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3篇
  免费   607篇
  国内免费   2664篇
安全科学   367篇
废物处理   218篇
环保管理   239篇
综合类   5066篇
基础理论   639篇
污染及防治   1229篇
评价与监测   112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336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516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61.
青岛近海不同污染过程下大气颗粒态氮磷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袁刚  祁建华  丁雪 《环境科学》2021,42(3):1280-1297
2018年3月~2019年10月在青岛近海连续采集了大气气溶胶样品,测定出样品中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态总氮(DTN)、溶解态总磷(DTP)、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分别为(7.13±6.59)μg·m-3、(17.42±9.88)ng·m-3、(8.34±7.03)μg·m-3、(25.59±13.67)ng·m-3、(10.68±10.59)μg·m-3和(76.34±51.79)ng·m-3.结果表明,受排放源强度、气团来源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采样期间气溶胶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变化范围较大,DIN、DTN和TN呈现秋季浓度最高,春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浓度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DIP、DTP浓度与氮组分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高,夏季低,而TP浓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霾天气溶胶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较晴天对照天均显著增加,DIN、DTN和TN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4.3、3.8和4.5倍,而DIP、DTP和TP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1.9、1.9和1.2倍,但不同时期霾天样品的氮组分浓度增长幅度相差较大,其中采暖期与非采暖期霾天气溶胶中DIN/DTN的值分别为(92.65±4.09)%和(80.52±8.42)%,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8.87%和4.83%;而采暖期与非采暖期霾天气溶胶中DTN/TN值分别为(73.41±12.18)%和(80.36±4.72)%,较对照天分别降低了13.35%和5.92%.霾天气溶胶中DIP占DTP的比重较对照天仅提高了1.47%,但变化较为复杂,随霾天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受气团来源、相对湿度和大气酸化过程等因素影响,气溶胶中DTP/TP的值较对照天提高了10.58%.受沙尘事件影响的气溶胶中DIN、DTN和TN的浓度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2.5、2.6和2.6倍,DIP、DTP和TP的浓度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4.0、2.8和7.2倍.  相似文献   
962.
柠檬酸与磷共存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宋子腾  左继超  胡红青 《环境科学》2021,42(3):1152-1157
以武汉市棕红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培养和等温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磷和柠檬酸共存下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并模拟干湿交替实验,通过BCR连续提取,研究了不同剂量磷和柠檬酸处理后,经多次干湿交替后镉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经10 mg·L-1 CdCl2溶液处理后的土壤胶体,添加较低质量浓度(40 mg·L-1)的磷对其吸附镉的影响不明显,而添加磷质量浓度较高(80 mg·L-1)时可显著提高其对镉的吸附,吸附量较CK处理增加78 g·kg-1,吸附率提高7.89%;向经40 mg·L-1磷溶液处理过的土壤胶体中加入柠檬酸,可减弱其对镉吸附,且随柠檬酸浓度增高,抑制效果增加,而且对低剂量磷(40 mg·L-1)处理的土壤胶体抑制作用更明显,加入1 mmol·L-1与5 mmol·L-1柠檬酸后,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率分别降低了30.89%与40.97%;而当磷处理质量浓度较高时,柠檬酸的影响则不显著.周期性的干湿交替显著促进土壤中镉由弱酸提取态及可还原态向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的转变,即磷钝化的镉在柠檬酸的影响下,随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镉的有效性降低.  相似文献   
963.
964.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研究了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联用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果及机制.结果发现,在缺氧条件下,底泥中磷会先释放出来进入间隙水中,而后穿越底泥-水界面扩散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有效态磷浓度较高.但是,联合使用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可有效控制底泥中磷释放出来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SRP和DGT有效态磷浓度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该组合技术还可有效降低底泥中间隙水SRP和DGT有效态磷浓度以及最上层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含量,这对于其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单一的硝酸钙添加技术相比,组合技术对上覆水中SRP的去除效果较优,对底泥间隙水中SRP及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速率的削减效果较佳,对最上层底泥中BD-P的削减率也较高.与单一的锆改性膨润土覆盖相比,组合技术在底泥修复后期对上覆水中SRP的削减效果较佳.另外,组合技术对底泥中间隙水SRP和DGT有效态磷的削减率要高于单一的锆改性膨润土覆盖技术,前者对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速率以及表观磷扩散速率的削减效果也好于后者.硝酸钙添加/锆改性膨润土覆盖组合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水体内源磷释放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965.
填埋场渗滤液性质复杂,普遍采用生物处理与深度处理多单元串联工艺;但是,因缺乏对工程运行规模中各单元污染物处理贡献的评估数据,使优化单元组合方式缺少理论依据.因此,本文采用常规和荧光光谱指标结合的方法,对以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logical reactor,MBR)+纳滤(nanofiltration,NF)"工艺、处理能力800 m3·d-1的工程设施为对象,分析该组合工艺各单元对长填龄渗滤液处理贡献;同时,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方法(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parallel factor,EEM-PARAFAC)评估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处理阶段对溶解性氮(dissolved nitrogen,DN)去除贡献率为74.7%,其中一级反硝化单元对DN去除贡献率为54.6%,外置式超滤单元对溶解性化学需氧量(dissolved chemical oxygen demand,sCOD)和溶解性碳(dissolved oganic carbon,DOC)降低贡献率分别为92.2%和93.3%,纳滤单元可有效去除重金属和盐分,但能力有限.通过追踪长填龄渗滤液DOM变化发现,一级反硝化单元可去除长填龄渗滤液中75.4%的类蛋白物质,超滤单元主要截留亲水性较高的DOM,而高芳香性的腐殖质主要通过纳滤截留,腐殖化程度越高截留效果越好.研究结果提示,处理长填龄渗滤液时,MBR工艺生物处理单元可适当简化,超滤单元则应预防堵塞.  相似文献   
966.
