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369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546篇
基础理论   419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GIS的湖北省水稻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GIS技术,以分县(市,区)为基本单位研究湖北省近年水稻生产状况。综合气象资料、地形数据、水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性气候指标,划分出湖北省水稻适宜性种植区域;根据各县(市、区)区域水稻实际生产数据,分早、中、晚稻划定出水稻生产的高、中和低产区域;测算湖北省水稻光温生产潜力为 17 000~22 000 kg/hm2,光温生产潜力可利用度为3306%~7830%。按照农业气候资源的相似性和农业气候利用一致性原则研究表明:湖北省水稻综合生产潜力为31742万t。该研究结果和建立的数据库为更好地指导和规〖JP2〗划湖北省水稻种植、生产和实施系列高产科技工程项目提供了依据和参考。该研究方法,能够扩展用于粮食作物种植区划和农业区划研究  相似文献   
992.
环保型节氮肥料——脲铵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稻上施用脲铵与尿素,探索脲铵和尿素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吸收利用率(REN)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尽管两种氮肥含氮量不同,但施用脲铵处理的折施纯氮量比尿素处理减少34.78%,晚稻产量并不减少,反而略有增加.(2)为了保证水稻产量、提高REN,当地水稻种植选择脲铵代替尿素作为氮肥效果较好,且推荐施用脲铵量为450~525 kg/hm2为宜.(3)施用脲铵量较高的REN优于施用量较低,施用脲铵525~600 kg/hm2(折施纯氮量为157.5~180.0 kg/hm2)时,REN为34%左右;施用脲铵375~450 kg/hm2时,REN约低5百分点.(4)在不施用有机肥料的条件下,从植株吸收氮量看,折施纯氮量180~200 kg/hm2,才能达到氮素收支基本平衡.因此,适量施用脲铵并配施有机肥或稻草还田,可以缓解氮素不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施肥处理对茭白-水稻轮作系统中土壤理化性质与产品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收获后,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容重达到最低,为1.15 g/cm3; 总孔隙度最大,为54.92%;贮水量最高,为27.36 mm.施用有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总体最大,0~10 cm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994.
探索一种杀螺施肥双效作用的新型杀螺剂。将博落回植物粉末分别与氮、磷、钾肥复合制成植物3种单肥复合杀螺剂(简称MPF),与3种肥料混合配成植物混合肥复合杀螺剂(简称MCF)。采用浸杀法进行杀螺试验, 同时检验该复合杀螺剂对水稻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MPF(博落回植物分别与氮、磷、钾肥复合杀螺剂)处理钉螺,48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00%、533%、667%;作用于水稻,能明显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如3种MPF使水稻种子萌发率分别为100%、80%和53%,分别比对照(40%)提高了60%、40%和13%;水稻幼苗分别增长了1268%、707%和605%。MCF随处理浓度增加及处理时间延长,钉螺死亡率上升,较低浓度(200 mg/L)处理48 h 和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33%和867%;较高浓度(400 mg/L)复合处理48 h和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33%、100%。然而,低浓度(200 mg/L)MCF对水稻萌发和生长有促进作用,如水稻幼苗比对照增长了876%,但高浓度(400 mg/L)则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MPF对钉螺具有较好的杀螺活性,同时能促进水稻萌发和生长,其中植物氮肥复合杀螺剂效果最佳;MCF对钉螺均有杀螺活性,但低浓度对水稻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作物生长期发生的相对极端温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和气候风险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从近20年的逐日温度观测资料中提取水稻开花期的相对极端高温事件信号,进而对这些相对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长江以北单季稻开花期高温频率增大,其强度减小,这一区域受高温胁迫造成的减产年份增多,单季稻气候风险增大.长江流域以南早稻大部分站点生长关键期高温频率和强度呈增大趋势,双季早稻气候风险增大;四川平原大部分站点无明显变化;华南早稻大部分站点生长关键期高温频率和强度的减小的幅度相对比较大,这一区域受高温胁迫造成减产的年份减少,双季早稻气候风险减小.  相似文献   
996.
洪湖沼泽土及涝洼水稻土水生作物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洪湖湖区的生态环境,阐述了湖周沼泽土和涝洼水稻土的性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还报导了作者在该湖湖周进行水生作物开发利用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盆栽试验表明,一次性水稻专用涂层复混肥一次性施用能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并能促进养分由稻秆向谷粒的转移,提高成穗率和产量,使用方便,节省劳力,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8.
苏南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全市范围代表性水稻土采样并布置室内短期(20d)培育实验,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动态,并分析其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变化为4.88~27.31g/kg,平均为18.07g/kg,全氮含量变化为0.58~2.84g/kg,平均为1.86g/kg;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94.0~1287.4,18.54~81.78和7.01~28.79mg/kg,且不同土属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呼吸强度为34.76~191.68mgCO2/(kg·d),平均为79.93mgCO2/(kg·d),不同土属间高低顺序为乌栅土>乌黄泥土>灰黄泥土>白土>黄泥土>乌沙土;培养期内有机碳日均矿化量为10.76~65.20mg-CO2/kg,平均为40.46mgCO2/kg,有机碳累计矿化量为215.25~1302.13mgCO2/kg,平均为807.20mgCO2/kg,不同土属间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变化趋势为乌栅土>乌黄泥土>乌沙土>白土>灰黄泥土>黄泥土;研究区域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率为3.07%~7.58%,但不同土属间差...  相似文献   
999.
某镇的稻田因受工业污水污染而导致水稻大面积死苗,采用生苗监测方法直找污染源,用5个工厂的污水和污泥进行盆栽水稻试验,结果表明,其中两个工厂的污水和污泥有较强的毒性全对稻苗造成严重伤害;另外两个工厂的污泥也会对稻苗造成严重伤害,有关工厂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1997年的水稻受害面积比1996年减少了95%。  相似文献   
1000.
长期施肥对不同深度稻田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与稻田土壤碳周转密切相关的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和肥料管理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秸秆还田(ST)、化肥(NPK)和不施肥(CK)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以10 cm的间距分段采集土壤剖面0~40 cm范围内的新鲜土样,利用96微孔酶标板荧光分析法,测定参与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关键酶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不同深层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施肥的土壤,施用化肥和秸秆土壤的BG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5%~118%和55%~342%;NAG酶活性分别提高了9%~30%和102%~484%.同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0~20 cm深层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20~40 cm深层土壤.在不同施肥措施中秸秆还田可高程度影响稻田深层土壤.RDA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含量主要与0~20 cm的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20~40 cm的土壤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不同深层土壤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秸秆还田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合理的秸杆还田有利于改善稻田深层土壤肥力,优化农田土壤养分循环,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