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8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610篇
安全科学   146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541篇
综合类   2527篇
基础理论   327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198篇
社会与环境   492篇
灾害及防治   9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分析与净化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龙湿地是我国第一个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湿地生态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具有宝贵的动植物资源,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扎龙湿地水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扎龙湿地的水质状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扎龙湿地的净化水质功能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改善湿地水环境,更好地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对维系流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基于参数本地化的InVEST模型对1990—2016年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47.50 mm,呈现先减少后回升的趋势。空间上,其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迭部、文县和舟曲的中高山阴陡坡林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三县2500~3500 m海拔段、阴坡和半阴坡、25°以上坡段和林地高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低值区主要位于宕昌和武都的中低山阳缓坡农牧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两县 2500 m以下海拔段、阳坡和半阳坡、25°以下坡段和耕、草地低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驱动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空间差异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退耕还林对减缓气候变暖背景下水源涵养深度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严飞 《环境工程》2020,38(4):21-25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与流域综合规划衔接,研究比较两者技术路线,认为两者应进一步增强规划的衔接性,按照不同尺度增强规划涵盖度,并通过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北京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案例进行观点阐述。  相似文献   
994.
郝晨林  邓义祥  富国  乔飞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1):2467-2473
环境背景条件变化会导致湖泊ρ(Chla)与环境因子响应关系发生变化.采用低通时序滤波轨线方法可以方便地识别ρ(Chla)与环境因子响应关系的时间转折点,将长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段,从而建立分段回归函数,为研究环境因子与湖泊ρ(Chla)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太湖为研究对象,采用低通时序滤波轨线方法,评估了2001—2018年太湖的ρ(Chla)与营养盐〔ρ(TN)、ρ(TP)〕以及氮磷比〔ρ(TN)/ρ(TP)〕的变化过程,研究了年均气温、滞留时间对产藻效率〔ρ(Chla)/ρ(TP)〕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①2006年、2011年为太湖营养过程轨线的两个时间转折点,将太湖的营养过程轨线分为3段.第1段为污染阶段(2001—2006年),太湖的ρ(TN)、ρ(TP)、ρ(Chla)同步升高,于2006年达到第一个峰值;第2段为修复阶段(2006—2011年),太湖的ρ(TN)、ρ(TP)、ρ(Chla)同步降低,于2011年达到谷值;第3段为富营养化加剧阶段(2011—2018年),太湖的ρ(TN)呈下降趋势,ρ(TP)与ρ(Chla)同步升高,至今未出现转折点.②太湖藻类生长的限值因子为ρ(TP),2011年之后氮磷比进入浮游藻类适宜生长区,为蓝藻暴发提供了条件.③2011—2018年产藻效率增长了51%,且目前仍在升高未出现转折点,气温升高可能是主要原因.④依据2011—2018年的滤波值建立ρ(Chla)-ρ(TP)的函数预测,为控制蓝藻暴发〔ρ(Chla) < 10 mg/m3〕,太湖的ρ(TP)需要控制在52 μg/L以下.⑤2006年后,太湖的滞留时间呈现缩短趋势,对藻类的繁殖形成抑制,但滞留时间不是影响产藻效率的关键因子.研究显示:自2006年太湖流域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后,湖泊氮浓度明显降低,但由于流域氮磷排放量较大而且湖体沉积物中累积磷含量较高,致使水体营养盐水平仍未降到能显著抑制蓝藻生长的水平;目前气温升高趋势仍在持续,太湖的控藻形势严峻,为摆脱气候变暖对蓝藻水华趋势的决定作用,应当在控氮基础上加大控磷的力度,同时更多考虑水文调节、生物修复、加强打捞等措施.   相似文献   
995.
