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2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642篇
安全科学   807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464篇
综合类   2362篇
基础理论   354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163篇
社会与环境   685篇
灾害及防治   239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359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393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69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以及内部动态分布特征对于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7-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同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估计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趋势。从三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差距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首要原因,并且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变化较小,而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演变趋势。2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流动性较低。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低水平省份将逐步减少,总体向中等以上水平发展。针对本文实证结果,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回归;其次,加强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省区之间的协同效应;最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92.
针对"资源诅咒"研究中自然资源度量指标选取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利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代替自然资源丰裕度和资源产业依赖度作为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的解释变量。首先,在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测度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计算公式,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层面的数据,量化1999—2013年间资源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其排名情况和分布格局。研究显示:我国有15个省(区、市)存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这些地区大多位于长江以北,且均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其次,构建经济增长计量模型,选取存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省(区、市)作为样本空间,并采用多种计量分析和检验方法考察资源产业空间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分析"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显示:1在模型整体估计中,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系数符号均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符合"资源诅咒"的基本假设。2在模型分步估计中,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和制造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符合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关系;物质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当地经济主体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较小,导致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增益效应小于其对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效应,进而阻碍区域经济增长;政府干涉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经济增长。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应明确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导向机制,进一步提升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强化行业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匹配,逐步提高自然资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加快地区经济转型,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93.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长三角地区及周边缓冲区内共21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逐时监测数据,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2.5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 a来,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空间分布明显呈现整体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分布特征;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年均值为57.08μg/m3;其中,江苏省PM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5.84μg/m3;其次为上海市,年均值为53.87μg/m3;浙江省PM2.5的年均值较小,为51.53μg/m3。(2)从季节尺度分析,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变化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变化趋势;这与区域内冬季风向来源、降水稀少、气象扩散条件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3)长三角地区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 12月份PM2.5浓度最高; 3月份以后, PM2.5浓度开始呈逐步下降趋势;在5~9月份,区域PM2.5处于"U"字的谷底,其中6月份夏收时期秸秆焚烧、气象等因素导致PM2.5浓度有略微升高;进入10月份后迅速攀升,且11、12月份呈现持续升高态势。  相似文献   
994.
从城乡、产城、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市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运用泰尔系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考察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反地势分布和"城市圈俱乐部"特征;东、中、西部城镇化协调性差异随时间越来越明显,东部城市主要体现在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差异,中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组间差异,西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之间以及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之间的组间差异;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表现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协调性高的区域开始集聚在一起,这种趋势随时间不断增强并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95.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泛长江三角洲2002~2012年市域面板数据,并借助面板SDM及空间效应分解方法,对区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及其动力因子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都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当邻近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促进本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增加约0.257%和0.312%;2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各动力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也较为明显。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服务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较显著。3保障性因子多为正向溢出,吸引性因子多为负向溢出。前者体现了动力因子的空间模仿效应,后者反映了空间竞争效应。保障性因子和吸引力因子的空间效应强度及作用路径差异推动着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996.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及其内在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占多数;(2)城市群内第二、三产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呈现出较强的辐射能力,而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并且其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3)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总体较弱,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都有待加强;(4)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城市间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辐射网络。  相似文献   
997.
铅锌冶炼厂周边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关中西部某铅锌厂周边农田为对象,研究了厂区周边土壤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用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重金属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厂区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在水平分布上具有局部高度富集的特征.以厂区为中心,重金属水平分布主要在西北-东南方向上,地势低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较高;重金属在垂直分布上主要富集在0~ 25 cm的表层土壤中,且随着深度的进一步增加,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变化幅度减弱,基本趋于稳定.厂区周边Cd和Hg污染水平为重度污染,Pb污染水平为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重度.  相似文献   
998.
非饱和土壤渗透系数空间不确定性对溶质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气带渗透系数的不确定性是影响非饱和带溶质运移的主要因素。应用贝叶斯方法对非饱和土壤渗透系数进行前处理,使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其空间不确定性,并通过HYDRUS-1D模型对溶质运移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包气带渗透系数的空间不确定性对溶质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包气带渗透性的不确定性使得溶质浓度分布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包气带内不同点的浓度值相差很大。与忽略包气带土性参数空间不确定性的模拟结果相对比,考虑包气带渗透系数不确定性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根据模拟结果,对实际工作中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时溶质初始浓度输入值的确定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99.
以市级区域为空间结构研究对象,分析安徽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安徽省各市级区域在近20年的发展中,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整体上变化不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发达的地区现在仍为发达区,原先落后的地区仍落后;②1980年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③通过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机制得出:轴线的地位差异显著,以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和沿江轴线为主,形成经济实力中心,而其它地区相对落后,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安徽省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安徽省各地、市50余年来的长序列统计资料,对安徽省耕地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应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结合,定量地诊断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安徽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耕地保护的对策,并将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该成果对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