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85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885篇
基础理论   227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藻华聚集的环境效应:对漂浮植物水葫芦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污染水体,已成为目前水体生态修复的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夏季蓝藻水华严重聚集的水体,藻华聚集后对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水葫芦为代表,模拟在高温阶段(水温WT25℃)、水华严重聚集时,对水葫芦的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揭示蓝藻水华聚集后造成的浅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制,并为减轻藻华聚集对水生植物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藻华聚集会很快消耗掉水生植物根区内的溶氧,呈现缺氧状态(DO0.2 mg·L-1);植物根区内ORP出现明显下降现象,实验进行1 d后低于-100 m V,实验结束时达-200 m V,水体呈现强还原环境.与对照相比,根区内p H值低0.7个单位.藻华细胞在死亡、分解后释放大量的无机营养盐于水体中,植物根区内的NH+4-N含量比对照实验中高102倍;较高的NH+4-N含量(平均为45.6 mg·L-1)加之缺氧的协迫作用,导致植物机体受到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严重下降.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仅为对照的0.6倍,实验结束时其光合速率Pn为3.96μmol·(m2·s)-1,而同期对照实验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为22.0μmol·(m2·s)-1;叶片蒸腾速率仅为对照的0.55倍,至实验结束时其蒸腾速率为1.38 mmol·(m2·s)-1,同期对照实验的叶片蒸腾速率为7.61 mmol·(m2·s)-1,表明藻华长期的聚集对植物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作用.在实际生产中,要避免蓝藻的严重堆积和快速消亡,以减轻藻华暴发对植物的伤害,充分发挥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82.
广州市谷河黑臭评价及其与裸藻丰度和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类密度增加是黑臭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黑臭评价标准缺少藻类等水生生物指标,而黑臭河流中浮游微藻时空特征研究也极少.于2017年秋和2018年冬和春在谷河布设6个样点,采用污染指数法(I_1)和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法(I_2)评价谷河黑臭情况,同时调查浮游微藻的丰度和生物量等,并对黑臭评价结果和微藻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_2指数法更适合评价谷河的黑臭情况;裸藻门丰度与I_2的相关系数较高(r=0.784,p0.01);裸藻门丰度比例和生物量比例与I_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和0.776(p0.01);裸藻门的种数和裸藻门污染指示种个数与I_2的相关系数均为0.623(p0.01).裸藻门可能适合于作为评价谷河黑臭的水生生物指标.天然水体中微藻或裸藻与致臭物质的产生等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3.
为掌握氧化石墨烯(GO)的水环境风险,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湖泊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limnetica)为研究对象,探究了GO对淡水微藻生长及其生物活性物质(碳水化合物、总蛋白质、总脂)的影响.结果表明,GO对2种微藻具有中等毒性,72h EC50值分别为25.63和48.44mg/L.透射电镜(TEM)观察发现,GO纳米片层既能附着于藻细胞表面也能进入藻细胞内部,造成藻细胞超微结构明显变化,包括:质壁分离;叶绿体收缩;淀粉粒数量减少甚至消失.较低浓度(10mg/L)GO会促进微藻中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合成;而较高浓度(100mg/L)GO暴露下,2种微藻的类胡萝卜素和斜生栅藻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降低.2种浓度的GO总体上刺激了藻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这是污染胁迫下的一种主动防御机制;而较高浓度GO造成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可能原因是细胞中储能物质由淀粉向中性脂转化.  相似文献   
84.
固定化小球藻对海水养殖废水氮磷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海藻酸钠(SA)作为载体、以氯化钙(CaCl2)为交联剂,探究小球藻最佳固定化条件及其对海水养殖废水氨氮和磷酸盐的处理效果.通过对比不同浓度SA和CaCl2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及不同固定化条件的藻球对氨氮、磷酸盐处理效果,确定最佳固定化条件为2.0% SA和2.0% CaCl2.对比固定化藻球和悬浮小球藻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氨氮、磷酸盐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藻球比悬浮藻液对氮、磷处理效果更好.其中低接种率(1:10)固定化藻球的最大氨氮、磷酸盐去除率分别为63.26%和62.76%.固定化小球藻浓度越高,其净化能力越强,高接种率(1:1)固定化藻球的最大氨氮、磷酸盐去除率分别是85.16%和75.94%.连续流运行下固定化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氨氮、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49%和72.17%.小球藻固定化态保留并延长了悬浮态生长活性,提高了对海水养殖废水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85.
