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229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此文按照冲裁间隙的传统计算公式及经验数据,总结出了冲裁模合理间隙的实用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2.
水动力条件对湖泊水体磷素质量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环形水槽为研究手段,利用其可控的流速及可模拟的无限长,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湖泊水体水动力难以真实模拟的难题,模拟研究了不同流速对湖泊(太湖)水体中磷素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水体流速的变化,湖泊水体中TP质量浓度的变化呈现3个阶段,即下降期、上升期和突增期。从物理化学和泥沙起动理论两方面,结合水流对悬浮物和沉积物的作用,分析了各阶段产生的原因。文章认为下降期的产生是因为在低流速下,一部分磷被悬浮物的絮凝沉淀带走所引起;上升期的产生则是因为流速上升扰动沉积物,使其达到少量动状态所引起;突增期的产生则是因为流速导致了沉积物普遍动而产生的。在研究范围内,溶解性磷质量浓度与水体流速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在低流速下,溶解性磷是TP的主要组成成分,其质量浓度的相对比例可高达87%。结合太湖的有关研究,文章认为这是水华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淤土施用不同氮肥后硝态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不同氮肥形态和数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灌淤土施氮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及氮肥种类有关。施肥9d后,土壤中的硝态氮迅速增加;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0%或水分过饱和都明显影响灌淤土的硝化作用;施用大颗粒尿素产生的硝态氮最少,淋失或流失的几率小。灌淤土土体中硝态氮的残留与施氮种类及数量有直接关系。施肥使土壤表层硝态氮显著增加,施用大颗粒尿素尤为突出,但施大颗粒尿素后,60cm土体中残留的硝态氮总量最少。随着施氮量增加,表层土体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合理的施肥水平一般不会造成硝态氮的大量累积,而过量施氮则导致硝态氮明显积累,对通气透水性好的灌淤土,容易造成硝态氮淋失。  相似文献   
104.
采用镦挤、冲裁的复合工艺,设计了既需要体积成形又需要冲压成形工件的模具,产品质量达到了替代进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5.
对剪切线为直线的斜刃冲裁,给出了可普遍适用的冲裁力的计算式,并分析了剪切线为直线、斜刃形状为曲线的冲裁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6.
SeaWiFS资料水色辐射模式验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4 年~1997 年,作者对杭州湾与长江口海区、台湾至吕宋以东海区和渤海海区,进行了多次光谱测量和同步取样试验,将试验所得资料经计算机处理,确定了三种验证区域各种水色要素与遥感光谱值之间的关系,提出适用于我国验证区域各种水色的验证模式。其各水色模式验证偏差均小于20% ,并适用于我国海域SeaWiFS水色遥感应用。  相似文献   
107.
燃煤电厂冲灰水回用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型燃煤电厂冲灭水的不同水源及水灰比工况下,Ca^2+溶出特性的试验分析,探索冲灰水的结垢机理循环利用的最佳工况及其可行性,寻求清洁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08.
高含沙紊动系统中影响泥沙和铜垂向分布的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谐振式紊动模拟装置和回归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均匀紊乱条件下高浓度固液两相系统中初始投沙量、颗粒级配和紊动强度等因素对泥沙和铜浓度垂向分布的影响,得到了泥沙吸附铜量、水相铜浓度和含沙量与各因素变量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投沙量与泥沙吸附铜量和水相铜浓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紊动强度与泥沙吸附铜量和含沙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正交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泥沙吸附铜量和水相铜浓度均与投沙量显著相关,各因素对两者的影响程度均以投沙量影响为最大,而且远远大于紊动强度和颗粒级配的影响,三因素对铜的水沙分配没有交互作用影响,沿垂向分布的实际含沙量与投沙量、紊动强度及其交互项显著相关,投沙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9.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这些参数分别反映了泥沙从流域表层搬运到对应级别河流的过程中地貌形态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文中由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到的结论,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