辛慧敏  林建伟  詹艳慧 《环境科学》2021,42(4):1847-1860
本文考察了基于反硝化细菌、硝酸钙和锆改性沸石的组合技术(CN+DB+ZZ)对底泥中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技术的硝态氮释放风险.结果发现,单一的硝酸钙处理(CN)虽然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但是会造成上覆水体的氨氮和硝态氮污染.硝酸钙和反硝化细菌联合处理(CN+DB)尽管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并降低上覆水体的硝态氮二次污染风险,可是却无法有效地控制底泥中氨氮的释放.硝酸钙和锆改性沸石联合处理(CN+ZZ)虽然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中磷和氨氮向上覆水体的释放,但却会造成上覆水体硝态氮的二次污染.CN+DB+ZZ组合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而且可有效降低底泥中氨氮的释放速率,并且与CN和CN+ZZ技术相比还可降低上覆水的硝态氮二次污染风险.CN+DB+ZZ组合技术对底泥中磷与铁同步释放的抑制、对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的削减、以及对底泥吸附磷酸盐和氨氮能力的增强,对于其控制底泥中磷和氨氮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以上结果说明,CN+DB+ZZ组合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用于控制水体底泥中磷和氨氮释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7.
以SBR系统反硝化除磷污泥为对象,利用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磷酸盐微电极定量研究了污泥聚集体内除磷菌的原位除磷活性及有机物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厌氧初期污泥聚集体内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为3.29mg·(cm3·h)-1,是缺氧初期最大净体积吸磷速率的3倍左右;厌氧末期释磷速率明显降低,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仅为厌氧初期的一半.在缺氧末期,最大净体积吸磷速率降至0.14mg·(cm3·h)-1,且在1800 μm以下深层区域发生了"二次释磷"现象.随着COD浓度由350 mg·L-1降至250 mg·L-1和150 mg·L-1,反硝化除磷菌的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由3.27 mg·(cm3·h)-1降至2.44 mg·(cm3·h)-1和2.01 mg·(cm3·h)-1,且快速吸磷区域整体向污泥聚集体表层收窄.  相似文献   
968.
钢渣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性能及机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  张峻搏  何磊  杨雪晶  吕鹏翼 《环境科学》2021,42(5):2324-2333
针对不同类型钢渣在除磷过程中存在的显著差异,以电炉渣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环境因素(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钢渣除磷的影响,验证了其对磷酸盐、焦磷酸盐及实际水体的除磷效果,联合采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技术探究其除磷机制,对比分析了钢渣与陶粒和沸石的除磷效率,并对钢渣除磷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吸附时间显著影响钢渣除磷效果,当吸附时间为30 min时钢渣对质量浓度范围为1~20 mg·L-1的磷酸盐溶液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7%以上.温度对实验所用钢渣的除磷效果影响并不显著.钢渣对焦磷酸盐吸附能力弱于正磷酸盐,其对初始质量浓度为3 mg·L-1的焦磷酸盐的去除率为82.45%.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钢渣除磷的主要机制为化学吸附并辅以物理吸附,CaHPO4·2H2O为主要沉淀物质.钢渣对生物池出水和湿地系统中的磷素去除效果显著,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8.36%和93.33%.对比可知,钢渣对磷酸盐的去除效果优于陶粒和沸石,其对PO43-的去除率分别为96%、40%和10%.钢渣浸出液中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地表水Ⅰ类标准要求,钢渣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69.
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的同步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琪  李冬  高鑫  刘博  张杰 《环境科学》2021,42(6):2946-2956
本实验对3组同规格SBR反应器分别采用分阶段法(A/O-A/O/A)异步驯化、连续曝气A/OA同步驯化和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的方式运行.以人工配水为进水基质,接种絮状污泥,通过水力选择压颗粒化,探讨了不同运行方式下短程硝化反硝化颗粒污泥的驯化及脱氮除磷特性.结果表明,在较短曝气时长(140 min)联合较低曝气强度[3.5 L·(h·L)-1]下,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最具优势,后期稳定运行期间碳、氮、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4%、91.15%和95.66%,可实现同步去除.粒径为895μm,颗粒虽小但均匀致密,f值(MLVSS/MLSS)平稳保持在0.8~0.85,有较高的生物量,这是由于间歇曝气下好/缺氧的交替运行,使得缺氧异养菌作为颗粒的核心,有利于颗粒污泥结构的稳定.批次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A/O/A同步驯化下比氨氧化速率为3.38 mg·(g·h)-1,能利用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比达65.46%,更有利于氨氧化菌(AOB)和NO2-型DPAOs的同步驯化及富集,保证稳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70.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4):165-170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低碳氮比的水质特点,该文通过腐朽木的释碳静态实验和反硝化滤池动态实验,研究了腐朽木的碳源释放规律,对腐朽木释碳组份进行了GC/MS分析,同时以人工模拟配制低碳氮比废水作为反硝化滤池实验的进水,从TN、NO_3~--N的去除效果和COD、NO_2~--N、NH_3-N的变化规律,分析和研究腐朽木作为填料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反硝化滤池的脱氮性能和运行效果。结果表明,腐朽木可有效地释放碳源物质,腐朽木释碳组份主要为(Z)-9-Octadecenamide,其分子式为C18H35NO;反硝化滤池在初始阶段HRT为12 h时,脱氮效果最佳,TN、NO3--N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到94.41%、97.13%,此时腐朽木作为外加缓释碳源填料显著提高了滤池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