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5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52篇
基础理论   152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01.
青藏高原小麦高产原因的农田生态环境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小麦高产原因的传统解释认为: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温差大、光温配合好,小麦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消耗小,有利于更多地积累同化产物。而研究表明:在高产条件下,高原小麦日平均干物质累积速率略低于平原地区。传统观点不能对此作出很好解释。事实上,青藏高原CO2密度低会严重制约小麦的光合作用;但高原太阳辐射强、群体结构有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CO2的不足,使得其日平均干物质累积速率仅略低于平原地区。高原年均温低导致小麦的生育期远长于平原地区,因此,单季小麦能够更长时间地利用各种生态条件。略低的干物质累积速率和长得多的生长期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干物质单产高于平原地区;收获指数高的小麦在高原获得了创记录的高产。  相似文献   
202.
维生素对小麦生长及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植物来说,绝大多数维生素能够自身合成,但其含量在植物体内常常因为某些原因而偏低,从而导致了植物代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外源维生素可以作为一类生长调节剂应用于一些农作物生产中.作为重要农作物的小麦,亦有应用外源维生素以调节其生长发育的例子.施用维生素具有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调节一些生理代谢过程,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等作用.表1参53  相似文献   
203.
华北典型冬麦区农田氧化亚氮通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工作在华北典型冬麦区测定了小麦返青后各生育期间的氧化亚氮通量。在施肥和不施肥的小麦地和苜蓿地进行了通量测量,初步考察了施肥、浇水、地温等对通量的影响。在土壤相同的条件种植苜蓿和小麦的农田通量值相近似。施肥、浇水和地温增高都增大通量值。而小麦生长后期,尽管地温增高,通量值却逐渐下降,这与土壤速效氮耗竭有关。同时,讨论了土壤中产生氧化亚氮的机制和实验结果,并提出今后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204.
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近几年来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现象,小麦的产量大大下降,对我国的粮食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度小麦产量的影响有利找出种植小麦的对策,提高我国的小麦产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气候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然后研究了小麦种植的对策,为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5.
为了探究重金属固定植物促生细菌强化作物消减对重金属的吸收及其机制,以产多胺细菌Enterobacter bugandensis YX6和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试验研究Cd胁迫下菌株YX6对小麦生长和Cd吸收以及Cd在小麦根系中亚细胞分布的影响,同时借助非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菌株YX6对小麦根系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3 mg·L-1Cd处理相比,Cd胁迫下接种菌株YX6显著提高了小麦根(42.71%)和叶片(82.83%)的干重,显著降低了小麦根(48.56%)和叶(61.41%)中Cd的含量.同时,菌株YX6的接种显著提高了小麦根和叶中多胺的含量,进而增强了小麦对Cd的抗性.此外,YX6+Cd处理组中小麦根细胞器和可溶性部分中Cd的比例显著低于单独Cd处理中的比例,而细胞壁中Cd的比例则要高于单独Cd处理中的比例.非标记蛋白质组学显示,Cd胁迫下菌株YX6提高了小麦根系中与DNA修复(蛋白质-DNA复合物和DNA包装复合物)和激素(脱落酸和茉莉酸)合成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从而提高了小麦对Cd的抗性和消减Cd吸收.结果可为阐明产多胺细菌消减小麦Cd吸收的分子机制和保障小麦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6.
为探究烟秆生物炭(TSB)和磷酸氢二铵(DHP)对微碱性土壤镉(Cd)迁移转化机制,通过盆栽试验调查了其施用对土壤pH、有效态Cd、Cd赋存形态和小麦Cd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TSB和DHP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10.12 t·hm-2TSB可降低微碱性土壤(pH 7.8)有效态Cd含量的44%.② TSB和DHP显著改变了土壤Cd的赋存形态,6.75 t·hm-2和10.12 t·hm-2TSB分别降低可交换态Cd含量的48%和42%,分别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的47%~67%和22%~38%.所有处理均增加了残渣态Cd含量,以TSB和DHP配施增幅最大,为115%~217%.③ TSB和DHP显著降低小麦根系、叶片、叶鞘、茎秆、颖壳和籽粒Cd含量.10.12 t·hm-2 TSB小麦籽粒Cd含量降低56%,产量不受影响.10.12 t·hm-2TSB和DHP配施小麦可增产32%,籽粒Cd含量降低53%.结果说明在微碱性土壤上施用TSB和DHP可促进土壤Cd的形态转化,降低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小麦籽粒Cd积累.  相似文献   
207.
为评价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以河南省北部某县为研究区,采集小麦籽粒样品283个,测定样品中As、Pb、Cd、Cr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小麦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程度,揭示空间分布特征,并评价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As、Pb、Cd、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3、0.053、0.193、0.177 mg.kg-1,Cd的超标率最高;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1.435,达到轻污染程度;空间分级特征结果表明,附近交通和钢铁化工企业等因素是产生高污染的主要原因;As、Cd、Cr对成人和儿童健康风险系数最小值为6.32×10-4,均超出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标准,存在较高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208.
针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水解限速步骤,研究了酸、碱和污泥发酵消化液(以下简称消化液)预处理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和消化液预处理可以加速小麦秸秆水解酸化,在厌氧发酵第4天时产气中测得甲烷,早于对照和碱预处理。与对照相比,酸、消化液和碱预处理后小麦秸秆和污泥共消化体系的产气量可分别提高13.7%、12.0%和9.2%,产甲烷量可分别提高7.4%、9.5%和5.2%,但碱预处理会延滞厌氧消化产甲烷阶段。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厌氧消化反应器中最主要的菌门,主要包括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 s)、乙醇生孢产氢菌属(Hydrogenispora)、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罗伊氏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Ruminiclostridium_1属等,其中己酸菌属和乙醇生孢产氢菌属可以作为小麦秸秆和污泥共消化的监测指标,在厌氧消化前期反应器中微生物主要为己酸菌属,而后期主要为乙醇生孢产氢菌属。  相似文献   
209.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后对陆生高等植物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经过5a植物修复处理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柴油初始投加量分别为5 000,15 000,30 000 mg/kg),用重量法测定了土壤中残留矿物油含量,同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供试植物,以种子发芽及根伸长试验、早期幼苗生长试验、叶片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为指标对受试土壤进行生态毒理学综合评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矿物油均  相似文献   
2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