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1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275篇
安全科学   316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829篇
基础理论   149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30篇
灾害及防治   18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强"波特假说"认为严格而恰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将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为验证强"波特假说"及其产业异质性,首先建立产业碳密集指数,将工业部门36个细分行业划分为高碳密集产业、中碳密集产业和低碳密集产业;接着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2003—2014年细分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系统"GMM"估计方法验证三个细分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样本期间内,高碳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远远高于中低碳密集产业,这表明高碳密集产业一直是产业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而碳排放情况较为严重的中碳密集产业则为"被遗忘的角落";第二,强"波特假说"在工业部门内存在产业异质性,高碳密集产业和中碳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而在低碳密集产业中两者则呈倒"U"型关系;第三,相对于高碳密集产业,中碳密集产业因环境规制强度较容易跨越"U"型拐点而具有较大的减排空间,低碳密集产业在达到"U"型拐点之前,环境规制为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动力。本文研究结论蕴含如下的政策建议:根据产业的碳密集程度实施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政策,持续加强中碳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力度,适度加强低碳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高碳密集产业需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政策,逐渐将三类产业的"遵循成本"效应转化为"创新补偿"效应,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62.
用Corioli力讨论台湾南投7.6级大震的余震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增建  吴瑾冰 《灾害学》2001,16(1):35-38
台湾南投大震是震源地方一个逆掩断层错动引起的,上盘向西错动,这种断层错动的形式其Corioli力效应是使两断层盘相互挤压,因之主震发生时能量释放不彻底,余震强度较大,本文试图用Corioli力效应具体讨论台湾南投大震的余震强度。  相似文献   
63.
湖岸缓冲带反硝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硝化作用是湖岸缓冲带去除硝酸盐的重要途径。湖岸缓冲带是联系陆地与湖泊生态系的纽带,不仅为许多动植物提供适宜生境,而且通过反硝化作用能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提高湖泊水质。概述不同检测反硝化速率的方法,并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阐述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厌氧环境、有机碳、湖岸坡度、缓冲带坡度、pH与温度、硝酸盐浓度。介绍反硝化速率模型的研究开发状况。最后,提出了目前国内外反硝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4.
李怀正  陈珂莉  危忠  王卫刚 《环境科学》2015,36(9):3262-3268
对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设施在不同温度、不同雨强、不同降雨间隔条件下处理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中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从20℃下降至4.3℃,COD、TN、NH+4-N、TP去除率下降了15.58%、48.93%、42.26%、57.75%;降雨强度由0.65mm·min-1增加1倍至1.30 mm·min-1,COD的平均去除率低了15.19%,TN、NH+4-N的去除效率相当,TP的去除效率提高了11.21%,但COD、TN、NH+4-N、TP单位面积去除的总量却提高了26.27%、68.3%、32.6%、104.2%;降雨间隔从2 d增加到4 d时对COD去除的影响不大,但使NH+4-N、TN的处理效率提高19.31%、13.95%,对TP的单位面积去除量提高71.43%,但去除总量有限.  相似文献   
65.
张千湖  高兵  黄葳  颜晓妹  崔胜辉 《环境科学》2017,38(9):3610-3619
在人口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活性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为研究省级尺度活性氮排放规律,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00、2005及2010年福建省人为源活性氮排放清单,分析各地市3个年份活性氮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特征.结果表明,3个年份福建省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538.4、587.0和619.97 Gg,呈整体增加趋势.在9个地级市中,增速最快的为莆田市,而漳州市排放量有所下降.排放量最大的为漳州和泉州,排放量最小的为宁德与厦门.从排放来源看,90%以上的排放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禽养殖系统.能源活动贡献较小,但其排放增长最为显著.2010年,各地市单位面积活性氮排放强度呈"东南沿海高西北内陆低"的格局,最高为厦门市,最低为三明市;GDP和人口排放强度则呈"东南沿海低西北内陆高"的格局,最高为南平市,最低为厦门市.在分析各地市活性氮排放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区活性氮减排重点,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及下辖各地市活性氮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
通过直剪试验、压缩试验和三轴试验对人工制备最优含水率下不同浓度锌离子污染土的工程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锌离子浓度污染土的抗剪强度和压缩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增加,污染土的内摩擦角和压缩系数增加,内聚力和压缩模量下降,而污染土的孔隙比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不同垂直压力下,随着压力的增加,污染土的压缩系数整体先减小后增大,压缩模量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67.
作为基于市场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工具,碳排放交易制度可以采取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实践中,该制度可以采取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模式、碳排放基线与信用交易模式、碳税与碳交易融合的总量控制与税收模式、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型总量控制与交易模式。在实践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往往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需要,灵活在四种模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8.
尾矿坝的稳定性是评价一座尾矿库安全的重要指标,然而尾矿坝的坝高、坡比以及尾矿渣的不同状态是影响尾矿坝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分析尾矿坝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FLAC3D软件内嵌的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了同种条件下某尾矿坝的坝高、坡比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计算并对比了尾矿渣在自然和饱水状态下尾矿坝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在相同坝高下,坡比对稳定性影响较大,而在相同坡比下,坝高对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饱水状态下的尾矿渣更容易使尾矿坝体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69.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目前以生物炭为代表的生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确定生物炭对溶液中镉的吸附性能,选用由棉花秸秆制备的生物炭,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738 mg.g-1(288.15 K)、10.14 mg.g-1(298.15 K)、10.40 mg.g-1(308.15 K)和10.71 mg.g-1(318.15 K),热力学参数表明生物炭吸附Cd2+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在40 min即可达到平衡;pH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较大,在pH2~8范围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该项研究可为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0.
谭静亮  孙力平  李亚静 《环境工程》2013,(Z1):184-186,169
为考察曝气强度对SBR(A/O)系统N2O产生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人工合成废水长期驯化2个月后的污泥,分别考察了在0.2,0.4,0.6L/min三个曝气强度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及N2O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在三种曝气强度下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均可达95%98%,低曝气强度下N2O释放量明显高于中等曝气强度,高曝气强度下N2O释放量最大,0.4L/min曝气强度下污染物去除率最好N2O释放量低,因此确定为最佳曝气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