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8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系统研究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征,对降雨过程和暴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暴雨特性是梅雨时间长,梅雨量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通过淮河干支流洪水过程和淮河干流洪水特征值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洪水特性是水位高、流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干支流洪水并发,洪水组合恶劣.虽然淮河干流经过了大规模的治理,2007年洪水期间沿淮启用了蒙洼等9个行蓄洪区,但淮河中游仍然持续高水位,润河集至汪集段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表明淮河流域洪水灾害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调度沿淮行蓄洪区、如何协调淮河与洪泽湖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该流域的洪水管理.  相似文献   
22.
2009年12月初,安徽当地群众举报,有1000多桶废弃有毒化学危险品分别在安徽涡阳、利辛两县倾倒。调查证实,转移到利辛与涡阳县境内的危化品出自同一家制药厂——浙江普洛得邦制药有限公司。这起跨省污染案件最终如何解决,它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相似文献   
23.
唐德明 《绿色视野》2009,(10):34-37
安徽省六安市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地表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淮河干流在境内长达125公里,约占淮河总长度的12.5%。八淮一级支流有史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五条河流由东向西排列在淮河南岸,杭埠河、丰乐河两河流由西向东进八长江流域的巢湖.沿淮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三大湖湖区面积434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4.
安徽省是一个特殊的中强地震区,地震活动呈现华北、华南两大地震区的过渡特征。通过分析安徽省的重力异常及航磁异常资料,认为中强震往往发生于正负重力或航磁异常的交接部位;重力、航磁异常等值线梯级带上,莫霍面、磁性层上界面等深线的梯级带上;重力、航磁异常等值线的拐折部位,莫霍面、磁性层上界面等深浅的拐折部位。对这些结论提出了分析模式,并作了地震构造解释。最后,根据这些结论,预测了未来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近50年安徽气候及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50年代初期至1998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给出了安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年际、年代际温度和降水变化的事实,讨论了近50年来年平均温度、季节温度和年降水量、汛期(5-9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给出了其气候倾向率。最后给出了全省四个自然区域旱涝等级及其频率分布。  相似文献   
29.
在学习并借鉴国内有关开发(园)区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总量、经济效率、基础设施和产业质量4方面共计12个指标评估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并在评估的基础上把安徽沿江15个开发区划分为重点拓展型开发区、优化提升类开发区、积极培育类开发区,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分别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0.
论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志国 《灾害学》2007,22(2):119-122
安徽属东亚显著季风气候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气候年际变动较大;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多种多样。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安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等特点。认识掌握这些特点,对安徽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