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0篇
  免费   561篇
  国内免费   1104篇
安全科学   534篇
废物处理   192篇
环保管理   997篇
综合类   4697篇
基础理论   322篇
污染及防治   380篇
评价与监测   417篇
社会与环境   132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296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2005年中国燃煤大气砷排放清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田贺忠  曲益萍 《环境科学》2009,30(4):956-962
燃煤排放的砷是引起大气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的重要痕量元素之一.对燃煤大气砷排放进行估算可以为砷排放法规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适宜的燃煤砷污染控制技术提供依据.采用基于燃料消耗的排放因子法,按照经济部门、燃烧方式和除尘设施将燃煤排放源进行分类,根据各省区不同排放类型的煤炭消耗量和燃煤平均砷含量,建立了2005年中国燃煤大气砷排放清单. 2005年中国燃煤生产和消耗量分别为2 119.8和2 099.8 Mt.燃煤导致的大气砷排放总量估算约为1 564.4 t,其中排放量最大的省区是山东(144.4 t),其次是湖南(141.1 t)、河北(108.5 t)、河南(77.7 t)、江苏(77.0 t)等,燃煤大气砷排放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省区;绝大部分燃煤大气砷排放来自工业(818.8 t)和电力部门(303.4 t),分别占燃煤大气砷排放总量的52.3%和19.4%;2005年中国燃煤排放的砷大约有375.5 t是以气态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占排放总量的24%.总体上,在全国范围内燃煤大气砷污染排放控制的重点是电力和工业部门;而对于新疆、甘肃、青海、贵州等地区,还应关注生活消费燃煤引起的砷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92.
工业燃煤链条炉细粒子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链条燃煤锅炉是当前我国工业锅炉的最主要应用炉型,其容量占到了工业锅炉总容量的85%,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之一.本研究在3个地区选取了5种典型容量的链条炉,应用自行设计的二级稀释系统现场测试其细粒子(PM2.5)和各种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链条炉烟气中的PM2.5质量粒径呈单峰或双峰分布,第1个峰值在0.14 μm处,第2个峰值在1 μm后;湿法除尘和旋风除尘对PM1.0的细粒子仍具有有效的去除效率;在相同或相似除尘控制技术的条件下,PM2.5的排放水平随锅炉容量的增大而减小.在PM2.5中,SO2-4是最丰富的离子,质量分数在20%~54%范围内;C是最丰富的元素,质量分数在7.5%~31.8%之间,其次是S,质量分数为8.4%~18.7%.采用碳平衡法计算得出PM2.5、NOx和SO2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046~0.486  g·kg-1、 1.63~2.47 g·kg-1、 1.35~9.95 g·kg-1,这为建立我国的工业锅炉排放清单及大气污染来源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树种蓄积量的中国森林VOC排放估算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张钢锋  谢绍东 《环境科学》2009,30(10):2816-2822
以中国森林优势树种为对象,应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提供的林分优势树种蓄积量资料和Guenther提出的光温影响模型,估算各优势树种的VOC排放量,建立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VOC排放清单,并探讨了森林源VOC在不同时空和不同龄级林分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中国森林VOC总排放量为8 565.76 Gg,其中异戊二烯5 689.38 Gg(66.42%),单萜烯1 343.95 Gg(15.69%),其他VOC 1 532.43 Gg(17.89%);不同树种的VOC排放量差异较大,栎类、云杉、马尾松等为主要贡献树种,贡献率分别为45.22%、6.34%和5.22%;西南和东北地区为中国森林VOC主要排放区域,云南、四川、黑龙江、吉林、陕西5省排放最多,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09%、12.58%、10.35%、7.49%和7.37%;森林VOC排放存在非常强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排放量最大,占全年的56.66%;不同龄级林分对VOC排放的贡献有所不同,中龄林贡献最多,占森林排放总量的38.84%.  相似文献   
994.
