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355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61.
以厌氧/好氧交替运行培养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不同碳源条件下对除磷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醋酸钠为单一碳源培养的颗粒污泥呈淡黄色,粒径分布较均匀,主要为双球菌和短杆菌,磷平均去除率为84.77%,厌氧末端释磷量平均为89.76 mg/L,最大释磷和吸磷速率分别为106.33mg/(g·h)和50.92 mg/(g·h);乙酸钠葡萄糖为复合碳源培养的颗粒污泥呈白色和淡黄色,粒径分布不均匀,主要为单球菌,磷平均去除率为93.06%,厌氧末端释磷量平均为75.52 mg/L,最大释磷和吸磷速率分别为92.84 mg/(g·h)和28.23 mg/(g·h),两种碳源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462.
一株耐硝酸盐的巨大芽孢杆菌溶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多种磷源培养基培养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NCT-2,研究了该菌的溶磷特性.结果表明,在以磷酸钙为磷源时,溶磷效果随菌株的生长而发生变化,在第2 d菌株生长量最大,溶磷效果最好;不同碳氮源会影响菌株的溶磷效果,菌株优先利用葡萄糖,其次为麦芽糖和蔗糖,而对淀粉的利用能力较差;对氮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NH4)2SO4NH4Cl尿素Na NO2KNO3;磷酸钙的浓度会影响菌株溶磷效果,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溶磷量过低.菌株对多种难溶性含磷物溶解效果的研究表明,菌株对植酸钙溶磷量最高,为98.1 mg·L-1,对Fe PO4、Al PO4的溶解能力稍弱,在30~40 mg·L-1之间,对卵磷脂溶磷量最小,为6.15 mg·L-1.通过对培养基中磷酸酶活性和有机酸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NCT-2的溶磷机制,发现该菌通过产生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或产酸溶解难溶磷,不同磷源的溶磷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63.
蒋涛  孙培德  金均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1):2763-2769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采用一系列不同丙酸/乙酸比例混合的碳源进行EBPR系统污泥的颗粒化培养,并考察了颗粒化进程中的系统菌群结构变化,以及不同混合碳源条件对系统功能菌种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颗粒化过程对EBPR系统菌群结构产生了较大的筛选作用.原本在系统中占优势的一类Uncultured bacterium被迅速淘汰;Uncultured Rhodocyclaceae bacterium、部分Candidatus Competibacter phosphatis、部分Denitrifying bacterium、Acinetobacter及部分Uncultured alpha proteobacterium分别逐渐被淘汰.在各个成熟的颗粒化EBPR系统中,除磷微生物主要为Uncultured Chlorobi bacterium与Uncultured alpha proteobacterium.不同混合碳源条件培养的颗粒化EBPR系统菌群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Candidatus Competibacter phosphatis(聚糖菌)与Uncultured Chlorobi bacterium(聚磷菌)菌群数量的不同.混合碳源中乙酸比例的提高可造成颗粒化EBPR系统中Candidatus Competibacter phosphatis的增长,使系统的除磷效率下降.而碳源中丙酸比例相对较高的条件有利于Uncultured Chlorobi bacterium增长,从而有助于颗粒化EBPR系统维持较好的除磷效率.  相似文献   
464.
有机碳源及DO对好氧反硝化细菌AD6脱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杨新萍  钟磊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10,31(6):1633-1639
采用摇瓶实验,研究了C/N值、培养液DO及柠檬酸盐、乙酸盐、葡萄糖3种有机碳源对好氧反硝化细菌Pseudomonas mendocina AD6脱氮性能的影响.C/N值不仅直接影响好氧反硝化过程中碳源数量,也显著影响培养液DO变化.C/N值为3时,因碳源数量不够而导致AD6好氧反硝化脱氮效率仅有42%;当C/N值为23、 15、 8时,培养液DO先快速下降至缺氧状态然后再升至好氧状态,反应末期TN损失率分别为69%、 70%、 55%,其中好氧条件下反硝化作用引起的TN损失约为7%、 20%、 25%.培养液起始DO在7.15~8.08 mg/L, C/N值为15及以下,摇瓶(250 mL三角瓶)装液量为25~100 mL,摇床转速为180 r/min,培养液DO先下降至缺氧状态,但可在反硝化反应进行24 h后恢复至好氧状态,减少摇瓶装液量的充氧措施提高培养液DO效果有限.柠檬酸盐与乙酸盐是AD6能够高效利用的碳源,利用率可达90%、 92%,而葡萄糖的利用率仅有41%.乙酸盐促进了 AD6的好氧反硝化功能,TN去除率、好氧反硝化脱氮效率分别比以柠檬酸盐为碳源时高14%、 5%.采用摇瓶试验评估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好氧反硝化效率应谨慎,因为取决于溶液的C/N值和碳源种类,可能相当部分N的损失是在缺氧条件下产生.  相似文献   
465.
