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23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Insights from the adverse effect of humic acid(HA) on arsenate removal with hydrous ferric oxide(HFO) coprecipitation can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e of As(V) in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The motivation of our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mechanisms of humic acid and As(V) on HFO on the molecular scale. Multiple complementary techniques were used including macroscop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EXAFS) spectroscopy, flow-cell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ATR-FTIR) measurement, and charge distribution multisite complexation(CDMUSIC) modeling. The As(V) removal efficiency was reduced from over 95% to about 10% with the increasing HA concentration to 25 times of As(V) mass concentration. The SERS analysis excluded the HA-As(V) complex formation. The EXAF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V) formed bidentate binuclear surface complexes in the presence of HA as evidenced by an As-Fe distance of 3.26–3.31 ?. The in situ ATR-FTIR measurements show that As(V) replaces surface hydroxyl groups and forms innersphere complex. High concentrations of HA may physically block the surface sites and inhibit the As(V) access. The adsorption of As(V) and HA decreased the point of zero charge of HFO from 7.8 to 5.8 and 6.3, respectively. The CD-MUSIC model described the zeta potential curves and adsorption edges of As(V) and HA reasonably well.  相似文献   
72.
米草净对海区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花米草防除剂和败育剂——米草净,能够在短时间内连根杀死互花米草.通过对 30000m2 防除现场用药前后海区的浮游生物调查发现,用药前后浮游动物均有 7 个门类共 36种,用药前后浮游植物均由硅藻门、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黄藻门 5 个门类共 44种组成.用药前后,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物种群结构和数量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3.
针对复杂目标的回波信号计算,采用一组平面和二次曲面(柱面、锥面和椭球面)来逼近目标表面的元素,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其对接起来,完成了对目标模型的仿真。改进了采用面元法(用三角形或四边形单元构造目标的表面)构造的目标形体建立的目标模型面元数多、计算速度低的问题。用二次曲面的方法建立了长空靶机的目标模型,计算了目标回波信号,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和实测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因此用二次曲面建立复杂目标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4.
目的提高空间监视雷达的电离层电波环境适应性。方法 VHF-L波段大功率雷达信号经过电离层传播时会发生非相干散射,散射回波中包含电离层信息。结合雷达方程和电离层目标特征,基于电离层非相干散射原理,理论分析空间监视雷达用于电离层电子密度非相干散射探测的条件(包括雷达参数设置和波束扫描方式),给出电离层回波功率、自相关函数和电子密度表达式,利用Matlab编程对某大功率空间监视雷达原始数据处理得到电离层散射回波及电子密度。结果给出了空间监视雷达用于电离层电子密度非相干散射探测的基本条件,实测数据发现电离层回波和电子密度符合电离层变化特征。结论利用VHF-L波段大功率雷达空间散射回波探测电离层电子密度是可行的,为空间监视雷达电离层环境感知与传播自适应修正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5.
本文阐述了特殊管板焊缝射线检测应用过程,论证了边蚀散射线的防护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6.
上周末开车郊游,过收费站时被告知:前方堵车,赶快绕行。听劝赶紧行动,却发现我后面已经排了N辆车。回看收费站工作人员,人家告知任务完成,回屋歇着了。于是俺只好从车里下来,跑步100米,一一告知后面的司机兄弟掉头。回到家,电视新闻已经在报道这最新堵况。  相似文献   
77.
光合有效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华北地区的4个站点开展了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的综合观测,得到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总辐射Q等的变化特征.水汽和散射因子对于PAR/Q和PAR有明显的影响.基于能量观点,建立了实际天气PAR小时累计值(时累)的经验模式,获得了较好的计算结果.水汽因子对于PAR在大气中的传输有一定的作用,应给予重视.计算表明,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PAR以及占地面PAR的比例分别为7.99W.m-2和4.24%,受散射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PAR以及占地面PAR的比例分别为172.36W.m-2和95.76%.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和散射因子影响损失于大气中PAR分别为15.33、309.30W.m-2,这一能量损失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差别.敏感性实验表明,地表PAR对于水汽因子、散射因子的变化有不同的响应,PAR对散射因子的变化比对水汽因子的变化更敏感.水汽因子与PAR之间的关系与水密切相关,水汽因子项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大气中的各种物质成分(气、液、固态)对于PAR的直接吸收和间接利用(通过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包括均相和非均相过程)的总和.利用PAR经验模式计算了大气顶的PAR,计算误差为-3.5%.在目前及未来研究中,应该重视和考虑消耗于大气中的且与水汽有关的这部分能量.基于能量观点分析实测资料并研究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采用Aki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张家口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资料,分析了张北地震序列尾波Qc值随频率的衰减关系;当流逝时间为35 s时,张北地区的平均Qc值为Qc(f)=(76.8±17.6)f 0.9606±0.22,Qc值较低,在76.8±17.6范围内波动,这表明该区域目前处于低Qc值的构造活跃期,同时,主震发生后靠近震中区的这个椭球形的散射体内能量大释放已基本完成,目前该震源体正处于应力的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79.
巢湖水体漫衰减系数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2009年6月巢湖32个样点的实测数据,分析巢湖水体各组分的吸收、后向散射特性以及水体漫衰减系数光谱特征,并通过Lee模型计算各影响因子对漫衰减系数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巢湖水体漫衰减系数与各衰减因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非色素颗粒物、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均随着波段增加呈现不断衰减趋势,400...  相似文献   
80.
各向异性介质圆柱的散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磁场的多尺度理论,将各向异性介质重构为各向同性介质,首次得到了各向异性介质圆柱体散射场和散射宽度的解析表达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理论验证;研究了介电常数张量等因素对散射宽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各向异性介质圆柱体的前向散射及其与入射波垂直的方向散射较强,极化方向上的介电常数对散射有着较大的影响,分析了其产生的物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