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566篇
基础理论   93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61.
底泥磷形态及分布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营养化是当今中国浅水湖泊面临的重大污染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报道,通过大量湖泊水库的实地调查,对各种磷形态的性质和分布特征及转移规律作了深入研究,介绍了水体底泥中磷的物理化学性质、磷的存在形式与转化、磷的分布特征、磷在不同粒径底泥下的含量及转移趋势,为探明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科学而有力的依据。最后指出了其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并对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62.
藻类打捞对水体营养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华是氮磷的富集器,太湖打捞藻样中的总氮、总磷、游离磷及有机物含量分别为98.87g/kg、3.25 g/kg、0.21 g/kg和95.65%。在底泥中沉降藻类的矿质化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其向上覆水中释放氮、磷的强度具有随水温升高而增强的趋势。但在水层厚/底泥比不同的区域,这种营养物释放强度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证明,藻类的打捞是一种人工延长食物链去除氮磷等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3.
对疏浚后的南京南湖底泥的TP、TN和COD释放规律、补水后的水质状况以及藻类演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P平均质量浓度基本不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TN和COD质量浓度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体中的TP、TN和COD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3月中旬起,出现藻类的大量繁殖,在2005年7月发生水华,藻类优势种由裸藻、隐藻和小环藻演替为裸藻、栅藻和韦斯藻,藻类总量由2005年3月的3.7×106L-1上升到2006年4月的1.5×107L-1。  相似文献   
64.
曝气和pH对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宽  刘波  王国祥  杜旭  凌芬  周锋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553-3558
以城市重污染河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曝气方式(水曝气和泥曝气)、上覆水初始pH(自然状态pH=7和pH=11)对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曝气+pH11方式对城市重污染河道上覆水、间隙水中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0.03%和44.66%;泥曝气+pH7方式对上覆水、间隙水、底泥中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4.31%、84.07%和68.29%;底泥pH与上覆水总氮浓度呈正相关(p<0.05);泥曝气+pH11方式使底泥含水率、烧失率明显升高,继而影响各形态氮在泥水系统中的赋存,其中底泥吸附态氨氮含量与底泥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间隙水可溶态氨氮浓度与底泥烧失率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5.
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进行等距离布点采样.分析cd、Cu、Pb、Zn 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d>Pb>Cu>Zn,其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已达很强;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强.各条河流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强到弱顺序为古运河>二道河>宝带河>小秦淮河>新城河>水院池塘(对照);从空间上看,扬州市城区东部的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  相似文献   
66.
加拿大燃煤电厂水污染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加拿大燃煤电厂废水排放标准,废水处理技术及废水池和灰场的防渗技术。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黄河以北地区输水干线底泥污染现状的调查和污染物浸出性实验,分析了输水干线底泥可能对调水水质产生的潜在风险,并根据水质目标要求进行了风险预测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8.
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南涌流域近年来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为了解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对该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水平与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与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Cu、Zn、Pb、Cd、Cr的污染,与珠三角土壤背景值相比,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Cu、Zn、Pb、Cd、Cr分别超标11.38、3.32、1.81、19.45、3.20倍;底泥中的Cu、Zn、Cr、Cd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5~0.964)。通过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中的Cd为偏重污染,Cu、Zn为偏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Cr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总体属中等,主要是由Cd的含量过高引起。  相似文献   
69.
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方法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路  范成新 《生态环境》2001,10(3):242-245
总结了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的处理流程和国内外多种提取方法,比较了几种在我国较为常用的提取方法的效率.同时还提出了PAHs分离纯化的方法和步骤,并指出了提取过程中影响实验回收率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70.
底泥的正确采集在水体环境研究和底泥污染评价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收集非代表性底泥或不正确采集和存放底泥样品不仅会劳民伤财,并会造成错误的结论。因此,良好、适用的底泥采样器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国内关于底泥采样器的研究却鲜有报道。笔者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文献报道,介绍一种实用有效的底泥采样器──重力型芯型底泥采样器。1采样器的基本用途和结构一般来说,芯型底泥采样器主要用于收集垂直分布的底泥,用以测定底泥的断面污染物分布的参数,从而可提供污染物的历史积累情况。另外,芯型底泥采样器宜于采集富含有机质、细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