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0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725篇
安全科学   72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406篇
综合类   2403篇
基础理论   410篇
污染及防治   339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180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该试验通过厌氧分离、滚管纯化技术对同一时期不同退化程度湿地中的嗜冷甲烷古菌进行分离,采用血球计数法对嗜冷甲烷古菌计数,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并使用气相色谱法对其产甲烷量进行测定分析,依据试验结果分析嗜冷甲烷古菌与高寒湿地退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湿地退化程度增加,嗜冷甲烷古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其产甲烷气体量亦有明显增加,对嗜冷甲烷古菌的特性研究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指示湿地的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国际腐殖协会提出的Na OH提取法,从鄱阳湖湿地土壤5个剖面层提取出胡敏酸,应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对胡敏酸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氨氮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能够更好地描述胡敏酸对NH4+-N的吸附,意味着胡敏酸对NH4+-N的吸附主要表现为线性分配过程;通过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该胡敏酸主要含有芳香环、脂肪类、羧酸类或是酚类等基团,且在NH4+-N的吸附反应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可能是羧酸类物质或脂肪族类物质,且主要是通过氢键、质子转移或范德华力等弱作用吸附在胡敏酸上;在氨氮的吸附动力学实验中,得出20~30 cm剖面层的胡敏酸对NH4+-N的吸附速率相对其他4个样要快,这可能是由于该剖面层胡敏酸所含基团活性较强的原因;p H对胡敏酸吸附NH4+-N的影响为,在酸性条件下,随着p H的降低,吸附量越小,而在碱性条件下,吸附量随着p H的升高呈减小;胡敏酸浓度的增加会使氨氮的去除率上升。  相似文献   
993.
该文以三峡库区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厂——万州白羊镇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该厂采用前端厌氧、好氧处理加末端人工湿地处理的组合工艺,通过对厌氧、好氧、人工湿地三段出水的长期监测,评价各段水质处理效果,研究污染物主要去除方式。结果发现,组合工艺对BOD5、COD、NH3-N处理效率超过90%,SS降解效率为75%,TN在运行稳定后去除效率为85%,运行以后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削减了三峡库区入库负荷。分阶段研究表明,污染物最大去除效率值稳定在厌氧-好氧阶段,而湿地处理末端尾水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在温度较低的秋冬季节较差,而在春夏季节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因此,为保障污水稳定处理效果,建议今后小城镇分散污水处理项目应加强前端厌氧-好氧设施的优化设计,而非仅仅依赖湿地。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野鸭湖湿地土壤砷汞元素分布规律、形态组成及元素累积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砷汞时空变化的影响,在北京延庆县野鸭湖湿地公园及周围几个镇采集表层土壤,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砷汞总量测定,并用五步连续萃取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汞形态,同时利用相关分析研究As、Hg元素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s、Hg元素在野鸭湖湿地土壤中平均含量10.07、0.088 7mg/kg;均超出北京市土壤背景值,其中草地、耕地中少数采样点低于背景值。砷元素与钒、铁、锰显著正相关(r>0.4,p<0.01);汞与锰正相关,钒、铁、锰含量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As的分布;而锰是影响Hg分布的主要因素。As主要形态为残渣态,Hg主要形态为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采用风险评价编码法对研究区域的砷汞元素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2种元素生态风险均较低。  相似文献   
995.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分析江苏盐城滨海湿地1983~2013年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定量分析湿地景观组分保留率和湿地类型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研究景观演变的结构特征及变化方向。结果表明:1983~2013年间,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自然景观面积总计减少1211.22 km2,比重下降21.63%,呈逐年递减趋势。人工景观的面积逐步攀升,2013年较1983年面积增加达1492.09 km2。其中盐田面积减小,养殖塘的面积增加到达930.28 km2。自然景观中,海水水域的保留率较高(74.4%),转出类型主要为光泥滩。人工景观中农田林地和养殖塘的保留率较高,分别为79.0%、60.9%,主要转出类型分别为建筑用地(76.1%)、农田林地(86.6%)。自然演替优势转移型累积贡献率为26.98%,人类主导转移型累积贡献率为44.00%,其中对自然湿地的围垦累积贡献率为35.21%。可见,近30 a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主要体现为对自然湿地的围垦。  相似文献   
996.
针对天津某人工湿地工艺研发了由溶气气浮设备和生物滤池组成的人工湿地预处理工艺。对生物滤池开展了稳定运行、反冲洗研究,并对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对河道水体中SS、COD、TN、TP去除效果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当PAC和PAM投加量分别为30,1.5 mg/L时,出水中的COD、SS、TN和TP水质指标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997.
李安峰  徐文江  潘涛  姚静华  李箭 《环境工程》2015,33(1):19-22,108
以某会议中心1号和2号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号和2号人工湿地对COD、TN和TP均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植物的差异对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不明显。TP的去除主要依靠基质的作用。湿地的前段和中段是整个湿地COD和TN去除的主体,且前段的去除率高于中段。  相似文献   
998.
人工湿地技术由于低成本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污水处理以及河道整治等方面。不同湿地植物筛选及配比、不同填料的添加以及不同湿地流经方式,对湿地的处理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东辽河流域生态湿地为例,文章分别对植物筛选、生态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而对于北方地区来说,秋冬季节水温较低,容易产生冻结,而当前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冬季运行成本又相对较高且效果不稳定。因此水温的控制将成为东辽河流域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研究的关键;降低运行成本,保持持续稳定的处理效果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能综合考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在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结合模糊评价的优点,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技术的性能进行评定,并根据特定地区不同的需求进行模糊赋值,采用专家打分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对人工湿地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00.
Estuarine wetland, where freshwater mixes with salt water, comprises different regions(rivers and marine ecosystems) with significantly varying tidal salinities. Two sampling areas, ZXS and JS,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idal salinity on soil respiration(SR). ZXS and JS were located in Zhongxia Shoal and Jiangyanan Shoal of Jiuduansha Wetland respectively, with similar elevation and plant species, 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alin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almost identical plant biomass, the SR and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SMR) of the tidal wetland with lower salinity(J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idal wetland with higher salinity(ZXS)(p 〈 0.05). However, unlike SMR and SR, the difference i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SMB) was not significant(p 〉 0.05)with the SMB of ZX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at of JS. The higher SMR and SR of JS may b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and amount of dominant bacteria. Abundant β- and γ-Prote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a in JS soil, which have strong heterotrophic metabolic capabilities, could be the main reason for higher SMR and SR,whereas a high number of ε-Proteobacteria in ZXS, some of which have carbon fixation ability,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latively lower carbon output. Path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il salinity had the maximum negative total influencing coefficient with SMR among the various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suggesting that higher soil salinity, restricting highly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s the principle reason for lower SMR and SR in the ZX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