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90篇
基础理论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1.
不同起始数量对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起始数量对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接种数量对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种群竞争关系有明显的影响.在3种不同的接种比例下,赤潮异弯藻在与东海原甲藻的生长竞争中始终占优势,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且随着起始数量的提高,其种群竞争生长的优势愈加明显,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愈加显著.东海原甲藻仅在较高的起始数量(处理I,H:P=1:4)下,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才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处理Ⅱ和处理Ⅲ(H:P=1:1和H:P=4:1)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2.
An annual quarterly survey of six stations in Yantian Port, Shenzhen, China was conducted from January 2020 to October 2020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inoflagellate cyst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of Yantian Port. In total, 36 species representing five groups and two uncertain taxa were identified.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Alexandrium spp., Gymnodinium catenatum, Cochlodinium spp., and Lingulodinium polyedrum. The seasonal difference was not obvious in terms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The number of species ranged from 32 to 36, and the abundance varied from 297 to 996 cysts/g.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s of the diversity index, richness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were 3.65, 1.55, and 0.93,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number and abundance of heterotrophic spec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autotrophic species. The number and abundance of species at stations near the dock zone were lower than those near the adjacent area. Notably, six toxic dinoflagellate cysts were found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of Yantian Port, indicating a potential outbreak risk for their vegetative cells in the local coastal area. This study provides a picture of the “Seed Bank” of dinoflagellates near Yantian Port, Shenzhe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value for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algal blooms. © 2022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23.
Cu、Pb、Zn 和Cd 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重金属Cu、Pb、Zn、Cd 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重金属浓度较低时处于非检测毒性生长状态,在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处于毒性生长状态,毒性效应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重金属离子与生物活性离子的竞争吸附是造成2 种不同生长状态的原因.建立非检测毒性效应模型,获得Cu、Pb、Zn、Cd 对东海原甲藻的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4.1,45.2,131.7,138.9µg/L.2003 年5 月调查海区溶解态Cu、Pb、Zn、Cd 浓度范围分别为1.0~5.8,0.10~0.57,3.8~7.5,0.01~0.05µg/L,Cu 浓度超过其NDEC 的面积达49%,估计造成东海原甲藻生物量降低5%,浓度最高的海区降低24%,Pb、Zn、Cd 等对东海原甲藻的NDEC 高于调查海区的浓度,不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4.
长江口尖叶原甲藻赤潮消亡期叶绿素连续观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长江口赤潮发生水域水样叶绿素含量变化现场培养连续观测,发现2001年5月10日发生在长江口外羽状锋水域赤潮优势种为尖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其爆发高峰时,细胞密度达到7.1106~2.3107个/m3.该赤潮种具有持续期短,消亡期更短的特点.其高浓度的叶绿素含量经历一个白昼后,在凌晨迅速减低,叶绿素的平均衰减率为Rt=9.76mg/(Lmin),并由此证实赤潮藻体叶绿素已大量降解,失去了荧光活性.反映出在赤潮发生高峰时,由于水体营养盐和微营养盐被大量消耗,该赤潮种生长已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从而产生剧烈的生理反应,导致大量藻体快速消亡.  相似文献   
25.
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沿海海域的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数106/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6.
丙烯酰胺对水环境中典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可疑致癌物,丙烯酰胺(acrylamide,AM)是目前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重要污染物.为探究AM对水体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本文以海洋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淡水微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暴露浓度的AM对2种微藻生长、形态和生理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AM对2种藻类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96 h半抑制质量浓度(EC_(50))分别为22.79 mg·L~(-1)和161.8 mg·L~(-1);最高无抑制浓度(NOEC)分别为1.04 mg·L~(-1)和9.84 mg·L~(-1).不同微藻对AM胁迫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莱茵衣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对AM更敏感.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当受到AM影响时,2种藻细胞严重变形,表现出塌陷、质壁分离、空泡数量增多和叶绿体片层结构少量断裂等现象;叶绿素含量和F_v/F_m(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测试表明AM可以通过破坏微藻的光合系统而抑制光合作用.AM对东海原甲藻属于中毒性物质,对莱茵衣藻属于低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27.
温州市近岸海域具齿原甲藻密度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年5月温州市洞头列岛附近海域赤潮发生过程相关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COD、PO4-P和Chl-a的温州市近岸海域赤潮优势种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密度线性预测模型,并以2003年该赤潮监控区相关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可靠性,预测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6.90%、最小仅为2.10%.  相似文献   
28.
舟山海域具齿原甲藻赤潮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 2 0 0 1年 5月对舟山海域赤潮区的一次综合性调查 ,对赤潮生物、及其与各个环境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赤潮生物是具齿原甲藻 (Prorocentrumdantatum) ;赤潮的发生主要与舟山海域特有的水文气象条件、潮流、营养盐等因子密切相关 ;赤潮生物的数量与表层水体中的DO、pH呈很好的正相关 ,与无机氮呈负相关 ;该赤潮以无机氮为营养盐主导因子 ,并且NH4 是赤潮生物吸收无机氮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9.
细菌产绿脓菌素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产绿脓菌素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其浓度达到5.0mg.L-1时,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并且抑制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裸甲藻而言,当其浓度增加至15.0mg.L-1时,裸甲藻的生长才开始受到较明显的抑制。8.0和15.0mg.L-1的绿脓菌素在实验初期对湛江叉鞭金藻的生长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不能持久。对绿藻而言,即使浓度增加至15.0mg.L-1,绿藻的生长受其影响也很弱。本文首次探讨了细菌产绿脓菌素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类物质可以选择性的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0.
鼠李糖脂对东海典型甲藻赤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东海典型甲藻赤潮生物锥状斯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原甲藻(Prococentrum marinum)和微小原甲藻(P.minium)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对其不同抑制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几种甲藻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几种甲藻生长抑制作用的强弱顺序为:锥状斯式藻>微小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对不同属的甲藻,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藻细胞本身表面的附属物、内部物质组成及个体大小有关;而对于同一属的甲藻则与各甲藻的生物膜脂肪酸组成尤其是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关,即甲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低,鼠李糖脂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反之亦然.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