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48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甲磺隆除草剂的测定方法及其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优峰  谢正苗  徐建明 《环境科学》2007,28(5):1137-1141
采用批量平衡法系统研究了甲磺隆除草剂在几种土壤(熟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筋泥、砖红壤)和矿物(高岭石、针铁矿、和Ca2+、Al3+、Cu2+单离子饱和蒙脱石)上的吸附行为.建立了硼酸-硼砂缓冲液体系的毛细管电泳测定甲磺隆的分析方法.甲磺隆在本实验条件下能够与土壤中的杂质达到基线分离,迁移时间为4.6 min.对比实验表明,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甲磺隆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一致性.然而,毛细管电泳法能显著节省测试时间和成本,在本类吸附实验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吸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甲磺隆的吸附行为都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矿物和土壤的Kf值分别在0.82~199.69和1.97~10.48范围.在几种影响甲磺隆吸附的因素中,pH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说明静电作用可能是甲磺隆在土壤及矿物上吸附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52.
嗪吡嘧磺隆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测定了嗪吡嘧磺隆在好氧与积水厌气(或厌氧)条件下的土壤降解和水-沉积物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嗪吡嘧磺隆在好氧条件下,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中降解速率分别为0.041、0.008、0.004 d-1,积水厌气条件下分别为0.028、0.023、0.005 d-1,不同类型土壤中降解快慢顺序为: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在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积水厌气条件更有利于其降解,且土壤p H值是影响土壤中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水-沉积物降解中,好氧条件下河流与湖泊水-沉积物系统中农药总量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031、0.032 d-1,厌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035、0.041 d-1,湖泊体系的降解速率快于河流体系,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快于好氧条件,且嗪吡嘧磺隆在水-沉积物体系中主要存在于水体中,系统降解速率主要受水体中的降解速率影响.可见,嗪吡嘧磺隆在中性至碱性土壤中具有较强稳定性,进入水-沉积物系统时主要分布于水体当中,可能会对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53.
分离得到1株苯磺隆降解菌株SD-1,根据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Methylopila sp.SD-1,为首次报道能够降解苯磺隆的Methylopila属菌株,其在4d内完全降解50mg/L苯磺隆,最适降解温度、pH值分别为30℃和7.0,降解中间产物对大豆的毒性显著降低.大豆根系分泌物能促进菌株SD-1的生长,培养5d,菌株SD-1的数量由1.0×107CFU/mL增至6.7×107CFU/mL.分泌物中含有16种氨基酸,菌株SD-1对其中的Asp、Glu和Phe表现出明显的趋化性.接种菌悬液至苯磺隆污染土壤(3mg/kg)并种植大豆幼苗,培养4d,菌株SD-1依赖趋化性向大豆根系运动并定殖,存活率提高,根际土壤中苯磺隆的降解率相较于未种植大豆的处理提高36.0%.  相似文献   
54.
观察了不同水稻品种对绿磺隆的敏感性,发现“9325”、“9-92”、“9380”等3品种对绿黄隆高度敏感。采用添加法试验,证实绿磺隆残留对水稻株高、分蘖、干物质积累、产量影响明显,残留致使“9-92”水稻减产2.32%~23.58%。建议在镇江市沿江、孟河平原和丘陵非重草害田块,应停止使用绿磺隆或通过复配方式,降低绿磺隆用量。  相似文献   
55.
青藏高原北缘蚕眉山地区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属高原腹地),有关火山岩年龄揭示夷平面于13 Ma前已基本形成,并于3.7Ma前解体。在中昆仑山前山和后山分别获得(4.2±0.8)Ma和(3.9±0.6)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夷平面解体年代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指示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并与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进一步的地貌-沉积分析表明,昆仑山北面山前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的厚度巨大的西域组砾岩主要来源于昆仑山的剥蚀作用,证明昆仑山4 Ma左右开始即相对南面高原腹地大幅隆起。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推算昆仑山区已剥蚀掉的古夷平面(虚拟面)对应现代海拔高度约为8 200 m,而现代高原腹地夷平面残留实体海拔为5 200 m左右,据此计算出昆仑山4 Ma以来较高原腹地(蚕眉山地区)相对抬升了约3 000 m。  相似文献   
56.
