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51.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浓度范围为N.D.~3.65mg/kg,总体平均值为0.41mg/kg,从总体看其出现频数呈偏正态分布.牡蛎体内Pb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并有微弱的上升;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珠江口>粤西3粤东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粤东和粤西牡蛎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珠江口牡蛎体内Pb浓度从2006~2010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Pb的浓度未产生明显污染,对人体不具有非致癌性风险.  相似文献   
52.
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PCB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8~2012年间在南海北部沿岸海域的23个重要港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 )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时空分布趋势、组成特征以及食用安全性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的PCBs的含量范围在8.11~29.10ng/g之间(湿重,下同),平均值是(16.57±4.40)ng/g,出现频率呈正态分布.在时间上,广东、广西和海南沿岸PCBs含量随时间呈下降的总体趋势;空间分布上,珠江口岸段PCBs含量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广西和海南4个岸段.PCBs同系物中以五氯联苯在总PCBs含量最高,占47.9%,其次是三氯和四氯联苯,二者之和占总PCBs的30.6%; 同系物以PCBl05、PCB118和PCB101+113为优势组分,3者之和占总量的百分比为24.0%.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的PCBs残留量远低于国内外相关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估算的沿海居民食用牡蛎的PCBs 暴露量为5.52ng/(kg·d),仅占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每日耐受量值的27.6%.PCBs的二 毒性当量(TEQ)平均值为39.4pg/g.  相似文献   
53.
为减少滩涂养殖中的石油烃污染危害、提高水产品的品质,以珠江口滩涂红树林种植–养殖系统耦验示范研究基地A、B两系统的7个红树种植–养殖塘[包括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的单种或组合种植]为对象,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监测了水体、底质及吊养的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肉质的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牡蛎体内石油烃含量在11.10~29.3 mg/kg之间;与水体中石油烃含量呈正相关(r=0.88),牡蛎能很好地指示水体水质状况.单种或组合种植秋茄、桐花树、木榄、红海榄4种红树植物能有效降低水体石油烃含量,与对照相比降幅为50%~80%;使牡蛎的石油烃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红树种植塘牡蛎石油烃含量降幅在20%~60%不等.木榄和桐花树种植塘中,牡蛎中石油烃平均含量分别为11.20 mg/kg、14.13 mg/kg,能达到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因此红树种植–养殖塘具有"种植岛基质–红树植物–微生物"的协同效应,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降低了水体石油烃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养殖生物的品质.  相似文献   
54.
碳纳米管的生态安全和健康风险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典型的海洋底栖生物——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C. gigas)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暴露对其造成的毒性效应及牡蛎自身的防御机制,以期为碳纳米管的海洋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在0.1~10 mg·L~(-1)的SWCNTs暴露96 h后,太平洋牡蛎鳃和消化腺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呈现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cat、hsp70、aox及caspase-7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相比于单独暴露,P-gp蛋白抑制剂Tariquidar与SWCNTs的复合暴露显著增加了鳃和消化腺中MDA含量,产生了更严重的氧化损伤。这些结果表明,SWCNTs暴露对太平洋牡蛎的鳃和消化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氧化损伤,而牡蛎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和多外源性物质抗性机制在防御SWCNTs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废弃牡蛎壳生产活性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废弃的牡蛎壳为原料。采用高温电解煅烧、微粒子化及碳酸化等特殊工艺。得到可供食品用的钙强化剂或药品用的原料药。该方法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而且选用的工艺路线也体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在降低设备投入和能耗的同时。还消除了三废的排放,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6.
“近江牡蛎”富集茅尾海重金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巨牡蛎和有明巨牡蛎曾一度被误认为是"近江牡蛎"。联合使用ICP-MS和ICP-AES方法测定香港巨牡蛎与有明巨牡蛎的Cr、Hg、As、Se、Pb、Cu、Zn、Cd等8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除As以外,香港巨牡蛎与有明巨牡蛎累积重金属的量不呈显著性差异,香港巨牡蛎金属污染指数略高于有明巨牡蛎;考虑时间尺度,香港巨牡蛎在自然条件下积累Zn、Hg、Cu,但不积累Cr、As、Se、Pb、Cd等重金属。  相似文献   
57.
长牡蛎尼氏单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集大连大窑湾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抽取其血淋巴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到尼氏单孢子虫(Hap-losporidium nelsoni)原生质体的类似物.对抽取的血淋巴液进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将扩增单孢子虫(Haplosporidiosis)SSUrDNA区域的引物对HAP-F2和HAP-R2进行改进,经过特异性试验证明其特异性很好,得到引物对HAP-F和HAP-R,应用此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果扩增出239bp条带.将PCR产物进行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确定为尼氏单孢子虫.同时,采用尼氏单孢子虫的特异性DNA探针MSX1347对抽取的长牡蛎血淋巴液进行原位杂交,结果也检测到了尼氏单孢子虫.  相似文献   
58.
采用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不同大小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被100 μg/L Cu2+处理48 h后闭壳肌、鳃、外套膜、消化腺等四种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大个体的外套膜、鳃和消化腺中HSC70基因mRNA表达量...  相似文献   
59.
改性绿茶对汞的吸附研究——汞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顺兴  黄淦泉 《环境化学》1997,16(4):374-378
试验了用改性绿茶分离,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无机汞,烷基汞和苯基汞的条件。在pH5的溶液中吸附无机汞,与有机汞分离;在pH1的溶液中吸附有机汞,然后分别以1.5,3.0和6.0mol·1^-1盐酸解吸无机汞,烷基汞和苯基汞,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探讨了吸附机理,分析了牡蛎和水样中汞的形态。  相似文献   
60.
牡蛎鳃组织的培养及TBTC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无血清组织培养和台盼蓝排斥实验,从细胞形态、细胞成活率等方面分别研究了氯化三丁基锡(TributyltinChloride,TBTCl)对牡蛎鳃组织细胞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BTCl对牡蛎鳃细胞的生长及活力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抑制牡蛎鳃细胞增生,造成牡蛎鳃细胞损伤以及致使鳃细胞死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