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71.
杂交水稻对淹水胁迫的响应及排水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平原地区夏季强降水频发,稻田易受洪涝灾害。为探明淹水胁迫对杂交中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排涝指标,在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分蘖期、孕穗期分别设计了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交互试验。结果表明:淹水处理后,水稻株高、第3、4节间均表现出伸长生长,且与淹水深度和持续时间的累积值(SD)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收获时遭受淹水的各处理其株高均矮于对照,且淹水程度越重,收获时株高越矮。淹水造成水稻减产,且淹水时间越长,淹水深度越深,减产越严重,若以产量受害指标为评价标准,孕穗期对淹水胁迫较分蘖期更敏感。就产量构成要素来看,分蘖期淹水胁迫导致水稻减产主要是有效穗下降、其次是结实率降低;孕穗期主要是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其次是有效穗减少。以相对产量(Ry)为参数建立的回归方程极显著地展示了Ry与SD、Ry与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的排涝方程。就淹水要素来说,分蘖期淹水深度对产量的影响比淹水时间大,而孕穗期淹水深度、淹水时间对产量的影响相当。若以水稻减产20%~30%作为排涝标准,分蘖期、孕穗期相应的SD值为1106~1944 cm/d(淹水深度≥18 cm)、265~805 cm/d(淹水深度≥25 cm),并就具体的淹水深度提出了确切的排涝天数  相似文献   
72.
淹水落干下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探讨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无机磷的转化规律,通过布置原位浮台,将装有土壤的塑料盆悬挂在不同水深(0、2、5、15m)处,分别淹没30、60、180 d,落干180 d,研究淹没水深和时长对消落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落干循环中,土壤pH、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落干180 d后,土壤pH、有机质和全磷含量降低,有效磷含量升高.土壤淹水后,各形态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大小为Fe-PAl-PCa8-PCa2-P.淹水0 m、2 m时Ca2-P、Ca8-P随淹水时间持续下降,淹水5 m、15 m时随淹水时间先降低后升高.落干180 d后无机磷含量显著增加,随淹水深度的增加无机磷含量呈降低趋势;Al-P含量随淹水时间先降低后持续升高,随淹水深度变化趋势不明显;Fe-P含量随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73.
孙涛  马明  王永敏  安思危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8,39(4):1880-1887
以西南地区典型拦蓄筑坝形成的森林水库重庆四面山大洪海为研究对象,在湖边位置将从未被水淹没区域的土壤(未淹水区土壤)和沉积物进行原位置换实验,并对水库水体以及土壤总汞(THg)和总甲基汞(TMeHg)的变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四面山大洪海水库未受汞污染的影响,其水体THg[(1.89±0.72)ng·L-1]和TMeHg[(0.13±0.04)ng·L-1]的质量浓度均值远低于我国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水质标准和国内外其他一些水库或湖泊,未淹水区土壤和沉积物中THg和TMeHg的含量也相应低于其他一些水库或湖泊;水体和土壤中THg和TMeHg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暖季>冷季),其中TMeHg的季节性变化更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和降雨量的变化;沉积物中THg和TMeHg的含量相对未淹水区土壤均有明显的升高,表明沉积物是水库汞储存的重要场所,同时也使沉积物成为水库汞(尤其是甲基汞)污染的潜在源;原位置换后的土柱THg和TMeHg含量在经过较短的时间即能与周围土壤达到平衡状态,特别是表层土壤,说明水库消落带能够加快汞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74.
水分条件对稻田土壤汞甲基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培养实验,研究了70%田间持水量、干湿交替及淹水等3种水分管理方式对外源Hg在稻田土壤中甲基化的动态过程.外源添加浓度为5 mg·kg~(-1)Hg~(2+),培养时间为42 d.结果表明,70%田间持水量下,土壤甲基汞(Me Hg)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平均为11.55μg·kg~(-1);淹水条件下,土壤Me Hg含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为30.70μg·kg~(-1),约为70%田间持水量的2.7倍;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Me Hg呈现"涨-消"的波动趋势,平均含量为20.41μg·kg~(-1),约为70%田间持水量的1.7倍.培养结束后土壤Me Hg含量和占总Hg比例依次为:淹水(37.42μg·kg~(-1),0.76%)干湿交替(16.08μg·kg~(-1),0.33%)70%田间持水量(11.75μg·kg~(-1),0.25%),表明淹水条件有利于稻田土壤中汞的甲基化.Elovich方程可以拟合淹水条件下稻田土壤Me Hg含量变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土壤中Me Hg含量在试验前期(7 d)快速升高,随后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培养期间,各水分处理下稻田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均表现为上下波动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均值分别为(533±31)cfu·g~(-1)(70%田间持水量)、(615±39)cfu·g~(-1)(淹水)和(509±43)cfu·g~(-1)(干湿交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Me Hg含量与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氧化还原电位(E_h)、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与其他因素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以推测,在稻田土壤淹水形成的厌氧环境中,SRB可能是生物汞甲基化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75.
