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4 and CO2 fluxes across the water-gas interface and identify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four diel field campaigns and one monthly sampling campaign during June 2010-May 2011 were carried out at a site near the Three Gorges Dam, China. The averaged CH4 and CO2 fluxes across the air-water interface from the site were much less than those reported from reservoirs in tropic and temperate regions, and from the natural river channel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4 Fluxes at the site were very low compared to most other reservoirs or natural lak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may be due to the oxidation of CH4 in the water column owing to the great water depth and high DO in water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e averaged monthly CH4 and CO2 fluxes at the site during the observation year were 0.05 mg/(m^2·hr) and 104.43 mg/(m^2·hr) respectively with the maximum occurred in July 2010. The monthly CO2 fluxes during the observation yea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air pressure and the surface water pH. The CO2 flux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OC to some extent, al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which indicated that allochthonous organic C was a major source of CO2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is reservoir were C-limited. Th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ervoir outflow and the seasonal gas flux indicate the disturbance condition of the water body dominated the seasonal gas emission.  相似文献   
42.
盘点天路     
沉洲 《安全与健康》2009,(12):38-42
据说开车从川藏线西行会让人望而生畏,稳妥之策都是从青藏线进入西藏的。二十多年后的某一天,这个自驾川藏线的问答题搁在了我面前。路途艰险叵测不说,路况、车况、高原反应、昼夜温差、车匪路霸……对诸多的问题无底,甚至有交代好后事的念头。  相似文献   
43.
采集了武汉春季大气PM10样品,用超声萃取、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了其有机组成.结果表明,PM10质量浓度为160.3~296.7 μg/m3,其夜晚浓度大于白天.PM10中有机物浓度总体表现为正烷酸>左旋葡聚糖>正构烷烃>二元酸>甘油酸酯>多环芳烃>甾醇>藿烷和甾烷的特征,夜晚浓度大于白天,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大于周末(周六、周日).武汉大气颗粒有机物(POM)既有来源于植物蜡等自然源的输入,也有交通和食物烹饪等人为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依元 《防灾博览》2009,(5):80-80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病病的多发季节。北方雨水稀少,形式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  相似文献   
45.
成都冬季PM2.5化学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1月1~20日在成都地区分昼夜对PM_(2.5)进行连续膜样品采集,并在实验室测定了其主要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和碳质组分)的质量浓度.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7.1±59.9)μg·m~(-3);总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为(56.5±25.7)μg·m~(-3),其中SO2-4、NO-3和NH+4是最主要的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13.6±5.5)、(21.4±12.0)和(13.3±5.7)μg·m~(-3),一共占到了水溶性离子的85.6%;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0μg·m~(-3)和6.1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26.8%和4.8%.昼夜污染对比显示,PM_(2.5)白天和夜晚质量浓度分别为(120.4±56.4)μg·m~(-3)和(133.8±64.0)μg·m~(-3),夜间污染更为严重.SO2-4、NO-3和NH+4白天浓度高于夜间,这与白天光照促进了二次离子的形成有关;而Cl-、K+、OC和EC浓度夜间明显升高,可能是受夜间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增加的影响.通过对近年来成都冬季PM_(2.5)化学组分的研究进行文献总结和比较后发现,SO2-4浓度显著降低,从2010年的50.6μg·m~(-3)降低到2017年的13.6μg·m~(-3);而NO-3浓度变化不大,维持在20μg·m~(-3)左右.PM_(2.5)中离子酸碱平衡分析表明,成都冬季PM_(2.5)由于NH+4的相对过剩而呈现出碱性,与以往呈偏酸性结果存在差异.对成都冬季NO-3/SO2-4的比值进行计算,NO-3/SO2-4平均值为1.57,表明移动源对PM_(2.5)污染影响更大.OC与EC的相关性表明,白天和夜间OC与E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90(P0.01),OC与EC来源具有一致性.SOC估算结果显示,白天和夜间SOC浓度分别为8.5μg·m~(-3)和11.9μg·m~(-3),占到OC的28.1%和31.8%.K+/EC平均值为0.31,并且K+与OC之间相关系数为0.87(P0.01),说明生物质燃烧对成都冬季碳质气溶胶有一定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成都冬季PM_(2.5)主要来源于燃烧源(燃煤、生物质燃烧等)、二次无机污染源以及土壤和扬尘源,其贡献率分别为32.8%、34.5%和21.5%.  相似文献   
46.
