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363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1 毫秒
411.
以闽江河口区塔礁洲河岸分布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淡水感潮沼泽湿地及其比邻的光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芯和土壤-植物连续体,构建中型生态系统(Mesocosm),并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模拟持续恒定盐度增加及波动短期盐度增加两种情景,测定间隙水溶解性甲烷(CH_4)浓度及其它理化因子,探讨持续恒定和短期波动盐度增加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种处理均显著抑制了短叶茳芏沼泽及光滩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波动盐度对于短叶茳芏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光滩;②恒定盐度及波动盐度增加主要通过提高间隙水SO_4~(2-)、Cl~-、NH~+_4-N和TN浓度,降低间隙水pH值,抑制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③短叶茳芏沼泽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受间隙水pH值影响最为显著,而光滩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则受间隙水NH~+_4-N浓度及气温影响显著.研究表明,未来盐水入侵情景下,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将下降,且在盐度短期增加情景下,河口淡水感潮沼泽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_4浓度下降幅度大于光滩湿地.  相似文献   
412.
以太湖蠡湖区和贡湖湾区的13个主要出入湖河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水质及水生植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河口的主要水质指标,即总氮(TN)、氨氮(NH_4~+-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浓度分别为0. 48~4. 17,0. 26~1. 09,0. 04~0. 29,5. 80~18. 30 mg/L,出入湖河口有机物和氮普遍污染严重;河口广布种的水生植物为芦苇、茭草、香蒲和水鳖,它们对氮、磷的吸收量排序为:芦苇茭草香蒲水鳖;水生植物茎叶TN含量与水体TN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而TP的正相关性显著,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水生植物体内磷的积累量随水体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13.
为揭示北方寒区水库氮、磷营养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有代表性地选择了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大河口水库18个水质监测点进行采样检测,并以2014年5,7,10,12月水库各采样点水质参数指标为基础,应用ArcGIS9.2统计模块分析不同期水库氮、磷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大河口水库NH_4~+-N、NO_3~--N、TN和TP等主要营养盐因子既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水库TN、TP浓度由高到低呈现出秋、夏、春、冬季节性变异特征,且冬季与春、夏、秋3季差异显著;秋、冬季NH_4~+-N浓度明显高于春、夏季;夏季NO_3~--N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在空间分布上,水库NH_4~+-N、NO_3~-N、TN、TP浓度分布呈现春季由库中心水域向周边逐渐降低,其他季节由滦河、吐力根河入库水域向出口处逐渐降低的显著空间变异特征。大河口水库氮、磷营养盐浓度时空变异特征受季节、水动力学特征、冰封和冻融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生产、生活排污的人为影响均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14.
2016年7~8月对象山港两电厂附近海滩12个站位(G1~G5国华电厂,W1~W7为乌沙山电厂)进行河口桡足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调查。共发现11种桡足类(剑水蚤3种,哲水蚤和猛水蚤各4种)。两电厂附近水体共有的优势种有矮小拟镖剑水蚤(Paracyclopina nana)和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以及乌沙山电厂附近海滩的披针纺缍水蚤(Acartia southwelli)和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夏季河口桡足类群落平均密度19.24 ind./L,其中桡足类无节幼体占64.35%,多样性指数(H')1.16。经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温排水成为桡足类种类数(S)和H'波动的决策因子,溶解氧构成S和H'变动的限制因子。温排水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密度有直接的正向作用,通过溶解氧、浮游植物生物量(PB)又对无节幼体产生间接的负向作用,是无节幼体密度波动的限制因子。PB是桡足类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变动的决策因子。  相似文献   
415.
彩沙示踪研究九龙江河口湾北侧湾口海区底沙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1月6~7日在九龙江河口湾鸡屿北侧沙洲进行了彩沙示踪试验研究,取得沙洲底沙运动数据:(1)两个主要运动方向及其最大运移速度为:NW向61m/d,SW向32m/d。(2)一个全潮周日的最大扩散范围为:NW-SE向74m,SW-NE向42m,垂直扩散深度3cm左右。(3)底沙运动过程中粗粒沙滞留在沙洲,细粒沙被搬走。(4)垂直鸡屿北岸的断面净翰沙率为朝NW方向717t/d。证实了鸡屿北侧沿  相似文献   
416.
九龙江河口生物地球化学元素通量的初步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LOICZ的模拟指南 ,九龙江河口区采用单箱模型模拟其生物地球化学元素的通量。结果表明 ,九龙江河流输入进河口系统的DIP通量为 2 .81× 10 7mol/a ,交换流带入河口区DIP通量为 10 .93× 10 7mol/a ,因此 ,净沉淀量为 8.0 5× 10 7mol/a。九龙江河流输送进河口系统的DIN通量为 73.47× 10 8mol/a ,它远高于DIP的通量。因此 ,此河口区系统内部有 7.6 6× 10 8mol/a的差额才能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417.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芦苇与短叶茳芏空间扩展前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空间扩展过程中的交错带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空间扩展过程中不同湿地植被的钒(V)生物富集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间扩展影响下不同湿地土壤的V含量在0~40 cm土层均表现为芦苇湿地 > 交错带湿地 > 短叶茳芏湿地;芦苇湿地和交错带湿地土壤的V含量垂直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并均于40~50 cm土层出现较高值.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整体增加了交错带湿地土壤的V含量,其均值相比短叶茳芏湿地增加了8.69%,而相比芦苇湿地仅增加0.21%.空间扩展主要通过改变湿地土壤的颗粒组成、EC以及植物的生物量、株高和密度来影响土壤的V含量分布.芦苇与短叶茳芏的V生物富集特征呈相反变化,这与二者竞争过程中植被生态特征改变以及其对V的竞争利用方式有关.此外,不同湿地植被均以根的V富集能力最强,且交错带短叶茳芏的V生物富集能力要高于交错带芦苇,这与二者在竞争生境中对V的吸收利用与转运的差异有关,交错带短叶茳芏可用于未来受V污染湿地修复的备选物种.研究发现,芦苇与短叶茳芏为应对空间扩展过程中的竞争可能采取不同的V富集策略,前者通过将富集到根中的V优先转运至光合器官(叶)的方式来保持相对竞争优势,而后者通过将富集到根中的V大量转移到地上主体(茎)的方式来抗衡来自芦苇的竞争.  相似文献   
418.
水利工程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调研 ,综合分析了水利工程对水文、水质、生物资源、局部微气候、河口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的影响以及由工程引起的淹没土地、移民搬迁问题。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如何在工程评价过程中确定评价指标。最后从全局观点建立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19.
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悬浮颗粒物表面的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1月3日大潮期间,利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检测了长江口北槽拦门沙河段14个站位的水样。结果表明:(1)自然荧光颗粒物含量为0.10%-3.70%,该河段光合生物的个体密度较低。(2)FITC染色颗粒物含量达78%-96%,大部分颗粒物的表面为生物有机质量覆盖,其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3)FITC染色分析法可用以反映长江河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颗粒物表面生化特性的综合变化。  相似文献   
420.
以COD为耗氧有机物指标,通过对胶州湾海泊河河口沉积物引起的上覆海水COD变化的模拟实验,估算了耗氧有机物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并对河口沉积物中耗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因素和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泊河河口沉积物中耗氧有机物的释放对上覆水污染较重,泥水比、温度和溶解氧都对上覆水COD有明显影响,pH值的影响仅表现在前2 d。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静态海水中耗氧有机物的长期释放规律与悬浮态下的短期释放规律一致,而风干沉积物中耗氧有机物的短期释放规律用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