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颗粒物监测数据,并结合污染源溯源,采用天气学原理和轨迹分析等方法对2019年5月青海东部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成因及沙尘传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天气主要由贝加尔湖低槽东移携带的强冷空气沿河西走廊东移下滑,沿湟水河谷自东向西倒灌入青海东部导致,污染物随着强劲的东风影响青海东部....  相似文献   
142.
论我国西北干旱区环境及其变迁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瑞俊 《环境科学》1990,11(2):76-80
本文以对比的观点,从形成原因、空间结构、水热组合、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环境变化的不同影响等问题,对西北干旱地区环境的特殊性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3.
通过对新疆和田河中游地区1959年及2000年景观格局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基本维持了原宏观景观格局。但在小尺度上,人类通过调控水资源在空间分布的格局,影响了水在景观格局发展中的生态作用,进而影响了区域景观格局。人工渠、水库、居民地、农耕区等人为景观的出现及增多越来越影响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这说明人类活动虽不是区域内景观格局发展的主导因素,但它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力度与影响范围却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4.
冀西北半干旱区等高植物篱面源污染控制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坡面养分流失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本研究利用冀西北黄土丘陵区的试验小区的长年观测资料,并结合野外全坡面大型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室外实验数据,分析了冀西北温带及半干旱地区等高植物篱对面源污染控制机理,得出在暴雨条件下细沟产生并导致侵蚀剧烈增加的临界坡长为10~15m;研究揭示出冀西北半干旱区面源污染形态以泥沙携带养分流失为主,等高植物篱控制面源污染的途径是控制土壤颗粒中的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45.
石彦  杨庆媛  周旗  石辉 《灾害学》2008,23(2):24-29
旱灾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生频率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居民对旱灾的感知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政府部门减灾政策的制定及减灾工作的展开。通过对居民旱灾感知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地区居民对旱灾的感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差异性,居民的这种感知状况会受到客观环境的明显性的影响。同时,居民的减灾态度与减灾行动具有不一致性即减灾行动滞后于减灾态度。  相似文献   
146.
在我国2.2×106km2的半干旱区,水分匮缺是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但却并非是唯一因素,要获得该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还必须充分注重能源和各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的综合维护。农户庭院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并在近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半干旱地区庭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7.
干旱区内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基于景观尺度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基础上,分析了1990-2005年干旱区内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的景观生态安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可以分为3个层次,并以河流、湖泊及沼泽为主的湿地景观所在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1990-2005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其中生态安全评价指数相对较低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趋于增加的状态;而生态安全指数相对较高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呈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上趋于减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8.
以新疆准东五彩湾露天煤矿开采区为研究靶区,基于2006~2011年的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借助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对干旱荒漠区露天煤矿开采对植被的扰动进行分析.利用植被覆盖度特征和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分析了露天煤矿开采中不同等级植被群落的受损速度和面积变化情况,通过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和波动程度,研究了植被覆盖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植被受损范围与受损程度.结果表明,2006~2011年,露天煤矿开采对研究区植被破坏程度呈逐年增加趋势,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年均减少1.2%,并且植被等级越低,植被受损速度也越快.其中植被受煤矿开采粉尘影响的范围较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4.69%,影响的平均最大距离约为3.2km,并且煤矿的开采规模越大,影响的距离越远.煤矿采掘区、排土场压占区和占用区内植被覆盖稀疏,有植被区域占该区域面积的12.15%,尽管该区域植被覆盖面积不大,但所在区域植被覆盖度的波动程度在0.05~0.15之间,植被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49.
古浪河流域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古浪河流域古浪站(海拔2 085 m)和安远站(海拔2 700 m)所采集的降水样品和相关气象数据,分析了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局地大气水线,讨论了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与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站δ18O均呈现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特征;(2)从古浪到安远站,δ18O的月均值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相反地,d-excess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反映了当气团沿着山坡不断抬升时,水汽再循环过程加强;(3)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该区除了受干燥的环境和较强的蒸发影响外,可能还受到局地水汽再循环影响;(4)处于低海拔地区的古浪站的温度效应比安远站更显著,古浪河流域整体上没有呈现出降水量效应.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古浪河流域的水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50.
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北干旱区为研究区,通过引入生态环境弹性力、资源环境供容力、社会经济压力三个准则层,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对西北干旱区2000年、2007年、2012年、2016年四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监测评估,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以弱承载为主,且在研究时段弱承载区面积不断下降,而强承载区面积有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河西地区、北疆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南疆地区则有所下降;利用MCR模型提取道路型廊道、河流型廊道、绿色廊道共51条,总长度7285.43 km;提取重要斑块区节点、河流湿地区节点、生态脆弱区节点等共71个。根据计算结果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16个生态安全格局,并结合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对现有的安全格局进行布局优化,以期为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