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烟台市浅海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规律对浅海养殖起着指导性作用,为此我们于1997年9月份,在黄海北部,东经121°25′,北纬37°32′处,进行了二十四小时浮游生物...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菏泽市冬季大气气溶胶中二元羧酸类化合物的昼夜变化特征与形成机制,于2017年冬季(12月)进行为期1个月的PM_(2.5)样品采集,并分析二元羧酸、酮羧酸、α-二羰基化合物及左旋葡聚糖等化学组分.结果表明,菏泽市冬季PM_(2.5)中白天二元羧酸与酮羧酸的总浓度均呈昼高夜低的变化特征,但α-二羰基化合物(二元羧酸的重要前体物)的变化特征却与之相反,表明白天气溶胶的氧化程度比夜晚强.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草酸(C_2)均是浓度最高的二元羧酸,其次是邻苯二甲酸(Ph)、丁二酸(C_4)和丙二酸(C_3),与其他城市地区的分子组成是相似的.由C_3/C_4的比值与温度(T)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菏泽市冬季有机化合物主要受本地源的影响,而受远源输入的影响很小. C_2与SO_4~(2-)、气溶胶实际酸度(pHIS)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_2主要是在液相中经酸催化的二次氧化反应形成的.因为主要的二元羧酸类化合物(C_2、Gly和mGly)与左旋葡聚糖(Levo)的相关性很强,且K~+/OC的平均比值为0. 06(范围为0. 03~0. 13),所以可以得出二元羧酸类化合物及K~+主要受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于2018年11月16~28日使用在线气体组分及气溶胶监测系统MARGA ADI 2080观测了南京市颗粒物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和一些痕量气体,结合气象要素和探空数据,分析了霾、雾、清洁和降水这4类过程中污染物及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及其昼夜差异.结果表明,在4类过程中PM2.5平均浓度(μg·m-3)在26.9(降水)~96.4(霾),而总水溶性离子浓度(μg·m-3)在23.7(降水)~89.7(霾).在霾和雾过程中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NO3- > NH4+ > SO42- > Cl- > K+ > Ca2+ > Na+ > Mg2+,而在清洁和降水过程中为NO3- > SO42- > NH4+ > Cl- > Ca2+ > K+ > Na+ > Mg2+.水溶性离子的昼夜分布特征在4类过程中差异较大,但昼夜间SO42-、NO3-和NH4+(SNA)均呈现出在霾>雾>清洁>降水过程中的特征.由PMF源解析结果分析得到,二次源是影响霾的主导因素,二次源、海盐及燃烧源是雾过程的主要污染来源,降水过程对燃煤源和二次源的清除作用较清洁过程更明显.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天津市夏季PM2.5中碳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19年7—8月设立2个点位分昼夜采集天津市PM2.5样品,并测定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城区PM2.5、OC和EC浓度日均值分别为(53.4±20.8)μg·m-3、(8.72±2.56)μg·m-3和(1.67±0.90)μg·m-3,郊区PM2.5、OC和EC浓度日均值分别为(54.2±24.5)μg·m-3、(7.54±2.50)μg·m-3和(1.82±1.06)μg·m-3;白天PM2.5、OC、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7.3±16.1)μg·m-3、(8.7±2.1)μg·m-3和(1.5±0.6)μg·m-3,夜间PM2.5、OC、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0.2±26.2)μg·m-3、(7.5±2.9)μg·m-3和(2.0±1.2)μg·m-3。OC浓度表现为城区高于郊区,白天高于夜间;EC及PM2.5浓度表现为郊区高于城区,夜间高于白天。OC/EC比值分析得,城区(6.04)高于郊区(5.08);白天(6.58)高于夜间(4.54)。城区OC与EC相关性弱于郊区,白天OC与EC相关性弱于夜间。采用EC示踪法与MRS模型对SOC含量进行估算,得到白天与夜间SOC浓度分别为(5.71±1.35)μg·m-3和(3.81±1.20)μg·m-3,白天SOC污染比夜间严重。丰度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天津市夏季城郊区PM2.5中碳组分均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50.
利用红外CO2分析仪对西安市雁塔区南二环西段CO2浓度进行昼夜观测,研究大气CO2昼夜动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监测结果显示,CO2浓度昼夜变化可分为2∶00—6∶00,8∶00—12∶00,14∶00—20∶00,22∶00—24∶00四个阶段。7月份四个阶段的浓度依次为较高→最高→最低→较低,呈现出双峰模态;10月份为浓度较低→较高→最低→最高,呈现出极不对称双峰模态。7月与10月CO2浓度的周内与周末变化规律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差异。在80 m高度范围内,白天CO2浓度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夜间CO2在高度上的变化不稳定,且10月份CO2浓度明显高于7月份。温度影响CO2浓度变化,但在不同月份,温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CO2浓度变化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季节变化和植被比人类活动对CO2浓度变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