作为典型的高原坝区农业型流域,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洱海水质.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数理分析及GIS技术,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评价,使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2018年洱海流域农村生活、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中COD(化学耗氧量)、TN(总氮)、TP(总磷)的排放负荷,并通过等标污染负荷法在GIS空间分析反映流域内污染排放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2018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1 188.20、2 752.56和259.33 t.COD排放量主要来自畜禽养殖,TN与TP的排放量均主要来自种植业.②洱海流域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TN、TP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559.41、2 752.56和1 296.63 m3/a.种植业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等标污染负荷中的占比最高,为36.40%,其次是畜禽养殖业,为34.44%.③各乡镇的等标污染负荷差异较大,等标污染负荷范围为(286.16±150.67)m3/a,等标污染负荷强度范围(0.13±0.067)m3/a.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可分为种植业主导型、种植业高污染型、生活污染主导型和畜禽养殖业主导高污染型等4种类型.研究显示:来源于种植业的面源污染是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源,TN是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排放量与等标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流域北部乡镇污染物排放量较高,但流域西部各乡镇排放强度较大的特征;流域内各乡镇防治面源污染需要针对其污染来源特点分别采取推进种养平衡、推广绿色种植、分区控制农田径流以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分类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96.
荣易  秦成新  孙傅  杜鹏飞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1):2571-2580
模型评估验证是模型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管控模型应用于管理决策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以SWAT模型为代表的流域水环境模型在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模型评估验证过程尚缺乏规范性指导.结合SWAT模型建模过程和模型评估验证的基本步骤,梳理总结SWAT模型评估验证过程的评价方法,针对确定研究或决策目标、获取输入数据、构建模型、模型率定验证、展示模型结果等5个阶段分别设计评价指标.筛选中国知网收录的2015—2017年发表的以SWAT模型为主题的428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评价现有研究的模型评估验证过程,分析我国SWAT模型评估验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现有的SWAT模型应用研究总体比较重视模型评估验证过程,能够清晰定义研究区域、建模目标和期望产出,说明输入数据来源和质量以及模型概化、参数灵敏度分析、参数识别、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和结果,模型模拟效果较好.但是,针对SWAT模型评估验证方法的研究较少,在模型参数识别方面还存在参数选取未考虑研究区域特征、参数识别结果不合理等问题.建议在SWAT模型应用研究中关注参数灵敏度分析和参数识别,结合研究区域特征建立本地化应用数据库,加强模型评估验证方法研究.当模型应用于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时,应完整地开展模型评估验证,并分析模型不确定性对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为明确汀江流域永定段水污染特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控制对策,采用产排污系数法和入河系数法对汀江流域永定段的外源污染负荷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汀江流域永定段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COD Cr)、氨氮((NH4+-N)、总磷(TP)的入河量分别为5430.15 t?a?1、1027.12 t?a?1、125.03 t?a?1,各类污染负荷主要来自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三者之和占各污染物总负荷的比例超过80%,其他排放源的COD Cr、氨氮、总磷污染负荷量相对较小。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是汀江流域永定段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汀江流域永定段污染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各乡镇应针对本区域污染特点有侧重地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评估人类超采地下水以及侵占河流生态需水给水资源可持续性带来的风险,将黄淮海流域作为研究区,在利用非稳态Budyko模型以及水量平衡公式的基础上,结合生态需水核算结果及各产业用水数据,选取蓝水可持续性指数BlWSI,基于蓝水消耗量(CBWU)、不可再生地下水抽取量(NRGWA)以及地表过度取水量(SWOA)对流域开展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结果表明:表征蓝水资源可持续性的BlWSI指标在黄淮海流域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其中,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程度最低,海河流域次之,淮河流域可持续性程度最高。1960—2000年,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研究对提升黄淮海流域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于平水期和丰水期同点位采集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的地表水样品共计222件,分别测试了原水、悬浮物中TN、NH3-N、NO3--N和TP的含量,探讨氮、磷的分布规律及污染特征,并参照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永定河水系氮、磷含量相对较高,高值点主要分布在洋河干流断面。2)主要河流的干流氮、磷高值点的出现均与上游的城市废水排放密切相关,应加大城市废水的治理力度,提高排污标准。3)TN 78.26%(丰水期)、91.59%(平水期)的样品劣于Ⅲ类,除洋河上流、桑干河上流和汤河水系外,其他水系大部分样点TN仅达劣Ⅴ类要求,但NO3--N和NH3-N大部分样品符合标准限制,建议制定标准时应加强对NO3--N的管控。4)TN 33.04%(丰水期)、14.02%(平水期)的样品不符合Ⅲ类要求,主要分布在洋河中段、壶流河和潮河中段水域。  相似文献   
1000.
安固里淖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