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91.
92.
煤、石油和天然气已成为人们熟悉的"常规能源",大中型水电站利用的水能也早已被列入常规能源的队列.小型水电站则例外,它与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一起,被称为"新能源".显然,这是人为的划分.实际上,无论大中型水电站或小型水电站以及其他水能利用方式,都是水能的利用,可以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93.
近期,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撩拨起了全球性的核恐慌。而就在两年前,国际社会还在欢呼"核电的春天",此次日本大地震前一周,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的核能复兴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预算中就为新核反应堆的建设准备了360亿美元的贷款保证,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把核能放在发展新能源之首,而欧洲各国也在为自己的核电站进行选址工作。 相似文献
94.
正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不少新能源有望成为今后世界上被广泛应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它们的现状如何?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如何?新能源未来的发展究竟又会是怎样的格局?人类终须面对能源危机吗?这个跨世纪的问题注定与世界发展的脚步如影随形。化石能源的利用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它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逐渐凸显。不少环境方面的专家都把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矛头直指化石能源。无论化石能源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元凶,也许人们也开始发现:这个赌注,我们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95.
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撞击作用与地内核转变能是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演化的根本机制。地球吸积形成期,原地球捕获太阳星云大气形成的原始大气经太阳风驱赶和星子撞击而逃逸,早期大规模的撞击过程又可能使地球上的矿物脱去挥发分,形成地球次生大气的一部分,也可使其次生大气部分脱离地球,地球形成期曾经历过撞击生气与气体逃逸的多次旋回,撞击作用决定其环境条件;地球形成之后.撞击作用仍起着使地球矿物脱去挥发分组成大气圈的重要作用,大气中CO2的演化,海水pH值的演化.各类沉积岩间的消长关系与地内核转变能计算所得的“幻数”──3.5×109年、(2.6+0.1)×109年、(1.9+0.1)×109年、(1+0.1)×109年、(0.6+0.1)×109年和(0.2+0.1)×109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地球内部核转变能的累积、释放过程所导致的构造、岩浆运动(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制约着地球的环境演化,其间.显生宙以来,地外物质对地球的撞击作用在小时间尺度上(几千年到几万年)造成地球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生物演化的突变以致生物灭绝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96.
以核安全文化引领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是我国政府关于核安全文化的首个政策声明。文章对新形势下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声明》对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八大特性、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并对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提出了相关倡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