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13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县域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减排治理的基本单元,而成渝城市群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极点,是潜在的碳排放增长区,研究并揭示城市群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治理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成渝城市群2008-2017年县域碳排放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在考虑区域范围差异的前提下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成渝城市群县域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过程大致分为快速抬升-缓慢上升-高位波动3个阶段,并以2011年为主要分界点整体呈现出“先快后慢,波动涨幅”的增长态势。(2)县域碳排放具有明显的东北-西南向差异,空间极值化趋势明显。高-高集聚区县集中在重庆、成都城市群内;低-低集聚的区县数量稳定,主要集中在成渝城市群西南部。城市群整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撕裂状态。(3)在单因子分析中,前期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与政府财政支出对区县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最高,随时间推移年末人口总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并跃居前位。交互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区县碳排放增长是多种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生产总值自始至终是影响县域碳排放的...  相似文献   
132.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分析2003-2011年的产业发展情况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探讨产业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3.
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分别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2006—2011年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下属城市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比沈阳经济区明显;除大连市的城市流强度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普遍偏低;哈大铁路沿线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明显高于辽宁省内其他地市。通过综合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内部关联度,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统筹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进一步证明了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4.
在加快海西经济区发展步伐中,平潭作为先试先行区域,是海西建设的“桥头堡”、“排头兵”,工程项目多,安全生产责任重,要求严。在这样的时刻,强调树立和谐安全科学发展理念尤显重要。笔者认为,落实好“一岗双责”为核心内容的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至关重要,而落实“一岗双责”必须做好五个“给力”。  相似文献   
135.
山东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之一。近几年,滨州高危领域产业发展较快,  相似文献   
136.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水源涵养重要性和土壤保持重要性3个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评价了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极重要区面积为19 244.00 km2>/sup>,占区域总面积的9.25%,主要为生物核心栖息地、极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土壤保持极重要区;重要区面积为46 814.76 km2>/sup>,占区域总面积的22.56%;一般重要区面积为141 344.08 km2>/sup>,占区域总面积的68.19%.   相似文献   
13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生态环境评价作为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在近海生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标准相对单一及不利于实际应用等问题,以生态系统为研究视角构建了基于环境因子和生态响应的近海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计量方法,根据环境因子指数和生态响应指数在交叉判断矩阵中的位置,将近海生态环境状态分为优、良、中、差和劣5个等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域评价. 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整体环境因子指数为0.41~0.84(平均值为0.67),生态响应指数为0.17~0.75(平均值为0.45),综合评价等级为良,但已非常接近中等级别;其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溶解无机氮负荷较高、重金属和浮游动物密度负荷过低. 不同海域生态环境状态存在明显差异,25个近岸海域中等级优和良的共占60%,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东部和西南部;海域等级为中和差的各占16%,另有8%海域等级为劣. 该评价模型与方法从生态环境整体性揭示海域存在问题,可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8.
近年来,监管成为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议题,考虑监管体系的全面性和实用性,社区参与自然生态保护监管是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梳理近年四川省与重庆市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绿化提升及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的成效,指出生态退化仍未根本改变、行政区划隔断生态保护的连通性、自然生态保护监管能力有待加强等自然生态保护困境。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对社区参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现状、社区参与自然生态保护监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从适应新要求新定位、注重操作实施、构建参与流程办法以及系统评价评估和典型区域试点示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然生态保护监管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9.
140.
环渤海经济区海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重点打造的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区域和主要航运发展区域.随着陆上污染物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周边海域船舶大气污染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为分析环渤海经济区周边海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采用船舶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自动识别系统)数据、国内外船舶登记注册数据,利用基于AIS的动力法计算了环渤海经济区周边海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7年环渤海经济区船舶SOx、NOx、PM10、HC和CO的排放量分别为26.18×104、41.12×104、3.48×104、1.13×104和2.66×104 t;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在低速航行、巡航和系泊工况下产生,低速航行下SOx、NOx、PM10、HC、CO的分担率较大,分别为45.56%、48.79%、46.55%、48.68%、47.00%,系泊工况下SOx、NOx、PM10、HC和CO的排放量分别为5.06×104、6.86×104、0.67×104、0.19×104和0.51×104 t,因此,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举措具有良好的减排效果.船舶使用硫含量(以质量分数计)为0.5%和0.1%的燃料油后,SOx排放量分别减少81.47%和96.29%,可见船舶使用低硫油时SOx减排效果显著.研究显示,禁止船舶在航行时使用高硫油、要求船舶靠港前换烧低硫油、提高港口岸电覆盖率、加大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力度是环渤海经济区周边海域船舶大气污染物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