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鼠类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研究鼠类群落的空间配置和结构,阐明鼠类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群落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根据文献资料主要探讨了国内外有关鼠类群落方面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2.
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在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生产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地给出了该区域重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内陆干旱区特点,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研究内容、特性和影响它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计算流程和边界条件,分析计算了其水资源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新疆、河西、宁夏的农产品弥补关中和柴达木农业生产的不足,利用新疆、关中、柴达木的工业生产弥补河西、宁夏工业生产的不足,2020年西北重点地区完全可以承载其6384×104人的预测人口,且能保证每人有年均400kg粮食和2×104元以上的富裕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3.
对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向西倾斜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根据干旱区环境特点,环境问题和形势,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旨在干时区大开发、大发展时期有效地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4.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特征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形成和分布及其利用状况,重点讨论了该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与赋存特征。该区平原地下水资源是山区水资源(包括降水和雪冰融水)在平原区内的转化;山区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和平原地下水的惟一补给来源;盆地平原地下水和地表水构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独立的水文单元和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充分了解干旱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链的特征,正确认识干旱区“三水”转化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三水”,对该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齐善忠  罗芳  肖洪浪 《生态环境》2006,15(4):757-760
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对于丰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又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黑河为例,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和评价近17年(1987—2004年)来该流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于整个流域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1987—2004年黑河流域5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耕地面积由1987年的5178.0km2增加到2004年的5357.8km2,林地面积从1987年的6422.1km2增加到2004年的6450.4km2,城镇用地面积从1987年的115179.5km2增加到2004年的115791.4km2;另一方面,草地面积却从1987年的27710.6km2减少到2004年的27209.3km2,水域面积从1987年的1645.7km2减少到2004年的1386.4km2。同时又分别从黑河上、中、下游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近17年来,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造成了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主要表现在水环境的变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以及植被退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6.
随着干早区草场非平衡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退化草场封育的时间、方式与草场恢复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选择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3种措施进行对半干早沙地草场的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封育处理的年份中,不同封育措施(放牧压力)是决定植被差异的主要因子。完全封育区和季节封育区植物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在植物种数量、生物多样性上差异并不显著,未封育区植被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且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前两者差异均显著;完全封育并未导致一些牲畜喜食植物种的完全消失,但一些饲用价值差的植物如平卧碱蓬等大量出现在完全封育的群落中,同时旱生和强旱生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加。尽管3种措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各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则存在这一定的差异,从3种措施植被的饲用价值来看,季节封育区植被的饲用价值较高,表明季节封育可以促进并提高草场的放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7.
通过焉耆盆地石油开发区石油污染物水环境污染途径特点的分析 ,认为落地油将通过风蚀作用由大气传输以降尘的形式落入水体 ,对水环境产生影响。本文以土壤侵蚀的风洞实验求得污染源源强 ,采用高斯模式对地表风蚀作用的传输量进行估算 ,进而对石油开发区落地油通过大气传输途径对区域水环境 (博斯腾湖 )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建立了相应的模型。为人们了解干旱区石油污染物风蚀作用水环境污染影响提供了初步依据 ,对干旱区湖泊石油污染的全面防治提供了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128.
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利用单点实测数据驱动雪、冰及气溶胶辐射(SNICAR)区域物理模型,将微观数据与遥感的宏观技术相结合对积雪反照率与雪粒径进行数值模拟及反演.研究表明:积雪反照率会随着太阳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加,且在近红外波段的影响更加明显;在不同雪粒径、黑炭浓度下,积雪反照率都随着雪粒径、黑炭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颗粒越小的雪粒,粒径的减小对反照率的影响更为明显,而黑炭主要是对可见光波段有显著作用;利用SNICAR模型与MODIS数据反演北疆地区雪粒径,其精度可达0.749,实现了单点雪粒径向面状雪粒径的尺度转换.本研究揭示了干旱区季节性积雪中,气溶胶粒子存在情况下的积雪反照率连续变化特征,有效提高了积雪中雪粒径的反演精度,为积雪中气溶胶粒子对气候产生的辐射胁迫模拟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9.
为了研究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植物群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腹地的神府-东胜矿区上湾煤矿开采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裂缝两侧土壤和植物特征.结果表明:裂缝导致其两侧0~120 cm范围内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距裂缝越近,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越低.与距裂缝200 cm处相比,裂缝上0~4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分别降低16.8%和29.9%;裂缝下0~4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分别降低27.8%和42.2%.地表裂缝显著减少了其两侧0~80 cm范围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但超过80 cm时则影响不显著.在地表裂缝两侧0~120 cm范围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被显著抑制,但当距离裂缝超过120 cm时,裂缝则对两种土壤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地表裂缝还会影响植物含水量,距裂缝越近植物含水量越低.与距裂缝200 cm处的植物含水量相比,在裂缝上、下0~40 cm范围内植物含水量分别降低8.4%、4.5%.地表裂缝通过干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进而影响其生长,距裂缝两侧0~80 cm范围内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和盖度显著减少,但超过120 cm时裂缝对植物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0.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半干旱区,实施农业开发的核心目的是发展区域经济并维持生态安全,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实现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法无法同时兼顾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模糊性与随机性,以及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观性过强的问题,本研究将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引入半干旱区农业开发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并以位于半干旱区的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例,对农业开发前后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做定性测度.结果表明:从规划基期年2013年至规划目标年2020年,孙家滩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从1.9762上升至2.1376,生态安全等级将维持在中等.研究表明,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有效地降低了偶然误差,提高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半干旱区农业开发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及农业开发规划的编制修改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