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89篇
安全科学   257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145篇
综合类   790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197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对水泥生产线篦冷机尾气除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电除尘改袋式除尘的必要性,可有效控制新型干法窑烟尘和粉尘的排放浓度;针对具体案例的使用结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2.
采用电Fenton法对北京市某垃圾转运站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电Fenton法氧化前后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Fenton法可使COD去除率达到88%以上,NH3-N及色度的去除率接近或等于100%。通过三维荧光特性的测定表明,电Fenton法对大分子的类富里酸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3.
通过电渗透脱水技术及自然风干技术两种预处理方式降低污泥含水率,当污泥初始含水率相近时,研究经两种方式处理后污泥的干燥特性曲线,并对电渗透脱水污泥干燥特性曲线的优势情况进行探讨。在40—120℃的低温条件下,研究电渗透脱水污泥(泥饼厚度为3.5mm)的干燥特性曲线并分析其干燥特性。通过所得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特性曲线,引人薄层污泥干燥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速率要优于自然风干污泥的干燥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渗透脱水污泥的干燥速率随之升高,干燥到所需含水率的时间则随之减少。Logarithmic模型比其他模型更适合描述薄层电渗透脱水污泥在低温条件下的干燥特性。  相似文献   
104.
吴义诚  肖勇  赵峰 《环境工程学报》2014,(10):4503-4507
采用光照富集及厌氧划线法从污水厂二沉池活性污泥分离到一株光合细菌YC-1,结合菌落特征、细胞形态、活细胞吸收光谱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对其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并研究了YC-1在不同光源照射下的产电性能。结果表明,该菌为短杆状,有鞭毛,菌落呈淡粉色,含有大量细菌叶绿素a,16S rRNA基因序列与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DX-1相似度为99%,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室接种YC-1,并以乙酸钠为底物,铁氰化钾作为阴极电子受体,外载为1 000Ω时,电池稳定运行时输出电压为0.58 V,且输出电压不受光源光谱影响。  相似文献   
105.
介绍了“电改袋”除尘系统的工艺特征,分析了130t/h煤粉炉烟气除尘器系统改造为长袋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的技术方案。改造后,除尘器已经稳定运行1年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6.
用活性炭、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制备了活性炭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电极的表面性质,发现电极表面的黏结剂可完全碳化,且活性炭上带有大量含氧官能团;利用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对电极进行了测试,表明电吸附是一稳定而又可逆的过程,电极电流的最大值由碳化前的0.019 8A升至碳化后的0.042 7A,双电层电容提高到碳化前的2.16倍;对NaCl的电吸附实验表明碳化后电极的电吸附率是碳化前的1.59倍,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也由1.14mg/g提高到3.29mg/g,且活性炭电极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主要探讨肘部支撑在视频显示终端作业过程中对背部和右手表面肌电的影响。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以往研究资料进行筛检及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左右侧斜方肌的最大自主收缩百分比(MVC%)分别下降了0.83%(95%CI-1.00%--0.66%)和0.61%(95%CI-0.78%~-0.43%),对于右手食指伸指肌而言,其影响并不具有显著性。可以认为肘部支撑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且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8.
文章简要介绍了利用对称四极电测深数据的一阶微分演算、绘制电反射系数曲线结合视电阻率曲线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地下潜水面及基岩面埋深,通过钻探资料验证解释结果的比较准确,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电吸附技术作为高效、环境友好型的除盐、除氨氮技术,可应用与水的深度处理领域内。为了使污水回用达到工业用水的水质标准,对电吸附去除水中盐类、氨氮、COD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吸附设备处理不同氨氮浓度的废水,对中低浓度的氨氮去除效果稳定,当进水氨氮浓度低于20 mg/L时,处理后出水氨氮浓度低于5 mg/L,COD浓度小于25 mg/L,达到回用标准;随着进水盐浓度的增大电吸附处理效果逐渐变差,在电导率低于2 500 μS/cm时除盐率在75%左右,氨氮去除率达到70%左右,COD去除率达到60%左右。经电吸附处理后的低氨氮浓度废水,TDS、氨氮浓度均可达到工业回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气体扩散电极为阴极,钛基氧化物(Ti/SnO2-Sb2O5-IrO2)和金属铁构成组合阳极,构建了新型电化学氧化体系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该氧化体系,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考察了苯胺降解的效果与降解过程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阴极电位、铁阳极通电时间以及苯胺初始浓度均显著影响苯胺的降解效果。当阴极电位为-0.7V,pH3.0,铁阳极通电时间20min时,电化学处理200mg/L苯胺480min,TOC的去除效率达到80.4%,矿化电流效率(MCE)为8.6%,显示了该氧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有机物降解能力。此外,苯胺降解过程中氨氮和硝态氮浓度的变化表明,苯胺分子中的氮主要转化为NH4和N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