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2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71.
以水作溶剂、过氧化物作引发剂合成马来酸酐与丙烯酸共聚物,详细探讨了共聚物组成、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共聚物稳定分散Ca(OH)2碱性悬浮液吸收SO2废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生物降解性无磷、无氮型水质稳定剂对碱液吸收SO2的效率可提高50%以上。  相似文献   
72.
A series of chitosan-g-poly (acrylic acid)/vermiculite hydrogel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and used as adsorbent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 ect of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vermiculite content, pH of dye solution, contact tim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dye solution, temperature, ionic strength and concentration of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on the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MB)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dy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H, contact time and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onic strength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present of the surfactant.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MB onto the hydrogel composite followed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 and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data obeyed Langmuir isotherm. By introducing 10 wt.% vermiculite into chitosan-g-poly (acrylic acid) polymeric network, the obtaining hydrogel composite showed the highest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MB, and then could be regarded as a potential adsorbent for cationic dye removal in a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73.
鼠李糖脂与疏水底物及其降解菌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鼠李糖脂对假单胞菌GP3A菌株降解芘的增溶和降解实验,研究了在鼠李糖脂作用下,菌体细胞表面疏水性和脂多糖含量的变化、菌体表面基团与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键合作用以及相应疏水底物的增溶和降解.结果表明,当鼠李糖脂浓度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60mg·L^-1)时,能显著增加疏水底物芘的表观溶解度;生物表面活性剂能通过溶出细...  相似文献   
74.
疏水性分子筛对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尾水的吸附过程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常温一步合成疏水性介孔分子筛(MCM-41-dry)和通过煅烧去除模板剂得到亲水性介孔材料(MCM-41-cal).分别以制备的两种分子筛作为吸附剂吸附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中COD和TOC组分,考察吸附剂浓度、pH值等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MCM-41-dry的吸附效果远远强于MCM-41-cal,归因于含有模板剂的材料表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及含有高吸附容量的季铵基团.在25℃、吸附剂浓度为2g·L-1时,MCM-41-dry对焦化废水中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53%和66%,吸附量分别为64mg·g-1和17mg·g-1.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整个吸附过程.水样吸附前后的GC/MS数据表明,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中残留了长链烷烃、卤代物、多环芳烃等难降解有机物,经MCM-41-dry吸附后,各种物质浓度均得到降低,MCM-41-dry尤其对疏水性烷烃类有较好的吸附效果,表明该吸附剂能够优先吸附疏水性物质.此外,吸附剂对水具有一定的润湿性能,能与废水充分接触,从而利于其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这使其用于实际废水的处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5.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丙二醇(PPG-1000)为主要原料,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扩链剂,一缩二乙二醇(DEG)为小分子扩链剂,三乙胺(TEA)为中和剂,合成水性聚氨酯(WPU)溶液。研究了异氰酸根与羟值(NCO/OH)摩尔比、中和度等因素对WPU溶液黏度性能的影响。初步获得水性聚氨酯压制剂的制备工艺,即:NCO/OH投料比0.80~1.0,中和度100%,初聚温度60℃,预聚75℃,预聚时间3h,扩链1.5h,按照此配比及工艺制备的水性聚氨酯溶液稳定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6.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始建于2010年,现为全国绿色工业园区、第二批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湖北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园区规划面积20.74 km2,已形成以石油炼制及副产品加工为主干,精细化工、碳一化工为两翼,发展壮大石油化工、锂电池材料、光引发剂和水性涂料、医药化工、防水材料和碳一化工产业链“126”产业体系。作为荆门石化产业链的龙头,荆门石化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百万吨级润滑油石蜡、特种油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77.
金属用水性隔热防腐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性丙烯酸树脂作为成膜物质,配合多种防锈颜填料,以空心玻璃微珠为隔热填料,制备出了集防腐隔热于一体的单组分水性防腐隔热涂料。采用常规性能测试、隔热能力测试、电化学测试技术、扫描电镜观察对涂层进行了性能测试及表征,确定涂料配方PVC值为30%,空心微珠的添加量为8%时,涂料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8.
太湖原水中膜污染物质的确定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喻瑶  许光红  林洁  董秉直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1):2067-2074
采用混凝沉淀和浸没式微滤膜联用技术处理太湖原水,考察组合工艺中的有机物亲疏水性和分子量分布变化,并分析化学清洗水的有机物组分,以期确定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成分.结果表明,混凝预处理可有效去除大分子的亲水性有机物,这类有机物仅能导致可逆污染,而中等和小分子的有机物会导致不可逆污染.此外,三维荧光光谱表明与膜污染关系最密切的2个区域为:λex=230nm/λem=330~350nm (区域Ⅰ)和λex=280nm/λem=300~350nm (区域Ⅳ),其对应的胞外蛋白质类有机物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是造成微滤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79.
游辉 《安全》2012,33(9):58-5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步加强,迫切希望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空间,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一些西方国家出现的。当时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建筑物的密闭性大大提高,由此带来室内通风率不足,致使室内空气污染事件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80.
以上海市黄浦江和青草沙长江原水为对象,研究了两大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含量变化、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在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并对DON与常规水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原水以DOC、DON和UV254表征的有机物含量均以小分子量(<5kDa)和亲水性有机物为主;微污染黄浦江原水中同时存在外源性及内源性污染,而青草沙长江原水中内源性污染占主导地位;饮用水常规净水处理工艺对黄浦江原水中DON的去除率为40%,优于长江原水DON的去除率16.7%;黄浦江和长江原水DON浓度与DOC和UV254相关性良好,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52和0.74,0.51;鉴于常规处理对DON去除效果有限,而DON是导致强三致特性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总前体物,因此水厂应通过强化常规、深度处理等手段改善DON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