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NH3排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县级农业活动水平数据及区域氮循环模型IAP-N方法,并根据地理特征、环境气候条件及地区行政区划将川渝地区划分成4个亚区,详细估算了1990~2004年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各氨排放源的排放及其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990~1994、1995~1999和2000~2004年3个时期,整个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氨(NH3)年均排放量(以纯氮量计)分别为626.7、670.5和698.8 Gg.a-1.氨排放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各氨排放源贡献率的年际变化不大,2000~2004年川渝地区施肥农田、粪便管理系统和秸秆燃烧氨排放源的贡献率分别为53%、46%和1%,排放量分别为374.9、318.2和5.6 Gg.a-1.各地区的氨排放源结构有所不同,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施肥农田氨排放贡献率最高,而川西南地区和川西北地区以粪便管理系统氨排放为主.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氨排放地理分布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现象,2000~2004年,重庆丘陵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及川西北高原地区的氨排放量分别为165.6、408.8、85.9和38.8 Gg.a-1,氨排放强度分别为20、28、9.1和1.6kg.(hm2.a)-...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湿度对西北地区黄绵土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加,土壤N2O捧放量增加;但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为20.67%时例外.此时黄绵土对空气中N2O有吸附现象,即在低含水量时,黄绵土有可能是N2O的汇.在试验设计的土壤湿度范围内,15℃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的最大水分效应区间在49.18%~57.86%(WFPS)之间,20℃条件下在38.14%~49.18%(WFPS)之间,25℃、30℃和35℃时累积量湿区在20.67%~38.14%(WFPS)之间,即随着温度的升高,N2O的最大水分效应区间提前.土壤N2O累积排放量(y)动力学曲线符合修正的Elovich方程(P<0.01),随着湿度的增加,表观排放速率(b)增大,25℃、300C和35℃时,N2O初始排放量(a)也随着湿度增加而增大;15℃、20℃和25℃时,土壤湿度(20.67%~57.86%WFPS)对农田土样N2O排放总量的作用表现为线性关系,30℃和35℃时表现为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996.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1  
根据各类氨排放源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估算了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氨排放量.结果表明,2004年长三角地区氨排放量为460.68kt,其中,氮肥使用和畜牧源是两个最大排放源,氨排放量分别为227.33kt和203.28kt,分别占长江三角洲地区氨排放总量的49.3%和44.1%,氨排放在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有较大差异,排放量超过40kt·a-1的城市为南通市、上海市、嘉兴市和泰州市,这4个城市的氨排放总量约占长三角地区氨排放量的42.5%.长江三角洲地区氨平均排放强度为4.20t·km-2·a-1,排放强度超过6t·km-2·a-1的城市为嘉兴市、南通市、泰州市和上海市,其中,嘉兴市的排放强度最大,为10.83 t·km-2·a-1.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通过对六个采用了乙醇汽油的地区使用前后空气数据的基础对比,并辅以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的优缺点及使用环境区别比较,分析了采用乙醇汽油的优点及一些局限性。 方法:从乙醇汽油试点城市中,选取黑龙江、辽宁、山东、湖北、河南、广西六省市调研,采集了其某一周期空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用取得数据和上年同期对比,发现使用乙醇汽油的城市,其机动车有害尾气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空气质量。 结论:乙醇汽油在缓解能源压力和环保方面,较普通汽油相比均有着优势。  相似文献   
998.
为制定合理检验测试策略,提高安全仪表系统(SIS)在低要求运行模式下的安全性,提出要求平均失效概率(PFDavg)通用计算模型,引入检验测试分布因子和共因失效修正因子,表征部分和完全检验测试对SIS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所有同构koon架构系统,可应用于周期性、非周期性部分检验测试及共因失效影响较大的场景,可以为企业制定检验测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以往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可靠性测试方法,只能针对单一网络传输情景的可靠性进行测试,测试效果差。提出具备多网络传输情景可靠性测试方法,在分析面向航天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协议的分层结构以及TIZ-Stack协议栈架构的基础上,从前向纠错机制、多径传输机制、网络编码机制三种网络传输情景角度,获取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的可靠度与冗余度,依据二者测试网络环境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误码率为1时,该方法测试三种机制下网络环境可靠度与冗余度平均值分别为0.71与10.8;在仿真时间为1 000 s时,测试三种机制下数据传输延时结果平均仅为742 ms,说明该方法可有效测试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