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安全科学   107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350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页岩气是指聚集于细粒(包括黏土及致密砂岩)低渗透油藏中、有机质富集、以热解气或生物甲烷气为主、以游离气形式赋存于孔隙和裂缝中,或者以吸附气或游离气形式聚集于有机质或黏土中、连续的自生自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成分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居民燃气、城市供热、发电、汽车燃料和化工生产等。  相似文献   
32.
模拟干旱胁迫对诸葛菜无机碳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喀斯特适生植物的碳酸酐酶应对岩溶干旱机制,本实验以诸葛菜为研究对象,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浓度为控制因子,已知δ13 C值的NaHCO3为无机碳源模拟喀斯特干旱逆境,测定分析不同浓度PEG下诸葛菜叶片的碳酸酐酶活力、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等指标。结果表明,诸葛菜的碳酸酐酶活力在PEG胁迫浓度低于40g·L-1时显著性增高;碳酸氢根离子利用份额随PEG浓度变化不同,10g·L-1时利用份额最多,20g·L-1时诸葛菜的碳酸氢根离子利用份额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净光合速率随着PEG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降趋势成非线性关系;PEG浓度低于40g·L-1时,荧光参数显示光合系统未受到损坏。适当的渗透逆境胁迫下,诸葛菜表现出高碳酸酐酶活力应对逆境。诸葛菜可凭借碳酸酐酶作用交替利用碳酸氢根离子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补充诸葛菜因渗透胁迫造成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的不足,保护光合系统,减缓净光合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33.
针对南部油田的物性差,油井的井口电加热器能耗能高、耗电量的现象。以油井套管气为燃料,推广应用真空相变加热炉和自动管道加热器等两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节电效果和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4.
针对火电厂水冷机组循环冷却水系统.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搭建科学准确的教学模型.结合电厂DCS系统的控制功能,建立独立模块,实现集计算、控制、统计及实时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节能优化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以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和油桐(Vernicia fordii H.)幼苗为材料,考察了麻疯树和油桐幼苗的生理指标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对渗透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麻疯树比油桐更具有抗渗透胁迫能力,主要体现在:随着渗透胁迫程度的加剧,麻疯树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均小于油桐,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高于油桐,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幅度小于油桐;随着渗透胁迫程度的加剧,两种植物幼苗叶片的δ13 C值也都显著升高,但是在同一渗透胁迫水平下,麻疯树幼苗叶片的δ13 C值较油桐高,表明其拥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在干旱胁迫下更好地生长,暗示着植物叶片的δ13 C值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表征植物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36.
对氨氮真空玻璃检测管法和纳氏试剂光度法进行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以及实际样品测试方面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氨氮检测管的检出限为0.2mg/L,精密度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75%,准确度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3%~124%。检测管法和纳氏剂法同时测定多种实际样品,结果两种方法的相对误差为-37.8%~11.8%,结论:检测管法能够满足半定量测试的需求。  相似文献   
37.
土体固结度是评价真空预压法加固土体效果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而确定土体固结度的关键是土体最大沉降量的计算。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依据真空预压法施工前期土体沉降量的实测数据,利用双曲线拟合法进行拟合并预测土体最大沉降量及卸荷时的土体固结度,然后与常用的三点法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曲线拟合法预测结果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且能保证工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38.
王东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4):145-147,156
土体固结度是真空预压法加固土体效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地基最大沉降量的计算是确定土体固结度的关键。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GM(1,1)灰色模型在真空预压沉降预测中的可行性,根据部分实测数据计算了地基最大沉降量及土体固结度,并与常用的三点法和双曲线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M(1,1)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该研究对真空预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Fouling behavior along the length of membrane module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performing simple modeling and lab-scale experiments of forward osmosis (FO) membrane process. The flux distribution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ing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This model demonstrated, as expected, that the permeate flux decreased along the membrane channel due to decreasing osmotic pressure differential across the FO membrane. A series of foul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the draw and feed solutions at various recoveries simulated by the model. The simulated fouling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higher organic (alginate) fouling and thus more flux decline were observed at the last section of a membrane channel, as foulants in feed solution became more concentrated. Furthermore, the water flux in FO process declined more severely as the recovery increased due to more foulants transported to membrane surface with elevated solute concentrations at higher recovery, which created favorable solution environments for organic adsorption. The fouling reversibility also decreased at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membrane channel, suggesting that fouling distribution on FO membrane along the module should be carefully examined to improve overall cleaning efficiency. Lastly, it was found that such fouling distribution observed with co-current flow operation became less pronounced in counter- current flow operation of FO membrane process.  相似文献   
40.
以北京北护城河周边区域为例,探讨了降雨和土地利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选取了2011-2012 年4-11 月的15 场降雨,分别代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6 个雨量级。利用校准的雨洪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分别模拟每次降雨事件下研究区7 个控制断面的地表径流深度。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深度随降雨量的增加显著线性增加。当降雨量在不同量级之间变化时,地表径流深度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降雨事件中,降雨量和地表径流深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地表径流深度在某一时刻的值的高低均决定于之前1~2 h 的降雨量,而地表径流深度的总体上升或下降趋势均决定于前期累积的降雨量。地表径流深度随渗透面积比例的增加显著下降,且变化曲线存在临界阈值(为15%~20%)。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时,渗透面积比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汛期城市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减少城市内涝提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