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66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1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以耐旱性不同的2个品种番茄('粉802'和'皇冠')为试材,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聚乙二醇(PEG)模拟的干旱胁迫下喷施外源哑精胺(Spd)对番茄幼苗活性氧(ROS)水平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0.1 mmol L-1Spd降低了7.5%PEG胁迫下2个品种番茄幼苗叶中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氧酶(CAT)以及AsA-GSH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提高了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对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没有影响.耐旱性较强的‘毛粉802'幼苗叶中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升高幅度明显大于耐旱性较弱的‘皇冠',ROS积累速度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相对较低,喷施Spd处理对‘皇冠'效果更为明显.这表明外源Spd通过减少干旱胁迫下番茄幼苗体内ROS的产生,提高植株体内抗氧化系统中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和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起到缓解干旱胁迫对番茄幼苗伤害的作用,增强幼苗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图4参32  相似文献   
102.
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白刺花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代谢产物和抗氧化酶活性与干旱胁迫强度的定量关系是评估植物适应干旱能力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采用盆栽试验设计,设置土壤田间持水量(FC)80%、60%、40%、20%4个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梯度上2 a生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幼苗叶片内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质、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特点.发现:(1)MDA与Pro含量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2)蛋白质和光合色素含量在干旱胁迫梯度上呈"钟型"抛物线变化趋势,在60%~40%FC下含量最高.(3)4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SOD与APX的活性在干旱胁迫梯度上的反应均表现为多项式变化规律,即在中度干旱下的活性显著升高.而重度胁迫下降低;CAT活性变化规律与SOD和APX活性的变化正好相反;POD活性则表现为倒钟型趋势.60%FCT活性最低.综合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的含量、SOD、APX、CAT以及POD不仅能够较好地指示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伤害程度,并且可反应叶片开始受胁迫伤害的土壤干旱水平.但是MDA和Pro含量则无法指示;60%FC左右的土壤含水量是白刺花2 a生幼苗叶片生理生化代谢受到伤害的干旱强度的阈值.图3参26  相似文献   
103.
西北干旱干旱地区包括新疆全境、青海、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和陕西西北部。其中,新疆湿地面积分布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 0 .9% ,青海占4.3 1% ,主要以湖泊型、河流型、沼泽型和人工湿地为主。目前,西北干旱干旱地区湿地退化主要有五方面的表现: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面积减小;湿地水质咸化;旱化的湿地向沙漠化发展。青海湖附近的沙漠面积以每年平均10 .12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尤其是湖西岸沙丘是近十多年来才形成的风沙堆积,并成为该区域沙漠化最快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调节功能降低也是湿地退化的表现之…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西北干旱荒漠区生境严酷,物种贫乏,植被稀疏低矮,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生境恶化。利用当地有限的水源来实现干旱荒漠区的植被恢复,防止流沙蔓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裸地为立地条件,利用当地的关键种(keystone specics)或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选择合适的生境,采用人工种子库和幼苗移植等方法,促使已缺失的植物种在目的地重新定居;另一方面,利用灌丛效应选择合适物种加以配合,提高干旱荒漠区的植被盖度。研究表明:以上两种途径对实现干旱荒漠区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7.
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农业土地属无法耕种的类型,且已主要用于放牧,这种牧场大部分位于干旱干旱地带,它在世界畜牧业生产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别对长期遭受缺粮之苦地区的人们更是如此。因此,世界粮食专家一再强调需要积极保护和恰当的经营草原,以  相似文献   
108.
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面积最广、程度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在内蒙古的半干旱草原及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已经严重制约着农牧业及工矿业的发展,土地沙漠化已成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统计资料,对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9.
干旱和半干旱荒漠矿区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的煤炭在长期的开发活动中引发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系统性、持续性的环境保护对策,以使荒漠矿区的环境得到持续性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0.
论文将底墒效应利用技术、土壤深松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有限水分胁迫效应利用技术、喷施多功能防旱剂五项单项抗旱技术在冬小麦播前及各个发育阶段适时、适地综合集成,并给出了应用量化指标。于1998~2000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省进行示范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是通过各单项抗旱技术触发和优化冬小麦找水、增水、保水、节水、控水的五种水分利用机制,发挥了植物生理生态、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水库、麦田小气候效应和化学制剂喷施等多种防旱抗旱的效能,时间贯穿于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可实现持续防旱抗旱。集成技术具有比各单项技术更显著的增产、节水效果。在两个典型大旱年的情况下,集成技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6%~53.7%,平均提高27.7%;小麦增产7.0%~42.3%,平均增产16.6%;每公顷增加纯收入490~12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