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安全科学   552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188篇
综合类   985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22篇
灾害及防治   8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正>一、征稿内容1.工业、厂矿和民用领域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防治和综合利用新技术。2.污染防治创新性改进的工艺、设备、方法、材料以及运行管理经验。3.各行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4.受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5.环境质量、污染物监测技术和环境评价领域的创新技术和经验。二、稿件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2.
Carbon dioxide(CO2) emissions are a leading contributor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Globally,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effective means of reducing and mitigating CO2 emission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icacy of eco-industrial parks(EIPs) and accelerated mineral carbonation techniques in reducing CO2 emissions in South Korea.First, we used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trends in carbon production and mitigation at the existing EIPs. We found that, although CO2 was generated as byproducts and wastes of production at these EIPs, improved energy intensity effects occurred at all EIPs, and 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EIPs are a strong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omplexes for reducing net carbon emissions. We also examined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using accelerated mineral carbonation to dispose of hazardous fly ash produced through the inciner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s at these EIPs. We determined that this technique most efficiently sequestered CO2 when micro-bubbling, low flow rate inlet gas, and ammonia additives were employed.  相似文献   
103.
污染控制的障碍到底是什么?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资金问题.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缺乏动力。这个动力原本应该源自严格的执法。源自司法介入的环境诉讼,但是我国现在还不具备这些。从国际经验看,环境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除了政府监管,包括立法、司法、环保行政部门的作为.还有市场手段和公众参与。在西方国家,司法手段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环境司法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会是一个相当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导致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研究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减排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扩展的经济-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的投入产出模型,首次尝试将结构分解方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运用于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实例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共增排1 522万t,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因素变动对增排贡献最大(贡献率为107.2%),氮氧化物排放系数因素变动对减排贡献最大(贡献率为-27.3%)。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规模扩大是带动氮氧化物增排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水平提高是抑制氮氧化物增排最有效的措施,未来经济结构优化、能源强度降低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大潜力,交通部门应受到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05.
采用凋落物原位分解法,研究了中亚热带马尾松林中马尾松、槲栎凋落叶单独及混合(自然质量比8∶2)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①3类凋落物的年分解常数K的大小为:混合凋落物(0.94)>槲栎凋落物(0.86)>马尾松凋落物(0.67);②3类凋落物真菌数量和微生物数量均在夏季(135 d时)达到最大值,而此时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低;③3类凋落物纤维素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凋落物干重剩余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马尾松与混合型凋落物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同凋落物干重剩余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④微生物数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总体表现为槲栎凋落物>混合凋落物>马尾松凋落物,酸性磷酸酶活性多表现为槲栎凋落物最低,与分解常数K排列有一定的差异,说明凋落物分解是微生物和多种酶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体研究表明,凋落物质量和季节气候的差异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及其调控的生态过程,与纯马尾松凋落叶相比,针阔混合使微生物数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这可能是导致分解加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核算东莞市2005年-2011年期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现状分析和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因素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以5.8%速度增长,而碳排放强度以5.8%速度递减;煤是碳排放主源,但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业碳排放量比重最大,但是增速减慢;交通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及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是拉动东莞市人均碳排放的决定因素,累计效应远高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减排影响.  相似文献   
107.
要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用水总量控制的目标,需要正确判断相关因素对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机理。影响产业用水量变化的因素涉及从生产层面到消费层面,从结构因素到效率因素。本文从最终需求的视角,同时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因素,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考察了1997-2010年五个时段相关因素的变化对产业用水变化的总贡献和部门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和出口成长效应是拉动江苏省产业用水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技术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是江苏省产业用水减少的主要因素;第一产业中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是关键拉动效应,国内最终需求结构效应是抑制效应;第二产业中出口成长效应是关键的拉动效应,用水强度效应是关键抑制效应;第三产业中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是关键拉动效应,用水强度效应是关键抑制效应;六大分解因素对各个部门呈现不同的驱动强度。研究结果为不同产业制定相应水管理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基于LMDI中国省域氮氧化物减排与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琼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6):2394-2402
首先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LMDI法)将氮氧化物排放分解为排放因子、能源强度、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5个因素;其次通过模型得出的脱钩系数运用构建四象限法评价"十二五"期间中国30个省市脱钩空间差异,研究各省市氮氧化物减排表现、分析减排潜力和减排影响因素,为国家"十三五"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氮氧化物减排目标和寻找多元化的氮氧化物减排途径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促进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降低是抑制氮氧化物增排的决定因素,经济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具有较大促进氮氧化物减排潜力;中国氮氧化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空间分异明显,大部分省市经济发展与氮氧化物排放处于脱钩状态,部分省市弱脱钩状态.同时,中国氮氧化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5年中国各省市氮氧化物排放脱钩空间分布由较弱、中脱钩为主至中、较强脱钩为主再到较强脱钩为主,呈现区域间"异质化"和区域内"均质化"的趋势.国家氮氧化物后续减排任务应多分解在中脱钩或弱脱钩(减排潜力大)省市,对相邻的省份制定协同减排计划,且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其最优减排.  相似文献   
109.
China has witnesse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78, and during the time,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developed at a tremendous speed as well. Energy efficiency which can be measured by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however, experienced continuous decrease. Theoretically, the change of energy efficiency can be attributed to industry structural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nergy efficiency, we adopt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techniques to decompose changes in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period of 1994-2005. We find that technological change is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 in the decline of energy intensity, but the contribution has declined since 2001. The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e has decreased the energy intensity before 1998, but raised the intensity after 1998. Decomposed technological effects for all sectors indicate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es in high energy consuming industries such as raw chemical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ferrous metals, manufacture of non-metallic mineral products and household contribute are the principal drivers of China's declining energy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我国台湾地区农户与市场对接模式的比较,发现依靠中间组织——农协、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实现了农业流通现代化。基于此,结合我国农业现状和具体国情,提出从政府引导、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三个方面来实施我国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从而加快我国农业流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