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9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799篇
安全科学   250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228篇
综合类   2239篇
基础理论   235篇
污染及防治   183篇
评价与监测   203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分析2015~2021年景洪市大气污染特征,识别日均PM2.5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所在月(超标月)。利用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积分轨迹模型计算景洪市PM2.5超标月的逐日72h后向轨迹,并结合景洪市PM2.5浓度,通过聚类、潜在源区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因子等分析方法,识别景洪市日均PM2.5超标月的主要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景洪市2~5月为日均PM2.5超标月;景洪市2~5月PM2.5的传输主要来自其西向、西南和南向,且中短距离和低空传输对应高PM2.5浓度;景洪市PM2.5源区主要位于缅甸中部、老挝西北部和泰国北部;通过归一化处理浓度权重轨迹因子可知,景洪市2~5月PM2.5传输的源区主要来自缅甸,贡献41%~50%,其次为泰国和老挝,分别为21%~27%和5%~12%。基于2015~2021年2~5月中南半岛火点数分布及与景洪市PM2.5浓度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影响景洪市PM2.5的主要排放源为缅甸生物质开放燃烧。研究可为景洪市建立跨境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以及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2.
为探究雾-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选取天津市2019年12月7~10日一次严重的雾-霾典型过程,采用常规自动气象站资料、环境小时浓度资料、以及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气溶胶激光雷达等多种观测资料及WRF-Chem源追踪方法对此次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雾-霾过程可明显分为雾生成、雾与霾交替、霾、霾消散等4个阶段;雾-霾天气与大气温度层结密切相关,伴随着逆温生成,相对湿度和液态水含量最大增长速率分别达13.44%/h和0.013g/(m3·h),呈爆发性增长,相对湿度快速增至92%,微波辐射资料可较好预报雾的生成;雾与霾交替出现阶段雾天气改变了边界层结构,雾层内大气呈中性状态,相对有利于污染物在雾区内扩散,PM2.5高浓度主要出现在边界层400m以下,雾顶持续逆温抑制了污染物向上层大气扩散,造成雾区内污染物浓度加重,地面PM2.5质量浓度为135~223μg/m3,维持中度-重度污染;雾-霾天气与垂直风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雾与霾交替出现阶段存在低风速和较大风速(西南风带来充沛水汽)两种有利于雾维持的情况,雾顶逆温层以上风速为6~12m/s,雾层内为1~2m/s,雾的存在不利于近地面空气质量的改善;此次雾-霾过程天津本地源排放贡献为36.1%,区域输送贡献为63.9%,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输送特征.  相似文献   
993.
掌握黄河流域甘肃段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及其来源,是在区域尺度上提升水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基于DPeRS面源模型,从农田径流、城镇径流、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水土流失5大污染类型,选取TN、TP、NH3-N和COD 4个污染指标,对甘肃黄河流域9个市(州)58个县(区)面源污染进行污染负荷估算、污染来源解析及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从模型估算结果看,2018年整个流域TN、TP、NH3-N和COD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均值分别为65.6,11.8,19.1,77.2 kg/km2。从区域尺度分析,甘肃黄河流域TN、TP面源污染负荷最高的区域均是兰州市安宁区,分别占整个流域总负荷的10.83%和5.16%;NH3-N和COD面源污染负荷最高的区域均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分别占整个流域总负荷的26.23%和56.56%。从污染产生来源分析,TN、TP、NH3-N和COD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为农田径流、水土流失、农田径流和畜禽养殖。从空间分布分析,黄河流域各县(区)面源污染总负荷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特征,污染负荷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兰州段、大夏河临夏段、渭河天水段等局部区域。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徐振麒  尚玥  丁峰  谢鸣捷  王勤耕 《环境科学》2023,44(3):1310-1318
于2016~2017年不同季节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采集分粒径的颗粒物样品,分析了粒径≤1.1μm颗粒物(PM1.1;<0.4、0.4~0.7和0.7~1.1μm)中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和元素的浓度.结果表明,受当地扩散条件以及热不稳定组分在高温下挥发分解的影响,PM1.1、 OC、 NO-3、 SO42-和NH+4浓度均表现出秋冬高、春夏低的特点.而元素碳在春季因工业和道路扬尘贡献的升高达到最大浓度[(1.87±0.98)μg·m-3].根据丰量组分间的特征比值,南京PM1.1中的阴离子由NO-3、 SO42-和Cl-主导,碳质组分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及老化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热不稳定组分NH+4、 NO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港口自有移动源排放清单.对道路和非道路移动源各源类6种大气污染物建立了分辨率为3 km×3 km的网格化排放清单,并分析其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了清单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2020年港口自有移动源共排放PM10 148.22 t、 PM2.5 135.34 t、 SO2 1 061.04 t、 NOx 4 027.16 t、 CO 756.60 t和VOCs 237.07 t,其中道路和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总排放量占移动源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6.66%和93.34%.全港区自有道路移动源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贡献源是小型、中型、大型载客汽车(汽油)和重型载货汽车(柴油),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的各污染物的主要贡献源均是船舶和工程机械.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移动源总体不确定性范围为-13.3%~16.53%.  相似文献   
998.
郑州市2014~2017年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郑州市2014~2017年大气主要污染物和气象数据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比值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结果表明,2014~2017年郑州市大气中PM2.5和PM10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8.1±49.8)、(95.8±60.2)、(78.6±70.3)、(72.0±53.5)μg·m-3和(158.5±65.3)、(167.7±82.6)、(144.5±91.5)、(132.7±70.3)μg·m-3,均超过我国年度二级标准限值的两倍左右.4年来,郑州市空气质量虽有所改善,但颗粒污染问题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且夏季O3-8h超标问题日益突出.利用特征比值法进行来源判断,结果表明燃烧源和二次生成是郑州市大气中PM2.5的主要贡献源,其中燃煤的贡献逐年下降,移动源的贡献逐年上升.此外,低风速、高湿度和降水少是造成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气象因素.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了郑州市PM2.5潜在来源分布及其贡献特征,结果表明,PM2.5污染源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内的周边城市以及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湖北北部、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等相邻省份,其中,近距离传输对郑州市PM2.5的质量浓度贡献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9.
辽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加,以及生活垃圾的丢弃。基于此,本文针对辽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需求,开展辽河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集成,并以技术成熟度指标对技术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00.
为识别和量化深圳市大气PM2.5的污染来源,2014年3,6,9,12月分别在5个站点采集PM2.5的膜样品并进行质量浓度及组分分析,利用正向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对其主要来源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2014年深圳市PM2.5年均浓度为35.7 μg/m3,其中机动车源、二次硫酸盐生成、二次有机物生成和二次硝酸盐生成是最主要的来源,质量浓度贡献比例分别为27%、21%、12%和10%;地面扬尘、生物质燃烧源、远洋船舶源、工业源、海洋源、建筑尘和燃煤源贡献比例达2%~6%.各个源贡献的时空变化特征表明,二次硫酸盐生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有机物生成、工业源、远洋船舶源和海洋源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源特征,机动车源、二次硝酸盐生成、燃煤源、地面扬尘和建筑尘具有显著的本地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