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71.
从渭河流域水质状况看治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梅  马中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1):14-16,18
渭河水质问题的根源是缺乏统筹协调的真正意义上的流域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和执行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和管理的制度框架;渭河水问题表面上是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实质上是水资源保护管理危机,是治污体制的长期失效.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渭河流域主要污染源的分析发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受纳水体N、P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化肥的大量施用且利用率低下是造成这一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小农业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其利用率,从源头上降低流域内N、P排放是控制污染的关键。本文从以上角度出发,分析了缓释保水型复混肥的施用对非点源污染减排的重要意义,并且重点研究了缓释材料的制备机理及其应用开发。  相似文献   
73.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与珍稀水禽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位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工程建设将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在调查该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建设对该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结构与功能、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4.
张承中  蒋秋萍  闫旭 《环境工程》2014,32(1):116-119
分析渭河西安段4个断面近岸土壤中Cd、Pb和Cr元素的污染分布特征。采用Hakanson评价法分析3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并基于此对其赋存形态和迁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段中Cd、Pb和Cr的平均值含量高于陕西背景值,其中Cd尤为突出。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耿镇桥断面土壤采样点潜在风险处于"中等"程度。耿镇桥断面Cd元素形态分析结果表明,Cd元素主要赋存形态为可交换态(近56.59%),潜在迁移能力强,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75.
用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对水环境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介绍评价方法和步骤。并用该方法对渭河咸阳段兴平、南营、铁路桥、中隆4个监测断面2005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根据关联度判断出4个监测断面水质皆为Ⅴ类水质,水质优劣次序为:南营>兴平>中隆>铁路桥。根据关联系数分析出每个断面污染较严重的因子。对渭河咸阳段4个监测断面水质的评价结果,可为渭河咸阳段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6.
根据粒度指标和历史文献记录,研究了渭河洪水的变化。眉县河漫滩沉积剖面共分为16个沉积层,指示至少发生了16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剖面最上层为2005年大洪水沉积,其它15层是约近120年的洪水沉积层。在考虑了沉积厚度引起的地形增高对粒度成分的影响之后,可以确定这16个阶段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5阶段第12阶段第13阶段第16阶段第14阶段第9阶段第10阶段第11阶段第4阶段第1阶段第2阶段第6阶段第5阶段第7阶段第8阶段第3阶段。其中第12,15,13,16,14,9,10,11,4,1阶段为大洪水,第2,3,5,6,7,8阶段为常遇洪水。渭河大洪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年降雨量的增加,其次是由于短时间的暴雨造成的。历史文献资料的统计和软件计算表明,眉县渭河洪水发生具有11年和2~7年的周期,分别与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和热带海洋地区的ENSO周期相对应。近400年来,渭河地区洪水的频次变化与太阳黑子数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温度变化在几十年尺度上呈近似反相关关系,在太阳黑子数多的时期,我国东部地区温度较高,关中渭河地区洪水发生频次较少。  相似文献   
77.
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朝亮  宋进喜  杨小刚  薛健 《环境科学》2013,34(11):4275-4281
河床渗透性是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以渭河干流上5个研究点为例,通过对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和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再结合底栖动物的种类和密度,研究垂向渗透系数与底栖动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成分分布以沙和砾石为主的草滩,渗透系数达到18.479 m·d-1,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为139 ind·m-2;沉积物成分中粉沙和黏土占很大比重的眉县,渗透系数为2.807 m·d-1,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为2 742 ind·m-2;沉积物粒度分布基本相同的眉县、咸阳、临潼和华县等4个渗透性较差研究点中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和垂向渗透系数均差别较大,但是生物密度和垂向渗透系数呈显著相关性,其两者之间皮尔森相关系数r=0.987.不同研究点影响沉积物渗透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渗透性较强研究点主要为沉积物颗粒大小,渗透性较差研究点主要为底栖动物扰动;不同研究点内生物密度差别较大,不同生物种类差别也较大;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能够缓解细小沉积物的阻塞,以使弱渗透性河床沉积物的渗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78.
渭河阶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秦岭北麓渭河阶地全新世土壤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土壤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由于季风气候变化引起的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和以生物风化作用占优势的成壤期相互更迭造成的。马兰黄土堆积所代表的晚更新世,气候冷干,当地为半荒漠环境;全新世初期是气候转暖转湿的过渡时期;全新世中期(85003100 a B.P.)发育的古土壤S0成壤作用最为强烈,为褐色土类型,分析研究表明其中既有淋溶淀积作用,又有粘化作用发生;各项分析指标也都表明S0反映了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在该土壤层形成初期,就有属于老官台文化(7500~7000 a B.P)时期的人在当地从事耕作活动。此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也有人类开发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全新世晚期从3100 a B.P开始,西北季风增强,气候恶化,但当地降水量的减少似乎滞后于降温,所以先周和西周时代在沣河西岸建立都城的时期,当地土壤湿度似乎较大,而之后则显著干旱化。  相似文献   
7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黄河第一和第二大支流的渭河与汾河都受到了严重污染.通过评价与统计,对渭河与汾河水污染作相似性类比分析,提出了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水土保持等水资源保护对策,着重强调了区域流域的统一协调管理在水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0.
刘快胜  米秋霞 《灾害学》1995,10(3):29-34
本文用陕、甘、宁、青的地下水前兆观测资料,运用异常系列方法的思路,研究了四省区中强地震的中期前兆指标,并进一步探讨了渭河盆地及周边的地震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