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5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494篇
安全科学   556篇
废物处理   116篇
环保管理   191篇
综合类   1306篇
基础理论   176篇
污染及防治   195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9 毫秒
991.
为研究生物质燃烧源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设计了可用于生物质燃烧排放实验室模拟研究的烟尘罩稀释采样系统.该系统可模拟生物质燃烧释放的高温高浓烟气排放到大气中的冷却、稀释、生长等理化过程,捕集燃烧排放的细颗粒物和多种痕量气态污染物.通过更换不同内径采样嘴等方法,系统稀释倍数可在10~70倍之间调节.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原理及结构,并对系统可靠性进行了检验.整个采样系统通过了气密性测试,分级采样系统平行性良好,细颗粒物损失在可接受范围,对燃烧状态扰动低,燃烧状态可实时评估.应用该系统测定了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生物质燃烧源含碳污染物种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其适于模拟各种类型的生物质燃烧.  相似文献   
992.
燃烧源PM_(2.5)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PM2.5对我国大气环境所造成的严重污染,PM2.5的排放和控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燃料燃烧是PM2.5排放的重要来源,在简要介绍燃烧源PM2.5来源分布的基础上,主要对典型燃烧源PM2.5控制技术如炉内控制技术、烟气预团聚技术、ESP/BF联合除尘技术和先进布袋除尘技术等的技术原理、特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993.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土壤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各种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免耕和秸秆覆盖作为两种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不明确,结果存在分歧。通过对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农田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免耕减少土壤干扰,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难分解碳的形成,减少土壤CO2排放;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有利于CH4氧化,增强甲烷氧化菌活性,降低CH4排放;免耕对N2O排放的影响与气候类型和土壤性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免耕增加通气条件差的土壤的N2O排放,对通气好的土壤影响不大。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土壤性质结论不一致。秸秆覆盖增加土壤CO2排放,并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覆盖对CH4排放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覆盖方式和覆盖秸秆性质有密切联系;大部分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增加N2O排放,但也有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对N2O排放无影响或降低N2O排放量,秸秆覆盖对N2O排放机理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综述发现随着保护性农业措施的推广,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其对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而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三种温室气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并不多见。因此,需结合不同土地类型,开展不同气候类型下免耕和秸秆覆盖对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综合研究,预测增温潜势,为不同气候带保护性农业措施下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制定合理的耕作和秸秆覆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运用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明确秸秆覆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结合不同研究区?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含重金属水稻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产生的含重金属发酵液的处置问题,将其作为接种物对水稻秸秆进行回流,探究其反复回用以处理含重金属水稻秸秆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厌氧发酵液回流可降解含重金属水稻秸秆,接种厌氧发酵液有助于降解水稻秸秆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水稻秸秆厌氧发酵释放的重金属对其厌氧发酵过程未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在固液比为3.3%条件下,接种发酵液后含重金属水稻秸秆总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分别达到121.2,282.6 mL/g VS。秸秆中Cu、Cd、Pb和Zn的释放率分别达到94.22%、54.21%、72.67%和98.55%,沼渣中重金属含量达到GB 8172—87《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要求,可实现还田利用。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Cu、Cd、Pb和Zn浓度分别为0.30,0.073,0.10,2.57 mg/L。结果表明,接种厌氧发酵液可以促进水稻秸秆中重金属释放,进而实现含重金属秸秆和发酵液的联合处置。  相似文献   
995.
