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69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539篇
基础理论   420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81.
水稻秸秆为厌氧发酵原料,在中温(37 ℃)湿式批次发酵条件下,考察了低温冰冻预处理在不同温度(-5,-18,-40,-60 ℃)和不同时间(12,24,36 h)下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温冰冻预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秸秆溶出物COD含量,其中D3处理与对照相比增加了7.65倍。低温冰冻预处理显著降低了木质素含量,降低幅度为16.36%~59.88%。在预处理冰冻温度为-5,-18,-40 ℃下,水稻秸秆厌氧发酵TS产气率和甲烷含量随着预处理时间增加而提高。其中,-60 ℃,24 h处理的厌氧发酵TS产气率与-60 ℃,36 h处理的甲烷含量最高,相较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6.46%和209.30%。  相似文献   
982.
颗粒有机质对水稻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毅轩  赵秀兰 《环境科学》2018,39(11):5180-5188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不同颗粒有机质(POM)添加量下土壤、POM中有机碳(POM-C)和Cd(POM-Cd)含量及水稻各部位Cd含量,研究了POM对紫色水稻水稻镉吸收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添加POM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POM-C、POM-Cd、POM对Cd的富集系数和土壤有效Cd含量,在POM添加量达2. 5 g·kg~(-1)时可显著提高土壤POM-C和POM-Cd比例.添加POM提高了水稻植株生物量及Cd在水稻植株中的总累积量,但使水稻根Cd含量降低24%~42%,茎叶Cd含量提高9%~30%,籽粒Cd含量在POM添加量为0. 5 g·kg~(-1)和1. 0 g·kg~(-1)时分别降低了17%和36%,添加量为2. 5 g·kg~(-1)时提高了39%.添加POM对Cd在水稻根和茎叶中的分配不显著,但POM添加量较少时可抑制Cd从水稻茎叶向籽粒转运,POM添加达到一定量时,促进Cd从茎叶向籽粒转运,最终提高籽粒中Cd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Cd是影响茎叶Cd累积的主要因素,POM-Cd总量是影响籽粒中Cd累积的主要因素.因此,添加POM可通过改变土壤SOC、DOC、POM-C、POM-Cd及有效镉含量,影响水稻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983.
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简称“H?kanson法”)是综合考虑污染物种类、丰度效应、沉积效应和敏感效应的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将其应用在农田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中必须考虑土壤和沉积物环境中污染物种类、沉积效应和敏感效应的差异.该研究以安徽省某区域内水稻根系土壤为例,基于污染物种类改进H?kanson法(简称“修正法1”)和基于污染物种类-生物吸收系数改进H?kanson法(简称“修正法2”),对水稻根系土壤重金属Pb、Hg、Cr、Cd和A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修正法1和修正法2得到的Pb、Cr和As评价结果一致,但Hg和Cd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基于稻米质量安全和保守原则,两种改进方法均能准确评价水稻根系土壤Pb、Cr和As生态风险,且修正法1对Cd生态风险评价较合理,修正法2对Hg污染风险评价较合理.研究显示,修正法1和修正法2均能合理地评价水稻根系土壤重金属尤其是Hg和Cd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84.
稀土元素通过植物吸收经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并在人体中累积,进而影响食用人群的健康.水稻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本文通过南方花岗岩红壤侵蚀流域水稻植株根系土壤及其各部位稀土元素含量的调查,探究稀土元素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累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平均值为389.02 mg·kg~(-1),水稻土壤中呈现出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特点.土壤中稀土元素在Eu处呈亏损状态;除10号样点外,其他样点土壤的稀土元素在Ce处呈富集状态.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稀土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水稻根、叶及稻谷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2.63、5.03和0.64 mg·kg~(-1),呈根叶稻谷的规律.稻谷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虽未超过日均稀土元素的摄入量(5.33μg·kg~(-1)·d~(-1)),但长期食用仍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土壤稀土元素向水稻植株各部位的转移能力差异较大,呈根叶稻谷的规律.  相似文献   
985.
我国水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采用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结合CERES-Rice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我国未来(21世纪70年代)水稻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未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雨养水稻将会减产,仅个别地区有增产趋势.负敏感区(减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的辽宁和赤峰、华北平原大部、江淮及东南沿海地区;而在黑龙江西南部、福建大部、陕西与四川交界地区的雨养水稻有增产趋势.我国的灌溉水稻也以减产为主,负敏感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西部、华北地区、陕西、宁夏、新疆南部、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水稻主产区;增产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西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及陕西与湖北交界等地.未来我国雨养水稻的脆弱区主要分布在:(1)东北地区的中南部;(2)山东北部及淮河流域;(3)南部沿海和海南岛;(4)西南地区.未来我国灌溉水稻的脆弱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辽宁、黄河中游和下游、新疆南部及广西大部地区.  相似文献   
986.
