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533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114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市售大米为检测对象,采用凯氏烧瓶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样品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结果表明:富硒大米、五常大米、白城大米、泰国香米及龙江县大米的含硒量分别为:0.258、0.054、0.051、0.033、0.045mg/kg(干基)。富硒大米的硒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大米。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为0.9998,加标回收率在98.6%~102.7%之间,精密度RSD为2.25%,因此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工作曲线线性关系好的显著优点,可用于大米中微量元素硒的测定。  相似文献   
32.
电子束辐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氧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环保性能好等优点,其在化学污染物降解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在此简述了电子束辐照技术降解化学污染物的原理及特点,重点介绍了电子束辐照技术在食品中有害残留物;挥发性有机物、烟气等废气的净化;印染、浸金、苯胺类废水的辐照处理及固体污染物等化学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这一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3.
超滤处理洗涤污水循环利用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锦  蒋金辉 《环境科学》2007,28(2):387-391
采用不同材质国产超滤膜聚丙烯(PP)、聚丙烯腈(PAN)和聚砜(PS),进行了洗涤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的现场中试研究.结合超滤工艺出水水质和膜污染分析,3种膜材质中PAN膜较优,有效去除了水中浊度、悬浮物、油脂等污染物,一定程度保留了游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长期循环洗涤对衣物的白度无不良影响.根据相关性分析,超滤出水较高COD值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LAS引起的.超滤膜对细菌、大肠菌群的去除率较低,出水通过紫外消毒,当紫外线密度≥3?750 J/m2时,微生物水平能够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根据不同水力反冲洗条件下膜渗透通量和净产水量比较,PAN膜最佳水力反冲洗条件为0.5 h反冲洗2 min.长期运行时超滤膜化学清洗方法采用碱洗法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34.
利用紫外预处理加强氯苯的生物滴滤净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采用主波长为185nm的低压汞灯为紫外光源、醚型聚氨酯海绵(PU-foam)为填料的紫外-生物滴滤塔联合装置净化氯苯废气.进气氯苯浓度为600mg·m-3、停留时间分别为92、69和46s时,联合装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9%、95%和80%;最大去除负荷达到59.6g·(m3·h)-1;联合装置和单独生物滴滤塔生物膜形成时间分别为20d和27d;联合装置的抗冲击能力较好,停留时间缩短至30s,联合装置去除效率可达75%以上,高于单独生物滴滤塔的去除效率(25%).对紫外-生物滴滤塔联合装置机制初步探讨表明,紫外氧化氯苯形成了水溶性较好的可生物降解的物质,降低生物滴滤塔氯苯的处理负荷,同时紫外辐照过程中产生的O3能有效地控制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的过量生长,从而维持整个装置的最佳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35.
CFD技术在水处理紫外消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紫外消毒在水处理中应用的现状,阐述了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背景;论述了CFD技术在紫外消毒模型建立方面的关键因素:水力、辐射和剂量模拟;从消毒效率预测和设备结构优化两个方面对CFD技术在水处理紫外消毒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6.
Monoclinic bismuth vanadate(BiVO4) thin film was fabricated on indium-tin oxide glass from an amorphous heteronuclear complex via dip-coating.After annealation at 400,500,and 600°C,the thin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and UV-Vis spectrophotometry.The BiVO4 particles on the ITO glass surface had a monoclinic structure.The UV-Visible diffuse reflection spectra showed the BiVO4 thin film had photoabsorption propertie...  相似文献   
37.
The effect of crystal structure on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manganese oxides and underlying reaction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38.
水中总氮测定相关问题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水样中总氮的测定,进一步理解在220nm、275nm波长处进行吸光度测定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已经知道水样中没有氨氮、亚硝酸盐氮,只有硝酸盐氮的情况下.就能通过快速的方法一即不加氧化剂、不加压,可以进行总无机氮的测定。快速测定无机总氮对于工程应用来说很有意义。因为国标的方法需要半天时间测定。而用此方法则仅需几分钟就可完成测定。、另外对于有机物对于测定结果的影响,参考吸光度比值(A275/A220×100%)应小于20%,越小越好,超过时应予鉴别。  相似文献   
39.
采用超滤膜法将2-丁烯醛生产废水中的有机物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7个级分,并应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紫外吸收光谱(ultraviolet spectrum,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的有机物所占比例及物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有机物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8.57%;采用GCMS对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级分进行分析,定性出27种化合物,包含醛、酮、酯、醇、酚、酸、烷烃类及其他苯系物等,其峰面积占有机物峰面积总和的比例分别为6.9%、5.3%、35.4%、13.2%、4.6%、0.4%、1.7%、16.8%,总和为84%.UV和FT-IR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的光谱吸收特征没有明显差别,级分中存在含有不饱和双键、羟基、羰基化合物及芳香族化合物,与GC-MS检测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为废水处理工艺的开发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0.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MB) over Fe-doped CaTiO3 under UV-visible light was investigated. The as-prepar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equipped with an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 syst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FT-IR), and UV-visible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D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ping with Fe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light absorption ability of CaTiO3 in the visible light region. The Fe-doped CaTiO3 exhibited high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than CaTiO3 for the degradation of MB.However,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Fe-doped CaTiO3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The Fe-doped CaTiO3 prepared at500°C exhibited the bes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ith degradation of almost 100% MB(10 ppm)under UV-visible light for 18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