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5篇
  免费   685篇
  国内免费   2357篇
安全科学   508篇
废物处理   437篇
环保管理   276篇
综合类   4598篇
基础理论   831篇
污染及防治   1394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531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473篇
  2010年   402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本文对东海西北部海域布设了八个站位进行了表观铜络合容量的测定,得到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51.4~363.0nmolCu/dm^3之间,平均值为132.6nmolCu/dm^3。得出了各站位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黄海沿岸水的方向上依次减小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水文、生物,化学方面的有关调查结果对这一分布规律的原因作了探讨。指出受长江径流影响及上升流的存在使R1-1站营养盐含量高,生物量丰富,表观铜络合容量也相  相似文献   
992.
以自制PAN-基聚丙烯腈活性碳纤维ACF-PAN(ACF-活性碳纤维、PAN-聚丙烯腈)和改性处理的ACF-PAN吸附SO_2,借助IR、x-光电子能谱分析等研究ACF-PAN改性处理及吸附SO_2前后表面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各型ACF-PAN吸附SO_2的活性中心为表面结构中的含氮官能团以及引入的金属氧化物,其吸附机理是活性氮催化或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993.
开发沸石矿用于农业的经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沸石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沸石矿于农业,可增产粮食400亿公斤,加上节约化肥和用作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年经济效益为496.25亿元。因此,开发利用沸石矿于农业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从促进我国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角度考虑,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吸附分离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硝酸尾气、黄磷尾气等污染物中NOχ、SO2、P、As、PH3、CO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及采用吸附分离技术在治理气体污染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了实时生成的水合氧化铁(HFO)对Cu2+的去除。研究结果表明:生成的水合氧化铁是棕黄色无定形铁的氧化物,盐滴定方法测得其零电荷点PZC为8.28±0.02;它对Cu2+吸附的动力学特征受控于HFO的生成动力学,其吸附等温线可用Henry公式和类似Langmuir公式的叠加来拟合;随着吸附剂量的增加,它对Cu2的吸附率和吸附量的影响分别呈现出指数形式(Y=aXb)的增加和减少。Cu2+从溶液中去除的可能机理包括表面络合反应、共沉淀、表面沉淀、Cu2+的水解作用、Cu2+的水解产物与水合氧化铁的絮凝作用等。  相似文献   
996.
气浮与吸附氧化法在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阜新市金羽针织有限责任公司印染废水的水质状况及采用气浮与吸附氧化法建设的20t/h处理工程为实例。该装置经过近4个月的运行,表明治理技术先进,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印染废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CODcr完全达到了辽宁省地方污染物诽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究3种不同粒径的污泥生物质炭(S1:大粒径 0.165 mm;S2:中粒径为0.025~0.165 mm;S3:小粒径0.025 mm)对Zn的吸附效率和固化稳定的机理,以此为污泥生物质炭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不同反应时间、溶液初始pH和重金属浓度对生物炭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运用四步萃取法分析生物炭上Zn的吸附形态.结果表明:①生物炭在4 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率呈先增加后平缓的趋势,最终吸附量S1S2S3;②溶液初始浓度为0~2 mmol·L~(-1)时Zn~(2+)的吸附量呈线性增长趋势,但随溶液浓度超过2 mmol·L~(-1)时吸附量开始趋于饱和;③3种不同粒径生物炭的水溶性组分Zn分别占总萃取量的1.70%、5.02%和7.47%,可交换态组分分别占25.27%、32.35%和27.29%,酸溶性组分分别占35.06%、38.63%和27.90%,非生物利用组分分别占37.97%、24.00%和37.34%.④污泥生物质炭的动力学吸附特征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单位质量的污泥生物质炭粒径越小吸附量越大;⑤污泥生物质炭的等温吸附特征更符合Langmuir模型,小粒径的生物质炭最大吸附量最优;⑥在酸性条件下随着pH的上升污泥生物质炭的吸附率在逐渐增加,碱性条件下吸附率的增加可能是形成锌的络合物沉淀导致的;⑦Zn的吸附形态以酸溶性和非生物利用态为主,水溶性占比较小.污泥生物质炭对Zn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S1吸附的Zn酸溶性组分和非生物利用组分占比最大,吸附效果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98.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湿地土壤痕量元素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对pH值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湿地土壤对Cr6+、Ni2+和Cd2+的吸附能力及其对Cr6+和Ni2+的最大缓冲容量均表现为短叶茳芏湿地低于交错带湿地和芦苇湿地;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和最大缓冲容量在0~30 cm土层均以芦苇湿地较高,而在30~60 cm土层以短叶茳芏湿地较高.导致3种湿地土壤对痕量元素吸附能力差异的原因主要与土壤颗粒组成和pH值的差异有关.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可较好地拟合湿地土壤吸附Cr6+、Ni2+、Cu2+、Zn2+和Cd2+的热力学过程(R2≥0.82).3种湿地土壤中Cr6+、Ni2+、Cu2+、Zn2+和Cd2+的解吸量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且其解吸过程均存在滞后现象,说明吸附过程的作用力较解吸过程强.随着pH值的增加,3种湿地土壤对Cr6+的吸附量均呈波动降低变化,对Ni2+、Cu2+、Zn2+和Cd2+的吸附量整体均呈增加趋势;而Cr6+、Cu2+、Zn2+和Cd2+的解吸量对pH值变化的响应与之相反.研究显示,在未来闽江河口硫酸型酸沉降发生频次增加的情况下,相对于短叶茳芏湿地,芦苇湿地和交错带湿地对Ni2+、Cu2+、Zn2+和Cd2+的吸附量将大幅降低,而解吸量将有所增加,说明Ni2+、Cu2+、Zn2+和Cd2+将更易游离于这两种湿地的土壤孔隙水中,进而可能增加其对植物或土壤生物的生态毒性风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合成碳氮结构空心管材料,用于稀土矿山开采中放射性钍离子的吸附去除,方法通过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超分子自组装,经水热碳化及高温热解,制备碳氮结构空心管材料.采用SEM、XRD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在不同热解温度和pH值下进行钍离子吸附实验,比较不同钍离子的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下吸附容量的差异.结果600℃时,材料形貌为均匀的中空管状结构;pH=3.5,热解温度为800℃时,材料最大吸附容量达到133.87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且遵从准二级动力学规律.结论碳氮结构空心管材料对钍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有望用于稀土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钍离子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00.
球衣菌吸附重金属Hg2+的理化条件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球衣菌(Sphaerotglus natans)FQ32为生物吸附剂,研究了初始离子浓度、吸附剂用量、菌龄、pH值、温度和吸附时间等理化因素对其吸附重金属Hg2 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球衣菌在Hg2 浓度为16 mg·L-1、吸附剂用量0.4g·L-1、菌龄16h、pH 7、温度30℃、吸附时间90 rmin时的优化条件下,对Hg2 的吸附量为72.86 mg·g-1;该吸附过程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吸附5 min时,吸附量达总吸附量的74.10%,90 min达到吸附平衡;此过程符Langmuir等温方程.等温模型、透射电镜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菌体细胞表面的活性基团与Hg2 的络合反应是球衣菌吸附Hg2 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