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63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539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13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加碱混凝沉淀工艺在处理含磷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加碱混凝沉淀法处理含磷废水的工艺。采用工艺处理效果好,出水稳定,经监测废水中总磷的去除效率可达96%,实际运行证明,该工艺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2.
通过试验研究了螺蛳壳、鱼骨以及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当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C0为20 mg·L-1、pH值为7、T为303 K条件下,螺蛳壳投加量为4 g·L-1时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在36 h时达最大值86%;鱼骨投加量为2 g·L-1时,在不存在钙离子的情况下鱼骨对磷酸盐的去除率较低,当反应时间为5 h时仅为36%左右;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磷酸盐,特别是较短时间内(12 h以内)其去除能力明显优于单独投加螺蛳壳或鱼骨,投加量为6 g·L-1时其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在12 h时达最大值96%。pH值,水中共存的Cl-、SO42-、Na+、K+和Mg2+对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去除水中磷酸盐的影响较小,HCO3-会抑制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而Ca2+则会促进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对水中磷酸盐的主要去除机制包括螺蛳壳和鱼骨对磷酸盐的表面吸附作用以及钙磷化合物沉淀作用。鱼骨可以为钙磷化合物沉淀的异质成核提供核心,促进钙磷化合物沉淀的生成;螺蛳壳和鱼骨所释放出来的钙离子可以为钙磷化合物沉淀的形成提供钙源。  相似文献   
53.
54.
分别采用石灰乳化学沉淀法和低温结晶法去除烟气脱硫溶液中的SO42-。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CaO溶液质量分数25%的条件下,石灰乳化学沉淀法对SO42-的去除率仅为59.51%,且向溶液中引入了Ca2+,产生的硫酸钙固体废物难以再生利用;采用低温结晶法处理烟气脱硫溶液,在结晶温度7 ℃、结晶时间3 h、NaOH加入量34.8 g/L的条件下,SO42-的去除率为82.04%、滤液中的ρ(Na+)为3.88 g/L。在现场工业应用试验中,采用低温结晶法去除烟气脱硫溶液中的SO42-,平均SO42-的去除率可达70.00%以上,滤液中的ρ(Na+)小于15.00 g/L。该法可有效抑制烟气脱硫溶液中SO42-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5.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及沉淀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路建立路面径流采样站,利用自制流量等比例采样装置,采集2009年3-11月的34场降雨径流,测试研究径流SS、COD事件平均浓度(EMC)、有机污染物赋存状态,并就降雨特征对径流污染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还采用累积曲线法对16场径流水样进行沉淀实验,研究沉淀对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城市...  相似文献   
56.
混凝沉淀-高级氧化联合处理垃圾转运站污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污水具有水质水量变化大、有机污染负荷高、具有强烈恶臭、色度高等显著特点,已成为城市重要的点源污染。为有效消减转运站污水有机负荷,探讨了混凝沉淀-高级氧化联合使用的物化处理方法,考察了联合处理过程中双氧水/亚铁、亚铁投加量、酸化后pH值、混凝剂投加量、中和后pH值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小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凝剂投加400 mg/L,亚铁0.06 mol/L,酸化后pH为3,双氧水/亚铁=4∶1,中和后pH为7.5的条件下,污水COD消减量达到60%以上,色度去除率98%,恶臭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57.
某工业园区综合废水处理厂设计规模5.0×104m3/d,原设计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需将出水标准提高到一级A排放标准.分别采用混凝沉淀法和高级氧化法深度处理二级生化出水.小试试验结果表明:二级生化出水CODcr在62~75 mg/L左右,PAC、Al2(SO4)3及PFS三种絮凝沉淀药剂处理出水CODcr去除效果均不明显,不能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芬顿催化氧化的pH=5,FeSO4+H2O2投加量为(200+100)mg/L;臭氧氧化的O3投加量33 mg/L,其出水CODcr均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8.
聚合羟基金属-粘土矿物复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重金属阳离子和含氧酸根阴离子均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因此对这些化合物的环境迁移过程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采用FeCl3和Na2CO3共同改性膨润土,制备了羟基铁-膨润土复合物(HyFe-Bent).XRD和孔结构分析结果发现,HyFe-Bent的d001由原土的1.52 nm增加到1.81 nm,比表面积由原土的52.2 m2·g-1增大到108.4 m2·g-1.将HyFe-Bent用于同时吸附水中磷酸根(P)和镉离子(Cd),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P和Cd在HyFe-Bent上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吸附效应,溶液pH升高可促进Cd的吸附但降低P的吸附.此外研究了P和Cd吸附次序对它们吸附性能的影响:在先吸附P的体系中两种物质的吸附性能与同时吸附体系相当,而在先吸附Cd的体系中吸附性能则明显低于同时吸附体系.由此提出P和Cd协同吸附的原理是多种吸附机制共存:除了配体交换和离子交换作用,它们在HyFe-Bent表面还发生了表面沉淀作用,可能形成了Fe-P-Cd三元络合产物.论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重金属和含氧酸根复合体系的环境行为及污染控制提供新信息.  相似文献   
59.
Fluoride removal by traditional precipitation generates huge amounts of a water-rich sludge with low quality, which has no commercial or industrial value.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the feasibility of recovering fluoride as low water content cryolite from industrial fluoride-containing wastewater. A novel pilot-scale reaction-separation integrated reactor was desig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 retention time in the reactor was prolonged to strengthen the induced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The particle size of cryolit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 retention time, which decreased the water content. The recovery rate of cryolite was above 75% under an influent fluoride concentration of 3500 mg/L,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50℃, and an influent flow of 40 L/hr. The cryolite products that precipitated from the reactor were small in volume, large in particle size, low in water content, high in crystal purity, and recyclable.  相似文献   
60.
从化学热力学角度和沉淀转化角度,理论上分析了碳酸钠、氢氧化钠分别与硫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和反应进行的限度。并结合动力学规律,提出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通过实验进行检验。最后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达到良好清洗目的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