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四川温江黑碳气溶胶浓度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在四川温江获得的黑碳气溶胶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十分剧烈,日平均浓度在1200~20000 ng·m-3之间.其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1月最大,中值接近8000ng·m-3,5月也存在一个浓度高值.黑碳浓度及其变化特征与该地盆地性气候、降水湿清除和局地人为活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由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出现频数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本底浓度约为2850 ng·m-3.  相似文献   
82.
鄂西地区土壤中氟的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氟属于卤族元素,在矿物中主要以氟离子(F~-)存在,是电负性很强的元素。岩石经风化以后特别是在一些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常将岩石中的氟溶解并转移到土壤中。因此,氟在环境中分布较广且不均匀。在最近几年进行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工作中,发现湖北省土壤中氟的背景值高于世界土壤平均水平,也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鄂西地区,又远远高于湖北省土壤背景值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3.
石河子市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集并测定了石河子市19个地下水背景水样,分别确定了该市潜水和承压—自流水中K+、Na+、Ca2+、Mg2+、Cl-、SO、HCO、NO、F-、总硬度、矿化度、可溶性SiO2、COD、pH、Cu、Pb、Zn、Cd、Mn、V、Li、Mo、Se、Hg、I、As、Cr+5、C6H5OH、CN-、ABS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84.
成都市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欢欢  倪长健  崔蕾 《环境工程》2016,34(6):119-124
为系统了解成都市黑碳气溶胶(BC)的污染特征,利用四川省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逐时BC监测数据,对其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BC小时平均浓度变化范围较大,介于0.01~57.83μg/m3,浓度中值(5.17μg/m3)小于平均值(7.32μg/m3),即BC小时浓度具有偏态分布特征。2)BC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2~28.2μg/m3,其浓度日变化在四季均呈明显的单谷型,谷值出现在16:00时附近,表现为从凌晨到10:00时变化较平稳,10:00—16:00时浓度急剧下降,16:00到夜间浓度急剧上升;浓度季变化呈现出冬高夏低,春秋平稳的基本特征。3)秋、冬、春、夏四季BC本底浓度值分别为2.49,5.05,2.89,2.43μg/m3。4)BC质量浓度与PM2.5和PM10变化趋势一致,BC浓度相对颗粒物浓度变化较快,在0.01水平上与PM2.5和PM10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0.638,与温度、降水和风速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4,-0.338,-0.202。  相似文献   
85.
凉山州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放化分析法和FT-620型环境γ-x照射量率仪就地测量法,测量凉山州天然放射性水平。地层岩石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赋存于震旦纪至白垩纪地层中;土壤中基带土壤红壤核素含量较高;河水中铀钍含量较高,温泉水中钾-40较高;凉山州陆地和地表水体与地层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6.
临安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2003年11月─2004年11月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近地面臭氧浓度的连续监测资料,研究了地面臭氧浓度全年总体分布、季节变化、日变化及浓度频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φ(O3)全年平均值为32.41×10-9,其日变化呈明显单峰型, 14:00左右达到最大值, 约04:00出现最小值.φ(O3)月均值在春末夏初达到最大值,在12月─次年2月出现最小值.φ(O3)各月的平均振幅在夏季达到最大,说明临安本底站夏季臭氧光化学反应比较强烈.除冬季外,其他季节该地区近地面φ(O3)均有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1996)二级标准的情况,全年超标率为0.96%.   相似文献   
87.
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进行长期、定点和规范化监测,了解其浓度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有助于深人了解其源、汇的分布和大气氧化过程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8.
基于本底格局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本底格局,并以本底格局为参照,分别对1989年和2005年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本底格局可作为强度开发环境下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评价的参照依据.与本底格局相比,鸭绿江口湿地景观格局呈持续破碎化趋势,1989年和2005年湿地景观整体自然度分别为89.373%和86.691%.在不同自然湿地景观类型中,芦苇沼泽、滩涂和潮沟面积萎缩幅度较大,2005年其自然度分别为69.94%、71.49%和78.42%;各湿地类型的斑块密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芦苇沼泽和滩涂增大最明显,2005年斑块相对密度分别达18.507和6.879;滩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2005年斑块相对形状指数为1.085,其他湿地类型斑块形状则持续简化;各时期不同自然湿地类型斑块聚集度指数均较高,反映出鸭绿江口各湿地类型多呈聚集分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有源效率刻度法及实验室γ谱无源效率刻度系统(LabSOCS)在样品活度浓度分析中的原理,利用多型号低本底高纯锗γ谱仪,通过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下称技术中心)提供的沉降物考核样品,进行了两种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对LabSOCS软件可靠性进行验证并对比不同型号探测器性能.两种方法所得核素活度浓度结果与技术...  相似文献   
90.
在北京城区和上甸子本底地区分别开展了为期3a和1a的NH3在线观测,并结合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北京地区NH3浓度水平、年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北京城区和本底地区的NH3年均浓度分别为(32.5±20.8)×10-9V/V和(11.6±10.3)×10-9V/V,北京城区的NH3浓度高于大多数国内外主要城市和地区的NH3浓度水平.城区和本底地区NH3浓度年变化特征为夏季高,分别为(34.1±6.8)×10-9V/V和(11.1±2.2)×10-9V/V,冬季低,分别为(19.7±9.3)×10-9V/V和(2.4±0.6)×10-9V/V.NH3的日变化特征受气象因素影响明显,其结果表明,春季城区NH3浓度峰值出现在15:00,而本底地区受西南风影响在20:00达到峰值;夏季城区NH3浓度最高值在7:00出现,本底地区则呈现双峰值(分别在09:00和22:00);秋季城区和本底地区的日变化规律一致,均在22:00出现峰值;冬季城区的峰值出现时间晚于本底地区,峰值分别出现在23:00和20:00.西南风是造成本底地区NH3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春季和夏季,随着西南向风速的增大,NH3浓度显著升高.城区的NH3浓度则主要受到局地排放的影响.浓度权重轨迹法的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天津、河北及河南北部地区是影响北京地区大气NH3的主要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