帕米尔高原是我国极端干旱区——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边界,也是青藏高原西部构造结所处的位置,所以,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生长过程及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帕米尔高原东北部正断裂活动的空间展布、活动性质及运动时代的分析,结合最近构造观测结果,提出帕米尔高原在晚中新世已经隆升到了能够影响西风气流通过的高度。尽管高原在晚中新世已经存在东西向的拉张应力,木吉-塔什库尔干谷地可能最终形成于早-中更新世。这一事件奠定了作为喜马拉雅山到南天山之间过渡的帕米尔高原的现今地貌形态及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背景。本文结合西昆仑北部及南天山的古地理演化及构造运动证据分析,提出帕米尔高原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地貌演化可能是塔里木盆地晚中新世干旱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中更新世气候代用指标解释复杂性可能也与此密切相关,全球变冷和特提斯海西退可能对晚中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7.
采用atrazine法测定了紫外反应装置的光强,通过H_2O_2法测定了装置的有效光程值。进而通过这些光强和光程,建立了低压紫外条件下水中常见的苯脲类除草剂—isoproturon的拟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基于此,文章考察了不同紫外强度和不同pH下isoproturon的紫外降解特性。Isoproturon的紫外降解反应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随着紫外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进而求算得isoproturon的量子产率为0.00405 mol/einstein。溶液的p H在5~9范围内变化时,isoproturon的紫外降解效率不会受到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紫外光强时可实现isoproturon这种新兴污染物的有效降解,而改变溶液的p H则无明显的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58.
砜嘧磺隆降解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行砜嘧磺隆污染的生物修复,从农药厂废水排放口的污泥中,通过富集培养和平板稀释法,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降解砜嘧磺隆特性的菌株N2.通过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 marcecens);该菌株降解砜嘧磺隆的最适温度为30~35 ℃,最适pH值为6.0,适宜接种量(预培养24 h,离心后用缓冲液洗涤的菌种OD_600值为0.897)为1.0%(V/V),在72 h内对20 mg/L的砜嘧磺隆降解率为93.71%;随砜嘧磺隆质量浓度升高,降解率下降.研究表明该菌株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郭江峰  孙锦荷  平霄飞  叶庆富 《环境科学》2000,21(3):104-104-106
利用湿热法可以将 14C-绿黄隆结合残留物从土壤中释放出来 .但该残留物的极性较强 ,在 GC- MS分析前 ,需进行衍生化处理 .本研究建立了该残留物的 DMSO(二甲基亚砜 ) - NaH-CH3I衍生化法 .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 ,在反应温度为 35℃ ,反应时间 5min,衍生化试剂加入量 0.15ml时 ,衍生化产率最高 ,其中温度对衍生化产率存在显著影响 .GC- MS分析表明 ,该方法是可行的 .  相似文献   
60.
汞和两种农药复合污染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方法研究了豆磺隆,呋喃丹2种农药与重金属汞(Hg)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草甸棕壤和黑土4个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土壤添加豆磺隆和呋喃丹后,转化酶变化幅度分别为-12%~7%和-6%~7%,表明2种农药对土壤转化酶的毒性较小;Hg对转化酶最大抑制率为22%~35%,二者之间呈显著的对数负相关关系,表明Hg对转化酶的毒性较大,转化酶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Hg污染的监测指标,通过对数方程计算出4个土样的生态剂量(ED50)分别为76.68,727.49,236.52,316.59mg/kg;Hg和2种农药之间普遍存在交互作用,豆磺隆与Hg复合污染引起土壤转化酶最大净变化量(△I)为对照的-12%~15%,呋喃丹和Hg为-25%~-6%,有机质对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有明显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