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安全科学   567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391篇
综合类   1201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挂膜启动实现短程硝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温条件下(20~25℃),以模拟的人工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在初期挂膜的基础上,笔者运用两种不同的挂膜方式即重新加入新泥和不加新泥而加大进水COD浓度来实现生物膜的快速启动。实验表明,2种挂膜启动通过14 d的培养与富集,NH4+-N与COD的处理效果都能分别达到85%和75%以上。将剩余污泥排尽后,采用第1种挂膜方式的反应器通过连续间歇曝气,达到了比较好的短程硝化效果。调整溶解氧,并且通过先下降后上升曝气量的方式,能进一步提高亚氮的出水。最终在DO为3.6 mg/L时,亚氮的积累率能达到平均74%左右,达到了比较好的亚硝化效果。而第2种挂膜方式培养的生物膜则以好氧反硝化菌为主,去除的氨氮由同化作用和培养的好氧反硝化菌去除,以后者为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为了实现短程硝化,第1种挂膜方式比第2种更具有优越性,有利于硝化菌种的生长和亚氮的积累,而第2种方式则有利于培养好氧反硝化菌。  相似文献   
112.
祝东力 《绿叶》2010,(7):103-109
从孔子提倡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到新中国的“民族识别”政策,文化多样性一直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价值观。反观欧洲虽政治上邦国林立,文化上却是均质单一:基督教从异端到正统,都是用血来传播的。今天提倡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在面向过去的同时,也有指向未来的含义:保存人类关于前资本主义或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一生活方式的记忆,从而使人类始终保持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生产一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3.
《环球科学》载文指出,面对同样的困境,有的人很快走出人生低谷,有的人就此一蹶不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一般的解释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相似文献   
114.
矿区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李君剑  刘峰  周小梅 《环境科学》2015,36(5):1836-1841
矿区废弃地生态退化形势严峻,生态修复已成为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恢复质量的敏感因子.本研究将以山西省安太堡煤矿复垦区作为对象,分析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方式对土壤理化特征、参与氮代谢的3类菌群(固氮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和4种酶活性(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均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氮含量与固氮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均显著相关,而与反硝化细菌不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之间为负相关,而其它3种酶与有机碳和总氮之间呈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肥力指标,刺槐-油松混交林土壤综合肥力指标最高,而未复垦综合肥力指标最低.可见,刺槐-油松混交林是晋西北干旱区矿区复垦较为适宜的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15.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壤剖面碳存储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深层土壤碳分布的影响,研究了人工经济林地(陕北米脂)、退耕还林地(神木)和防风固沙林地(榆林榆阳区)0~20.0 m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的分布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矮化枣树(2.00 g·kg~(-1))未矮化枣树(1.54 g·kg~(-1))柠条林(0.97 g·kg~(-1))退化人工草地(0.81 g·kg~(-1))樟子松林(0.70 g·kg~(-1))荒草地(0.45 g·kg~(-1)),且各剖面之间SO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IC含量:矮化枣树(11.66 g·kg~(-1))≥未矮化枣树(11.59g·kg~(-1))柠条林(9.62 g·kg~(-1))退化人工草地(8.07 g·kg~(-1))樟子松林(4.32 g·kg~(-1))荒草地(0.47 g·kg~(-1));人工经济林和退耕还林(草)样地内所有土壤剖面之间SI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人工经济林、退耕还林(草)剖面和防风固沙林地剖面SI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矮化枣树、未矮化枣树、柠条林、退化人工草地、樟子松林和荒草地土壤剖面无机碳密度分别是有机碳密度的6.19、7.71、10.80、10.78、5.91和1.03倍.综上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碳储量存在明显差异,无机碳的含量远高于有机碳.  相似文献   
116.
缙云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轻组及颗粒态有机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利国  江长胜  郝庆菊 《环境科学》2015,36(7):2669-2677
选取缙云山阳坡同一海拔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果园、坡耕地和撂荒地这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0~60 cm深度内每隔10 cm采集一个土样,测定土壤轻组有机碳氮(LFOC、LFON)和颗粒态有机碳氮(POC、PON)含量,并计算其分配比例和碳氮比.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林地转变为坡耕地后,LFOC及LFON含量分别降低了71.42%和38.46%(P0.05),转变为果园后变化不明显,坡耕地撂荒后其含量分别升高了3.77倍和1.38倍(P0.05);林地转变为坡耕地或果园后,POC及PON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而坡耕地撂荒后其含量分别增加了4.12和1.25倍(P0.05).林地转变为坡耕地后土壤LFOC及LFON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转变为果园后则明显升高,而POC及PON分配比例变化均不明显;坡耕地撂荒后,LFOC、LFON、POC、PON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土壤SOC/TN为撂荒地(12.93)林地(8.53)果园(7.52)坡耕地(4.40),LFOC/LFON为撂荒地(16.32)林地(14.29)果园(11.32)坡耕地(7.60),POC/PON为撂荒地(23.41)坡耕地(13.85)林地(10.30)果园(9.64).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或坡耕地后容易导致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损失,而坡耕地撂荒则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积累;林地转变为坡耕地减弱了土壤有机碳氮的活性,而林地转变为果园以及坡耕地撂荒均使土壤有机碳氮活性增强;林地转变为坡耕地和果园加剧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相对而言,坡耕地撂荒后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固定.  相似文献   
117.
施锰方式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试验选取重金属重度污染稻田进行大田试验,研究3种锰肥(硫酸锰、螯合锰、碳酸锰)及其施用方式(基施T_(Mn)、叶面喷施_(YMn)、基施+叶面喷施T_(Mn)+Y_(Mn))对水稻(Y两优1号)吸收转运镉的影响。研究表明,锰肥能够显著降低稻米中Cd的含量,不同施用方式降Cd效果不同,其中T_(Mn)+Y_(Mn)处理效果最好,T_(Mn)、Y_(Mn)次之。与空白相比,T_(Mn)+Y_(Mn)谷壳和糙米中Cd含量分别降低31.48%~41.20%和24.77%~34.86%,T_(Mn)谷壳和糙米中Cd的含量分别降低10.19%~15.74%和3.67%~12.48%,Y_(Mn)谷壳和糙米中Cd的含量分别降低6.02%~15.28%和5.50%~11.01%。结果表明,无论是组合施用锰肥,还是单施锰肥,都能降低糙米中Cd含量,对治理稻米Cd污染有很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8.
通过大量环境统计数据的分析,对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综合利用、处置和贮存,从行业来源、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企业自建设施和政府集中处理设施处理情况,对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理和环保监管对策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更好地改善公路隧道中的空气环境,减少对隧道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需采用比通风技术稀释空气污染物更合理高效的空气净化手段。综合国内外公路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公路隧道中静电除尘技术的应用实例介绍了静电除尘器(ESP)用于隧道除尘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实验模拟和应用实例中,ESP对粉尘颗粒(PM)的去除效率均可达90%以上除尘效率高并且除尘相对比较彻底。同时对ESP的布置方式进行了阐述,结合其它空气净化装置,提出了一种与ESP相配合的隧道空气污染物综合治理方案。实验表明,将隧道空气首先通过ESP除去PM后再对气态空气污染物如一氧化碳(CO)等进行吸附处理,CO等气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会大大提高。结合国际上现有的隧道空气净化技术成果,对中国公路隧道空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0.
<正>保护碧水蓝天共创美好明天《环境科学与技术》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厅主管,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环境科学类学术期刊(月刊)。自1978年创刊,已连续出版34卷180余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