三峡库区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淹水后汞的释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晗  张翔  张成  王永敏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7,38(3):987-992
为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淹水后汞的释放特征,选取狗牙根、酸模叶蓼、空心莲子草这3种优势草本植物在库区现场进行原位淹水试验,研究这3种植物淹水后总汞(THg)含量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其释放通量与速率,估算其THg释放负荷.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淹水过程中THg浓度的下降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表明淹水前期植物中THg随植物腐解快速释放,随后释放基本稳定.3种植物的THg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为酸模叶蓼空心莲子草狗牙根.3种植物的THg释放量可能受植物初始C/N和THg浓度的影响.植物初始C/N越高,单位质量THg释放量越小.而植物初始THg浓度越高,单位质量植物THg释放量越大.结合3种植物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分布权重和生物量,估算出酸模叶蓼、空心莲子草、狗牙根完全分解后的THg释放负荷分别为167.31、78.13、88.33 mg·hm~(-2).  相似文献   
76.
淹水对污染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受铜冶炼厂“三废”污染的土壤在栽种小麦-水稻-小麦的过程中土壤镉形态的转化。结果表明,淹水后交换态镉形态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下降幅旗与土壤氧化铁活化度呈极显负相关。所下降的部分向着活性较低的紧结合有机态,晶形氧化铁结合态及石灰性土壤的碳酸盐结合态转化。  相似文献   
77.
模拟淹水条件下紫色土镉的释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在模拟淹水条件下紫色土镉的释放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土壤初始镉污染水平、水体初始酸度和有机酸组成显著影响土壤镉向水体的迁移释放 .土壤初始镉浓度每增加 1mg·kg-1,淹水平衡后水体中镉的浓度增加 0 0 0 6—0 0 0 7mg·L-1.当水体初始pH <6时 ,镉的释放量随pH的降低呈线性增加 ,每降低一个pH单位 ,水中镉浓度平均将增加 0 0 6mg·L-1.水体中多种有机物共存时对土壤重金属的释放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草酸、柠檬酸、EDTA以及草酸、柠檬酸、富里酸、EDTA共存时显著促进土壤镉的释放 ;而草酸、柠檬酸、富里酸共存时 ,反而抑制了土壤镉的释放 .讨论了淹水过程中镉的释放与体系pH、Eh 变化之间的关系 .  相似文献   
78.
采用土柱模拟实验对土壤环境中活性X-3B红染料的淋溶行为及向下迁移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X-3B红染料这一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淋溶及向下迁移是一指数函数可以表达的动态过程,其可淋失能力因土壤类型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其顺序为:褐土>棕壤>红壤>水稻土,究其原因,主要与土壤本身的各理化特性有关,即可淋失能力不仅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也对其可淋失能力具有一定的贡献,是土壤各理化特性的综合。此外,通过污染土壤淹水实验,初步确定土壤中活性X-3B红染料具有释放到地表水体中的较大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79.
水分管理与秸秆施用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2000年6~10月在南京近郊江宁区实施大田试验.主要研究了水稻生长季常规灌溉和连续淹水条件下有机质(小麦秸杆)不同施用量(0,2.25,4.5t/hm2)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淹水条件下,CH4排放量与秸杆施用量成正比,N2O排放与秸杆施用量成反比.烤田的N2O的排放量在施用2.25t/hm2秸杆与对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施用4.5t/hm2秸杆处理其N2O的排放量仅为对照或施用2.25t/hm2秸杆处理下的13%左右.综合考虑水稻生长季CH4和N2O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在增加有机质的施用量(如按4.5t/hm2施用量秸杆还田)的情况下,烤田的GWP只占连续淹水处理的60%,是减少稻田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0.
安琼  董元华  魏峰  王辉  梁潘霞 《环境科学》2007,28(12):2794-2799
在水稻和黑麦草2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新施入土壤中的工业DDT及微量老化残留DDT的降解,以及二级降解物DDMS和DDMU的形成动态.结果表明,DDT在旱地土壤中降解缓慢,其一级降解物DDE和DDD检出量略有增加,二级降解物DDMU和DDMS的形成极为有限,到试验终止时(黑麦草生长128 d)二者检出量仅为20 ng·g-1.DDT在淹水土壤中可迅速降解,84 d后DDT残留量仅为施入量的2%左右,维持在70~80 ng·g-1的水平;随DDT的降解,其一级降解物DDD检出量增加,在第84 d达峰值,DDD检出量的峰值与DDT的谷值时间基本吻合;同时DDMS和DDMU检出量也明显增加,在84 d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8和115 ng·g-1.未发现不同土壤条件对微量老化残留DDT降解动态或降解物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淹水条件极利于新施入DDT在土壤中的降解并形成DDMS,但不能通过改变土壤水分条件来促进老化残留DDT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