蓝藻水华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水态过分营养,而蓝藻水华自身带有毒性,对人类的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由此人们格外关注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对饮用水的处理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86.
为了城市尾水深度脱氮,控制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分别对脱氮复合菌群和藻菌共生系统的氮代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代谢复合菌群具有较高氨化和反硝化性能.JZ组对城市尾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降解率高达95%以上,在实验室模拟污水中JZ组系统总氮去除效果优于J组.高通量测序显示,J组主要优势菌群及占比分别为:厚壁菌门44.53%,变形菌门43.41%,放线菌门5.37%,类杆菌门3.04%,绿弯菌门1.35%;JZ组丰度主要优势菌群和占比分别为:蓝藻门33.89%,绿弯菌门25.34%,变形菌门19.38%,厚壁菌门10.02%,酸杆菌门4.20%;各优势物种在J组和JZ组比例不同,厚壁菌门分别为82%和18%,变形菌门为69%和31%,蓝藻门为1%和99%,绿弯菌门为5.1%和95%,放线菌门分别为73%和27%.表明JZ组在城市尾水中去除氨氮效果较好,J组氮代谢菌群随着微球藻加入和生长,JZ组氮代谢菌群构成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优势藻类形成的环境,与微球藻构成新的菌藻氮代谢体系.研究结果为藻菌共代谢体系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87.
理化因子对多变鱼腥藻溶血素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兔血红细胞的溶血实验,测定和分析了多变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 OL S1)培养液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溶血活性以及温度、pH和金属离子等理化因子对其溶血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数生长中期多变鱼腥藻开始向胞外分泌活性较高的溶血性毒素,在稳定期溶血活性达到最高.4℃低温几乎完全抑制了溶血素活性;在溶血反应最初的30 min内,溶血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强;但在反应持续60 min后,16~37℃温度下溶血素活性趋于一致;溶血素在偏酸性条件下活性较高,而pH为7.2~9.0时活性无明显差异;Mg2 、Ca2 能显著增加其溶血活性,Cu2 、Mn2 则显著抑制其活性,Ge2 、Fe3 、Zn2 对其影响不大.红细胞膜组分胆固醇、鞘磷脂和卵磷脂均能竞争性结合溶血素,显著抑制溶血反应,因此可能是溶血素在红细胞膜上的作用受体.  相似文献   
88.
二氯异氰脲酸钠和三氯异氰脲酸对棕囊藻细胞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二氯异氰脲酸钠和三氯异氰脲酸对球形棕囊藻的灭杀和控制作用,及其投药时间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并比较2种药剂的除藻效果,初步探讨了除藻机理.结果表明,这2种除藻剂可以缓释次氯酸,提高其稳定性,有较长的药效期.当有效氯浓度达到4.5mg/L时,2种药剂均能有效地控制和灭杀球形棕囊藻,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有效氯浓度为5.0mg/L,藻细胞去除率在24h可达到90%以上.在等于和大于5.0mg/L有效氯浓度时,三氯异氰脲酸的除藻效果优于二氯异氰脲酸钠,通过对2种药剂除藻率的t检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9.
滇池水体除藻材料的除藻作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昆明地区的粘土矿制作新型轻质除藻材料,试验研究该材料对滇池湖水中藻类的除藻及净化作用.实验室小试(20 L)结果表明,该除藻材料放入滇池水样实验70 d后,水质明显好转,藻类去除率可达95.8%,CODMn、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为34.4%、81.5%、28.2%.在滇池湖边300 m2水面围栏扩大试验结果显示,除藻材料放入试验区水体10 d后,水体中藻类含量明显减少,水体透光率从55%增加到80%,水质状况也有很大改善.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湖泊水体除藻及净化作用,有必要对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0.
高铁酸盐对藻类肝毒素的降解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高铁酸盐对悦目颤藻(Oscillatoria amoena)肝毒素(Microcystin-LR)的降解效能及其与pH的关系. 结果表明,处理有机质含量很高的藻类肝毒素粗提液,当高铁投加量增到40mg/L,pH控制在6~10,肝毒素几乎被完全降解.同时高铁的还原产物Fe3+、Fe(OH)3发挥其助凝、絮凝的作用,对水体中有机质吸附沉降去除,TOC去除率达到50%左右,铁几乎无残留.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作用机制可能是高铁氧化或异构化Adda基团的共轭双键,使Adda基团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降低其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