早霜冻对水稻商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水稻生长发育物候期和黑龙江省粮库各年收购水稻商品品质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早霜冻的发生规律和对水稻商品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减轻水稻早霜冻害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87.
3种水稻种植模式的减氮效应和经济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田氮素污染流失的影响和经济效益差异,于2016年4—10月在盘锦市鼎翔米业幸福农场内布设试验样地,采用对比试验、费用效益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常规种植、低化学品和有机生态3种水稻种植模式的减氮效应和经济性评估.结果表明:①3种模式中有机生态种植模式的农田排水总氮含量最低,为1.94 kg/hm2,低化学品种植模式次之,为3.67 kg/hm2,常规种植模式最高,为5.87 kg/hm2.②有机生态种植模式单位面积经济净现值及经济净现值率最高,分别为23 302.53元/hm2和1.13;低化学品种植模式次之,分别为15 310.42元/hm2和1.06;常规种植模式最低,分别为14 855.92元/hm2和0.93.③在水稻价格上浮5%时,有机生态种植模式的经济净现值和净现值率最高,分别为21 218.14元/hm2和0.86,分别比低化学品种植模式及常规种植模式高7 425.26元/hm2和0.07及7 972.01元/hm2和0.17.④在水稻价格下调5%时,有机生态种植模式的经济净现值和净现值率依然最高,分别为16 872.82元/hm2和0.68,分别比低化学品种植模式和常规种植模式高6 030.87元/hm2、0.06和6 715.17元/hm2、0.15.研究显示,有机生态种植模式的减氮效应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低化学品种植模式和常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88.
1盐碱洼地的特点一般盐碱洼地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指的是土壤可溶性盐含量高、pH值高和钠离子含盐量高,它们会抑制植物生长;“三低”是地势低、肥力低和产量低。盐碱洼地土壤透水性差,积水涝渍,营养缺乏或营养有效性差,难以取得高产。向日葵等耐盐作...  相似文献   
989.
张庭廷  胡春霞  陈波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345-5352
针对铜绿微囊藻在稻草秸秆(水稻分蘖枝)发酵液胁迫下的酶学特征及抗氧化能力、藻毒素和多糖含量等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旨在为利用稻草秸秆抑藻提供进一步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水稻分蘖枝发酵液胁迫下,其表征藻细胞代谢水平的酯酶活性显著降低,实验第5d,最高浓度组(0.65%V/V)99.9%的藻细胞内酯酶活性均被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分别下降至同期对照组的11.03%和8.47%;丙二醛(MDA)含量则与发酵液浓度以及作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分析表明,所有浓度组和作用时间内r值均大于0.9,而P值均小于0.01,表明水稻分蘖枝发酵液可显著降低藻细胞的抗氧化水平;但高浓度水稻分蘖枝发酵液没有引起微囊藻毒素(MCs)升高,甚至显著降低MCs和多糖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P<0.01.因此,水稻分蘖枝发酵液可通过影响铜绿微囊藻的代谢过程,降低藻细胞抗氧化以及抵御对环境胁迫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抑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0.
污灌区稻田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天津北排污河灌区作为研究区域,调查了土壤和水稻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评估污灌区稻米食用汞暴露风险,并对污灌区土壤-稻米甲基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的29个污灌区稻田,土壤总汞含量为(367.04 ± 129.36) μg/kg,显著高于区域土壤Hg背景值73 μg/kg,甲基汞含量为(0.87 ± 0.77) μg/kg;水稻各部位总汞含量依次为稻叶 > 稻根 > 稻茎 > 稻米,稻米总汞含量为(12.80 ± 5.14) μg/kg,甲基汞含量依次为稻米 > 稻根 > 稻茎 > 稻叶,稻米对甲基汞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甲基汞含量为(2.09 ± 1.20) μg/kg,甲基化率均值超过10%.污灌区稻米总汞每周摄入量为0.068~1.25μg/(kg·bw),甲基汞每周摄入量为0.0095~0.49μg/(kg·bw),污灌区稻米总汞及甲基汞暴露对居民健康风险总体仍在安全阈值内,但个别汞污染较严重地块甲基汞暴露风险值得高度关注.土壤甲基汞含量仅与土壤总汞含量及黏粒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稻米甲基汞含量与土壤总汞含量、土壤甲基汞含量、稻米总汞含量及黏粒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