秸秆覆盖与氮减施对土壤氮分布及地下水氮污染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究不同秸秆覆盖方式与氮减施对土壤氮分布、地下水氮污染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河套灌区开展田间试验.本试验设置常规施肥为对照(CK处理),以30%氮减施(N1)、20%氮减施(N2)和10%氮减施(N3)为3个减施水平处理,每个减施水平设秸秆表覆(B处理)和秸秆深埋(S处理)这2个处理.结果表明,CK土壤氮随土层加深呈波状分布,总体呈降低趋势;秸秆表覆的氮素在0~20 cm土层表聚,NO3--N和NH4+-N含量较CK平均提高22.2%和42.7%,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秸秆深埋的氮素在20~40 cm土层聚集,NO3--N和NH4+-N含量较CK平均提高29.8%和48.1%,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后降趋势;不同秸秆覆盖下氮素聚集量随氮减施水平提高而减小.收获后,在>80 cm土层,秸秆表覆的NO3--N和NH4+-N累积量较CK平均降低19.9%~58.2%和31.1%~61.7%,而秸秆深埋平均降低36.7%~70.9%和82.6%~89.2%,效果较秸秆表覆显著(P<0.05);秸秆表覆仅BN3较CK平均增产0.4%,秸秆深埋SN2较CK平均增产9.3%;夏玉米产量与氮减施水平的拟合结果表明,秸秆深埋较秸秆表覆增产效果显著(P<0.05),秸秆深埋与14%~20%氮减施增产效果最优;秸秆覆盖与氮减施可缓解氮素淋溶损失,收获后秸秆深埋显著降低地下水氮污染风险(P<0.05),达到改善灌区农田生态环境和提高夏玉米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6.
可燃气体检测仪广泛应用于石化、煤矿等危险场所的气体检测。校正系数是影响仪器正确使用的重要因素。论述了校正系数既相似又不同的原因,阐述了合理选择校正气体的原则,分析了校正系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总结了目前气体检测仪器生产及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997.
燃烧油品的沸溢特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油罐火灾中燃烧油品的沸溢现象,阐述了沸溢发生的条件,研究了沸溢时火焰的热辐射强度,研究表明沸溢时火焰温度平均升高300℃左右,火焰平均热辐射强度是沸溢发生前的2.5~3倍.  相似文献   
998.
改善农村室内空气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宏  刘凡  金银龙 《安全》2005,26(3):14-16,30
我国农民室内空气质量与室外环境质量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受炊事、取暖等消费生活能源活动的影响.使用不同种类能源、不同灶具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农民使用的是老式的传统灶,直接燃烧农作物秸秆、薪柴和煤炭.存在着: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量大;二是强度低,火力弱,性能差;三是操作条件差,费时、费力;特别是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有害物并散发到室内,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劣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研究黑索金(RDX)粒度对某高能硝胺发射药(NP)常、高、低温燃烧性能的影响,在NP发射药配方的基础上,加入超细RDX和普通RDX,其平均粒径(D50)分别为6μm和40μm,制备得到新型高能硝胺发射药NPH.通过密闭爆发器试验,对比分析NP和NPH发射药在常、高、低温条件下燃烧性能的变化规律.高能硝铵发射药中,R...  相似文献   
1000.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分布及稻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系健康是水稻正常生长及高产的前提,为明确油菜秸秆还田方式和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设置秸秆半量还田(1.5 t/hm2)、全量还田(3.0 t/hm2)、超量还田(4.5 t/hm2)3个还田量以及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两种还田方式,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秸秆处理对水稻根系分布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快速腐解期(移栽后第23天)根系总长度、总鲜重及白根长度、白根鲜重均随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但缓慢腐解期(移栽后第53天)覆盖处理总根系变化趋势与前期一致,翻埋处理根系长度和鲜重在FM2、FM3处理较大.覆盖还田促进移栽后期20-50 cm土壤中根系的生长,翻埋还田促进移栽后期各土壤深层根系的生长.覆盖和翻埋还田在返青期分蘖数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减少1个/株和1.67个/株,翻埋还田更不利于返青期分蘖保持,但翻埋处理在移栽后期更有利于分蘖数的增加.单株有效穗在超量还田处理下达到最大值12.11和12.65,但千粒重、结实率、穗着粒数和产量均在全量还田处理下达到最高水平.本研究表明油菜秸秆还田抑制水稻移栽前期根系生长,同时覆盖处理对移栽后期根系生长不利,翻埋处理明显促进移栽后期根系的生长;油菜秸秆还田处理能提高水稻产量,其中以秸秆全量还田效果最佳.(图6表4参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