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4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华北地区霾期间对流层中低层气溶胶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美国宇航局(NASA)的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监测数据,通过分析总后向散射系数、体积退偏比和色比,对华北地区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出现灰霾时对流层中低层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对于4 km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大气总体来说,非球形气溶胶出现频率略高于球形气溶胶,小粒径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大粒径气溶胶.在4 km以下的大气中,气溶胶出现频率在1 ~2 km高度范围内最高,在2~3 km高度范围内最低;球形气溶胶在2~3 km高度范围内出现频率最高,非球形气溶胶出现频率在1 ~2 km高度范围内最高;大粒径气溶胶在l~2 km高度范围内出现频率最高,小粒径气溶胶在0~1 km高度范围内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SPAMS)于2011年11月11~18日在上海测量了气溶胶高污染过程中200 nm~2.0μm气溶胶的粒径谱及其化学组成.对气溶胶粒子的分类结果发现,灰霾天期间大气中主要存在OCEC、METAL、EC、SECONDARY和K-Na等5种气溶胶粒子,其粒子数分别占总数的27.4%、3.4%、7.3%、45.6%和5.4%,二次污染显著.观测得到的5类气溶胶颗粒中都包含18NH4+、80SO3-、96SO4-、97HSO4-、46NO2-、62NO3-、125H(NO3)2-等二次组分,说明灰霾天期间这些颗粒都经历了不同的二次过程或与二次组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混合,且随着灰霾的生成和发展,气溶胶不断老化,二次气溶胶粒子的信号迅速增强.OCEC粒子中97HSO4-的信号较强,说明SO2可能在气溶胶表面发生多相反应,同时因有机物的存在对气态硫酸参与气溶胶成核和增长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严重污染的条件下,气态硫酸和有机蒸气相互作用可能加速了硫酸-有机颗粒物的形成.从气溶胶类型的谱分布可以发现,新鲜的EC气溶胶粒子排入大气后,其表面会不断附着18NH+4、80SO3-、96SO4-、97HSO4-、46NO2-、62NO3-、125H(NO3)2-等二次组分,EC颗粒在老化的过程中其类型逐步由EC气溶胶演变成二次气溶胶粒子.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除了形成降水对气溶胶形成冲刷作用,使得二次气溶胶粒子和OCEC气溶胶粒子数明显降低以外,也将有机胺带入内陆,在清洁天气溶胶粒子中形成Amine粒子.  相似文献   
103.
利用电子显微镜,采用形态分析法和X射线能谱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03年广州灰霾天气中单个气溶胶颗粒物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在灰霾天气中,颗粒物的半径在1.0μm以下,属于细颗粒物;X射线能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有比较复杂的组成,大都是混合物。在灰霾天气,常可以观察到一些特殊的颗粒物,它们带有卫星滴结构。比较灰霾天气形成前后一些气溶胶颗粒物的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它们有着较明显的差异。这些观察提供了证据:在灰霾天气过程中,部分粒子的组成有可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4.
声音     
《环境保护》2013,(20):8
我国在大气环境领域加大了科技投入,已取得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重点不太突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治理机动车尾气不能采取像治理燃煤锅炉那样以点控制的方法,如何减少私家车以及公务车在灰霾天气的出行是现在亟需解决的命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周珂  相似文献   
105.
通过烟雾箱实验,研究了SO2-NO2-NH3-H2O四元反应体系在气-粒转化过程中新形成颗粒物数浓度与粒径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SO2-NO2-NH3-H2O四元反应体系具有显著的成核能力,且其成核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当SO2、NO2浓度为200mg/m3,NH3浓度为12x10-6时,反应体系的气溶胶总个数浓度在2min时达到峰值2.5x106cm-3.缺少任一种气体均会使气溶胶成核强度下降.SO2、NO2及NH3浓度分别为0的工况下气溶胶总个数浓度峰值分别下降了41.0%、83.6%及98.5%.在电厂污染气体排放浓度区间内,NO2对气溶胶生成影响大于SO2.燃煤电厂控制NOx排放浓度对改善烟囱出口气溶胶数浓度更有效.在实验基础上,对颗粒物成核特性进行拟合,反应体系在气-粒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颗粒物总个数浓度及中值粒径与气态前体物浓度线性相关;采用布朗团聚模型对气溶胶成核后的团聚过程总个数浓度及粒径变化进行模拟计算,根据给定的燃煤电厂SO2、NO2、NH3排放浓度,给出预测气溶胶颗粒成核速率、粒径分布及总个数浓度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针对重庆市挥发性有机物整治试点工作中面临的与企业博弈的实际问题,设定模型边界条件,建立基于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分析模型,通过逆推归纳法分析博弈不同阶段下参与企业与政府的理性策略选择,求解此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并获得该情况下的博弈双方最终支付。研究表明,提高“许诺的可信性”和“威胁的可信性”是动态博弈的核心问题,通过交出决定权、切断沟通等多种方式可破解VOC试点博弈僵局。  相似文献   
107.
