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3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907篇
安全科学   992篇
废物处理   80篇
环保管理   714篇
综合类   4554篇
基础理论   649篇
污染及防治   484篇
评价与监测   313篇
社会与环境   449篇
灾害及防治   271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750篇
  2007年   1093篇
  2006年   414篇
  2005年   361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91.
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旅游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SCI/SSCI文献数据库,梳理分析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进展。结果显示,30余年来国外主要采用指标方法、需求模型与选择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指标方法是运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资源环境变化等研究,呈现由单项指标转向综合指标的应用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需求模型主要用于天气状况对旅游需求的影响等研究,呈现由时间序列模型转向累计需求模型的应用趋势;21世纪兴起的选择分析主要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行为意愿等研究,呈现由描述统计转向离散选择模型的应用趋势。这些给我国研究的启示是: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上,重点加强累计需求模型在旅游流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加强离散选择模型在旅游市场结构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加强系统科学方法与大数据技术在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在研究对象上,丰富中国境内气候敏感型旅游活动的相关研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我国人群胃肠消化特征,采用医学配方模拟胃肠消化方法测试了来自大连、湖南和广西的13个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中As的人体可给性,分析了土壤理化参数与可给性的相关关系及提取液中酶、胃肠液pH值、提取时间对As的人体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医学配方可给性测试中,供试土样在胃、肠阶段As的人体可给性分别为5.03%~44.54%和10.77%~51.46%,平均值为18.08%、29.32%.胃阶段As的可给性浓度与土壤中总As含量w(TAs)、总P含量w(TP)极显著正相关,与总Al含量w(TAl)、土壤pH值、总有机质含量w(TOM)显著相关;肠阶段As的可给性浓度与土壤中w(TAs)、胃阶段As的可给性浓度、w(TP)极显著相关,与土壤pH值、w(TAl)和w(TOM)显著相关.胃阶段提取液中的胃蛋白酶显著降低了As的可给性,而肠阶段添加胰蛋白酶As的可给性没有明显变化.胃、肠阶段分别在pH值为0.9和5.0时可给性最大,0.9和5.0可分别作为土壤As在可给性测试过程中模拟胃肠液的pH值.胃、肠阶段在提取时间分别为1.0h、4.0h时可给性达到最大,且之后基本不变,1.0h、4.0h可作为模拟测试As在胃肠中可给性的提取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基于我国人群胃肠消化特征的土壤重金属人体可给性测试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为明确EK/PRB(电动联合渗透反应格栅)修复As污染土壤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机理、提高As的去除效率,以As污染高岭土为研究对象,考察PRB加入、PRB位置、pH调控及腐殖酸强化影响下,EK/PRB系统中电流密度、土壤pH分布和土壤中As残余量、电渗透系数及电渗流的变化规律;探讨EK/PRB修复后土壤中As形态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单独EK修复对土壤中As的去除效率较低,加入PRB后去除率为由42%增至57%,并且EK/PRB修复可以将土壤中的As由不容易去除的可还原态转变成较容易去除的酸溶态.②采用盐酸调节阴极pH,可以将土壤中As的去除率由57%增至63%,但同时能耗也明显升高,由5.22 kW·h/g升至39.38 kW·h/g.③添加腐殖酸会促进土壤中As的迁移、提高As的去除效率,但也会增加土壤中难处理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As的占比.研究显示,EK/PRB除As过程中以PRB的去除作用为主,阴极pH调控及腐殖酸强化均可以提高土壤中As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994.
根据2015-2016年期间在东海区二氧化碳(CO_2)调查所得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温度(t)、盐度(S)、pH值等资料,分析并讨论了东海区海-气界面(p(CO_2))的分布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对其变化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东海区p(CO_2)的分布大致呈现"近岸区-陆架区-外海区"的差异,就整个调查海区表层海水的p(CO_2)平均分布而言: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大气的p(CO_2)水平大小顺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且四季总体均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东海区水系情况复杂,表层海水p(CO_2)分布主要受长江冲淡水、东海陆架水、黑潮水和黄海沿岸流四大水系的影响。总体上受冬季和秋末的海水垂直混和作用和夏季、春末和秋初的生物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危化品泄漏风险日益增大,给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聚焦于我国北方最大的散装危化品集散中心-岚山港,以年吞吐量约占危化品总量41%的对二甲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危化品输移扩散模型和危化品海洋生物影响评价方法,预测了在三种事故情景下发生最大可信泄漏量对二甲苯泄漏入海事故的海洋环境影响。结果显示,陆上泄漏事故(化工码头操作性事故50 t对二甲苯泄漏或化工品储罐事故800 t对二甲苯泄漏)对二甲苯入海后,其高浓度范围主要集中在港池及港区附近,对附近3个海洋保护区无影响;当船舶在航道上发生2000 t对二甲苯等挥发微溶性化学品泄漏事故时,泄漏到水面的对二甲苯在北风涨落潮流和南偏东南风涨潮流的影响下会全部提前挥发掉而不会对附近的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产生影响,仅在南偏东南风落潮流的控制下向东北方向快速移动扩散,4 h后会开始影响金乌贼海洋保护区,最大浓度为5 mg/L,但持续时间较短,在泄漏后8 h左右挥发掉。  相似文献   
996.