该研究探讨了葡萄糖和乙酸钠两种碳源对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的生长与产油量的影响,并对小球藻在两种碳源混合培养下的生长与产油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乙酸钠的浓度对小球藻的生物量和产油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最优的浓度分别为15 g/L和20.5 g/L.相对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小球藻,以乙酸钠为碳源的小球藻的生物量与含油量均较低.在混合培养条件下,葡萄糖最先被小球藻吸收利用.图5,表1,参8.  相似文献   
466.
固态碳源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了5种研究较少的固体材料,棉花、丝瓜络、甘蔗渣、可降解餐盒、木屑作为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外加碳源。在锥形瓶中进行反硝化对比实验,研究了不同固态碳源下NO3--N、NO2--N、NH4+-N及pH的变化情况,分析了NO3--N及总氮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中pH呈升高趋势,在6.9~8.5范围内浮动。可降解餐盒和丝瓜络相对于其他的固态碳源来说,对NO3--N和总氮有较高的去除率,但丝瓜络的总氮去除率明显低于可降解餐盒。可降解餐盒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98.28%,总氮去除率达到93.48%。可降解餐盒能够有效地去除地下水硝酸盐,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是经济有效的最佳固态碳源。  相似文献   
467.
《化工环保》2009,29(1)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废纸造纸废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碳源协同代谢生物处理方法,包括:(1)在配水池内添加质量浓度为8~12g/L的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为80~120mg/L的苯酚溶液和质量分数为99.5%的甲醇作为共代谢碳源,与废纸造纸废水充分混合后,进入水解-好氧共代谢反应池;(2)在水解-好氧共代谢反应池进行水解一好氧共代谢反应后,进入接触氧化共代谢反应池;  相似文献   
468.
养殖废水SBR碳源投加实时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畜禽养殖废水是典型的高氨氮、低C/N比有机废水。常规生物处理工艺由于反硝化碳源不足导致脱氮效率较低。在2个平行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建立实时控制体系以研究投加猪粪浓浆作为外部碳源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ORP实时曲线特征优化碳源投加方案,可按水质变化情况适量补充所需碳源,增强体系脱氮效果,同时加强对磷的去除。在优化碳源投加的运行期NH4+-N及PO43-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69%。  相似文献   
469.
环境因素对六氯苯厌氧降解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如拉  杨小毛  贾晓珊 《生态环境》2010,19(5):1030-1033
在厌氧污泥具备了较好的六氯苯(HCB)降解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标准血清瓶实验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pH、摇床转速和营养元素等环境因素对厌氧污泥降解HCB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的反应温度为25、30、35和40℃;初始pH为5.0、6.0、7.0和8.0;摇床转速为0和150r·min-1;营养元素有葡萄糖和维生素b12。用HCB浓度随时间的减少来表征微生物对其的降解活性。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HCB的降解速率有很大影响,适宜温度为35℃左右。初始pH对HCB降解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显示出有随初始pH增大而HCB降解活性增加的趋势。与静置条件相比,一定的混合作用有利于提高HCB的降解活性。有葡萄糖存在条件下,维生素b12对HCB的降解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温度及外加碳源(葡萄糖)是影响HCB厌氧降解活性的重要因素,并推测葡萄糖在HCB降解过程中提供电子供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0.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排放源CO2排放量估算结果,2005年为6.19亿t,2008年达到7.4亿t。首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次是土壤呼吸。两者占总排放量的77%-79%。其中土壤呼吸的排放量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2.27亿t左右(或6 200万t碳),而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2.57亿t CO2(或7 021万t碳)增加到2008年的3.44亿t CO2(或9 375万t碳),4年增长了33.52%。其他排放源由大而小依次为:生物质转化、工业过程和人畜呼吸。2005-2008年全省主要碳汇总的CO2吸收量变化于2.53亿-2.56亿t(CO2)之间。2008年,全省最大的碳汇是林地,年固碳量达4 831万t碳,约合17 715万t CO2;其次为耕地,年固碳量为1 418万t碳,约合5 201万t CO2。这两类固碳地吸收的CO2占了全省碳汇的90%。源汇相抵后,全省净排放量从2005年的3.63亿t增加到2008年的4.86亿t。人均CO2排放量从2005年的3.95 t/人增加到2008年的5.09 t/人。单位GDP排放量则从2005年的1 625 kg/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 361 kg/万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增加碳汇的潜力。其中推广冬种绿肥每年可增加吸收CO22 155万t。将全省现有未成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约2年后每年可以增加吸收CO21 000万t。同时还建议利用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增加碳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