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23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41.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南岭东段风化壳淋积型矿中含稀土矿花岗岩层中暗色包体的地质特征,发现分布在岩体中的大量暗色包体具流面和流线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辉石和斜长石,具典型的辉长结构。暗色包体低硅、钾和钠,高钙、铝、镁、铁、钛和锰,属亚碱性—铝不饱和型;富集U、La、Pr、Nd、Sm、Dy,亏损Nb、Sr、Zr、Hf、Ti等微量元素;REE总量低于寄主含矿花岗岩层稀土总量,Ce和Eu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这些特征说明暗色包体的原岩可能来自早期基性岩,其形成与燕山早期陂头岩体的分异演化关系密切。与南岭地区花岗岩中此类暗色包体进行对比,有助于在该区寻找稀土矿床和稀有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42.
油页岩中几种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静儒  王擎  陈艳  李术元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2156-2160
选用桦甸油页岩和汪清油页岩,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研究了10种微量元素Ba、Co、Cr、Cu、Ni、Pb、Sr、v、Y、zn等在油页岩中的赋存状态;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页岩及其各提取状态中元素的含量.分析了油页岩中Pb、Cu、Ni、Zn等10种元素的环境化学活动性.研究结果表明:2个矿区页岩中除Ba、Pb、Sr和V这4种元素外,其余元素主要是以硫化物结合态及残渣态存在,这2个状态的质量分数之和为78.96%~97.97%,其中残渣态占据50%以上的比例;残渣态主要为硅酸盐结合态,其化学活性小,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小,此形态以汪清页岩中的Cr为代表,其质量分数为80.87%;而以Sr为代表的元素在表生条件下很容易被带出油页岩,主要以残渣态以外的形态存在,桦甸页岩中其潜在可淋失率达到了77.67%,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3.
P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进程及对P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施入不同剂量P肥的稻田土壤进行培养,测定不同时期土壤O lsen-P和CaC l2-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施P量为100~1 600 kg.hm-2条件下,200 d时不同处理土壤O lsen-P含量降低量均接近于施P后的50%,不同施P量下土壤对O lsen-P的固定量均接近50%,表明在本试验施P量范围内该土壤仍未达到P吸附饱和,土壤对O lsen-P的固定量与施P量近似呈正比;当施P量低时,CaC l2-P含量低,且变化不明显;当施P量高于400 kg.hm-2时,CaC l2-P含量迅速增高。随着施P量提高,进入土壤缓效P库的比例降低,而进入速效P库和可溶性P库的比例增加,土壤对P的固定能力也逐渐降低,产生P损失的可能性增加,易于导致面源污染。预测结果表明,该土壤发生P素地表径流损失及在亚表层径流中P浓度猛增的O lsen-P含量“转折点”为81.3 mg.kg-1,与其对应的施P量约为524 kg.hm-2。可见,该土壤施P量一旦高于500 kg.hm-2,通过各种途径产生P损失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4.
城市生活污泥和矿化垃圾中氮磷淋失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土柱实验,分析了城市生活污泥和矿化垃圾中氮磷的迁移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矿化垃圾对氮磷的去除特性.测定项目包括总磷、总氮、硝态氮、pH和电导率(EC).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和矿化垃圾后淋滤液的pH呈下降趋势;EC和总氮都有显著增加;硝态氮增加特别明显,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总磷变化不大,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较小.矿化垃圾对氮的去除作用不明显,反而增加了淋滤液中的氮素含量,但对磷的去除效果明显.因此,在利用矿化垃圾取代土壤时,应注意矿化垃圾中氮特别是硝态氮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对安全仪表系统失电故障引发输气站关断放空事故进行分析,提出后续应注意的事项,为安全仪表系统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6.
泡沫镍负载纳米ZnO-SnO2光催化降解三氯乙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比较简单的共沉淀法技术制备了纳米ZnO-SnO2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并将其负载在泡沫镍上制成了负载型纳米光催化剂,以三氯乙烯为挥发性有机物的模型反应物,研究了反应气流速、湿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的失活特征,结果表明该负载型纳米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失活性能,在205h反应中没有出现失活现象.  相似文献   
147.
半导体TiO2纳米材料由于其无毒无害,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和材料学领域共同研究的热点。TiO2纳米材料对环境污染物光催化氧化效果显著,但是随着TiO2的反复使用,其催化效率会减低,最终失去光催化的活性;文章主要对TiO2在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后的失活和再生情况进行了综述,讨论了TiO2光催化剂失活的机理以及其再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8.
海河流域灌溉平原区氮磷形态转化和淋失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海河流域平原地区在灌溉条件下N、P形态转化和淋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原地区在灌溉条件下,干湿交替的土壤中将产生硝酸盐及少量亚硝酸盐,这些产物将随灌溉水一起向心土层渗漏,逐渐脱离生物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造成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49.
为剖析不同淋洗液作用下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淋洗效应,探究重金属活性钝化与总量消减调控技术,本文采用土柱模拟自然淋洗结合形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柠檬酸、EDTA和秸秆粉3种淋洗液对土壤Cd、Pb和Cr全量、形态分布及洗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环境下,柠檬酸和秸秆粉对土壤重金属的淋洗率不足1%,而EDTA对Pb和Cd的淋洗率分别达到24.62%和80.56%.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土壤Cd、Pb和Cr形态组成的影响程度表现为秸秆粉 > EDTA > 柠檬酸,EDTA和柠檬酸可增加酸溶态和可还原态含量进而促进重金属洗脱,但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并增加安全风险.秸秆粉对Cd和Pb的钝化效果最显著,促进其由其他形态向残渣态转化,但秸秆粉对Cr形态分布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50.
RS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森林病虫害的快速准确监测、检测及其损害评估无论对森林经营者还是生态学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的空间尺度上,遥感数据早已被广泛有效地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所引起的失叶现象。目前,在森林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方面所利用的遥感数据主要有Landsat TM,MSS和SPOT HRV等卫星遥感数据和多种航空遥感数据;此外,各种地面辅助地理散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可以提高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精度。不同类型的森林往往感染不同的森林病虫害,而不同的森林病虫害所引起的森林受损症状不同,有的病虫害导致森林反射光谱的显著变化,有的则导致森林大量失叶。因此,对不同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方法不同。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和影像差等病虫害监测技术已显粗糙。近年来,更多、更复杂的图像处理方法被广泛用于检测病虫害引起的森林变化,各种数学方法和GIS技术也为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活力。虽然森林病虫害的遥感监测面临挑战,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进步,森林病虫害的遥感检测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