辽宁中部地区灰霾天气气候环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云海  马雁军  王扬锋 《生态环境》2010,19(5):1114-1118
利用的1961—2007年辽宁中部地区6个城市的地面常规气象资料以及2002—2007年的东亚地面和高空天气形势资料,2005—2007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中部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对灰霾天气形成的有利形势与不利的地面天气形势,对比颗粒物资料与实况资料分析了灰霾天气常见的天气形势。结果表明: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与气象条件,灰霾易发时期为秋冬春季节。不利于大气扩散易形成灰霾天气的地面天气形势可分为高压类、低压类、均压类。蒙古高压、东北地形槽以及长白山小高压等局地不利的天气形式对灰霾天气产生有重要影响。常见灰霾天气形势为冷高压型、占65%左右,低压槽型、占13.5%,冷锋过境型,冷锋前部型以及长白山小高压等。  相似文献   
108.
北京2011年10月连续灰霾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初探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2011年北京地区灰霾典型发生月——10月,利用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监测的φ(SO2)、φ(O3)、φ(NO2)、φ(CO)、ρ(PM10)、ρ(PM2.5)、ρ(BC)等数据,对该地区秋季典型灰霾过程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 在观测期间51.5%的时间内出现了灰霾,其中13.6%属于重度灰霾. 对灰霾期间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在灰霾过程中ρ(PM1)、ρ(PM2.5)、ρ(PM10)及ρ(BC)较各自月均值的升幅均大于20%,ρ(PM1)/ρ(PM2.5)(78.7%)也明显增大.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与细颗粒物及亚微米颗粒物有直接关系. 对观测期间的气象因素、气体污染物时间序列和颗粒物浓度累积特征的研究表明,10月连续灰霾过程的成因可能是该月频繁出现的鞍型场静稳天气及北京周边地区存在的基数较大的细颗粒物排放源所致.   相似文献   
109.
北京2013年1月连续强霾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2013年1月份连续灰霾天气中10~16日的强霾污染过程为例,利用MPL-4B型IDS系列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由Fernald算法反演得到此次污染过程中气溶胶垂直分布特性,结合地面气象条件和天气形势分析污染原因,并讨论与气溶胶地面监测数据的符合性.结果表明:此次连续强霾过程污染严重,观测时段内89.4%的时间出现霾,39.8%的污染时段达到重度霾级别,其中大气地表消光系数与PM2.5浓度变化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5.研究过程内,大气边界层在91%的时段低于500m,平均仅为293m,低边界层抑制了污染物的有效扩散;近地面垂向各高度的消光系数持续达到1.5km-1以上,对比气溶胶退偏比发现城市上空的大气强消光为气溶胶颗粒物和大气水分共同导致;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32nm)较大,有83.6%的时段超过1,且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相对湿度偏小时段的AOD值主要为气溶胶颗粒贡献,相对湿度较大时段,细颗粒物吸湿增长导致AOD受大气水分干扰显著.连续静稳的天气形势和区域污染是导致此次强霾发生和持续的主要原因,高湿天气则加剧了灰霾状况.  相似文献   
110.
采用美国宇航局(NASA)的CALIPSO星载正交极化云-气溶胶激光雷达(CALIOP)的监测数据,对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华北地区霾期间中低对流层气溶胶散射强度、粒子规则性和粒径大小随高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霾期间在4 km以下的中低对流层大气中,春季气溶胶粒子的出现频率最高,且散射最强的气溶胶出现高度春季和秋季在1~2 km,夏季在3~4 km,冬季在0~1 km;四个季节均以球形或接近球形的规则性气溶胶为主,其中夏季气溶胶的规则性最强,春季气溶胶的不规则性最强,除春季外气溶胶的规则性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春季气溶胶粒径大于其他季节,且随高度增大而增大,其他季节气溶胶粒径大致随高度增大而减小。多数情况下各层均以小粒径气溶胶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