海洋藻华灾害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对滨海旅游经济及景观资源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的影响,无法从市场中得到直接评估。在对这部分非使用价值的评估中,条件评价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也称条件价值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方法。该方法通过社会调查,以问卷方式收集被访者的信息,通过社会经济学的计算方法对目标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受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本文利用CVM中的二分式实证问卷,以浒苔绿潮灾害对青岛滨海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影响为目标,调查在浒苔绿潮发生期内游客对改善滨海景观的支付意愿(WTP)信息,通过二值选择模型(Logit回归模型)计算,将浒苔绿潮灾害对青岛滨海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影响进行货币化评估,得出了该影响的大致范围,以直观的方式评价了浒苔绿潮灾害对青岛滨海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影响。这一方法可以作为海洋藻华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为政府及相关组织对海洋藻华灾害的预防、治理以及更合理和有效的应急处置提供灾害经济影响部分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对2011年4月、8月、10月和2012年1月桑沟湾溶解态铁(dissolved iron,DF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沟湾4个季节DFe的平均值分别为3.8 ±0.7 nmol/L、3.3 ±1.8 nmol/L、2.6 ±1.0 nmol/L、1.8 ±0.6 nmol/L,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t-test,p < 0.05,n=19)。桑沟湾DFe的平面分布主要呈现出河口和近岸浓度较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桑沟湾周边河流、地下水DFe含量的分析及箱式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DFe的主要来源包括河流、地下水的输入和大气沉降等;而其主要的汇为向黄海的输出以及养殖生物的吸收利用。DFe在桑沟湾的存留时间与大洋相比明显降低,可能与特殊的水文环境与养殖生物的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随着我国各方面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建筑等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极大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城市内大气污染问题。如何治理大气污染,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业企业、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大气污染过程偶有发生,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其大气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泉州市自然(气象、地形)与社会经济(产业布局)等因素,分析了泉州市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对策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9.
洋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Se)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基于洋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海拔高度、土壤、植被类型等采集流域上下游171个代表性表层土壤(0~10 cm),系统地分析了土壤总硒(Se)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洋河流域土壤总Se含量(以干重(dw)计,下同)在0.02~3.24mg·kg-1之间,几何平均值为0.30 mg·kg-1,高于北京平原(0.20 mg·kg-1)、河北平原(0.19 mg·kg-1)和全国平均值(0.29mg·kg-1).洋河流域少Se(0.13~0.18 mg·kg-1)土壤主要分布在怀安县、宣化县以及怀来县,多数地区土壤处于足Se水平(0.18~0.45 mg·kg-1),除此之外,在万全县、兴和县、天镇县及阳高县分布有富Se(0.45~2.0 mg·kg-1)土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Se含量有所差异,Se平均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林地城镇工矿用地草地农业用地,其中农业用地平均含量为0.28 mg·kg-1.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对洋河流域Se含量影响较小.黏粒含量与洋河流域表层土壤中Se相关性最好.Se含量随海拔增高显著增加,随p H增加显著减小.TOC、Fe和Al含量也是影响土壤Se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农业氮肥大量施用,大量碳氮营养物质以淋溶或径流形式进入周边灌溉水体,使其成为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以我国东南部地区典型稻田灌溉河流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连续两年原位观测表层水体CH4和N2O溶存浓度及其排放通量,旨在明确稻田灌溉河流CH4和N2O的排放特征、排放强度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观测期内c(CH4溶存)的年平均值为(390.57±43.95)nmol·L-1(92.80~1 577.54 nmol·L-1),c(N2O溶存)的年平均值为(40.23±3.20)nmol·L-1(10.05~75.40 nmol·L-1).CH4和N2O的排放通量(年平均)分别为(20.73±6.08)mg·(m2·h)-1和(34.30±7.12)μg·(m2·h)-1.CH4和N2O溶存浓度和排放通量整体上均呈现出春夏排放高,秋冬排放低的季节变化趋势.两年CH4累计排放总量为(3 876.30±1 153.96)kg·hm-2,N2O累计排放总量为(5.74±0.98)kg·hm-2.两者持续性全球增温潜势(SGWP,以CO2-eq计)平均为(87.99±15.73)t·(hm2·a)-1.CH4排放通量与水温、底泥可溶性有机碳(DOC)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溶解氧(DO)显著负相关;N2O排放通量与水温、水中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DO显著负相关.该研究可为科学估算我国农业灌溉流域CH4和N2O排放总量提供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