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216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目的较为深入地认识高速旋转转静子之间碰摩故障及碰摩机理。方法采用冲击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考虑机匣柔性的转子-盘片-机匣碰摩有限元模型,对旋转叶片-机匣碰摩的动力学行为、局部细节特征以及转静子的振动响应进行研究,并将仿真分析结果与碰摩物理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其吻合性较好,证明了该仿真分析模型和仿真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描述旋转叶片-机匣之间碰摩动力学行为,以及该物理试验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碰摩响应的不同参数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转静子之间间隙、相对运动速度和刚度比对于碰摩响应均有较大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效解释和预测碰摩故障现象的原理和规律。结论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以为旋转机械碰摩故障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2.
鲁小娟  田小平  王磊 《化工环保》2019,39(2):196-201
以芦苇、小麦秸秆和竹子为原料,利用回流式炭化工艺制备3种生物炭。比较三者对NH_4~+-N、PO_4~(3-)-P的吸附性能,并对三者吸附性能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3种生物炭对PO_4~(3-)-P的吸附效果整体上优于NH_4~+-N,因为3种生物炭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值和Zeta电位绝对值的水平均较低,不利于阳离子的吸附;竹炭Z-C对NH_4~+-N的吸附效果最佳,6 h去除率为3.59%,低的N含量、pH及Zeta电位绝对值对NH_4~+-N的吸附有利;芦苇炭LW-C中的O更多地与K、Mg等结合,形成能够与PO_4~(3-)反应生成磷酸盐沉淀或者晶体物质的金属氧化物,从而具有最好的PO_4~(3-)-P的吸附效果,6 h时去除率达16.91%。  相似文献   
113.
苏州太湖湿地芦苇生物量与水深的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淡水湖泊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部分湖泊水质污染严重,湿地面积锐减、功能退化.通过对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湿地整个生长季的芦苇群落的调查,分析芦苇生物量的季节分配规律及水深与芦苇根冠比、株高和密度的相互关系,为苏州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芦苇地上生物量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10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 219.46± 280.86) g/m2);10月下旬的芦苇根冠比最高,达到了2.4,而4月底的芦苇根冠比最低(1.5);(2)季节性淹水区(简称SFF区)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干旱区(简称AF区),淹水区(简称FF区)居中;AF区根冠比稍高于FF区和SFF区;(3)10月下旬芦苇地下0~100 cm深处根系生物量最高,达到了(5 113.41± 313.86) g/m2;地下50~70 cm处根系生物量(质量分数为(28.33±4.15)%)明显高于20~40 cm处根系生物量(质量分数为(19.85±1.59)%),而0~20、80~100 cm处根系生物量质量分数较低,仅分别为(13.05±2.35)%和(15.87±3.52)%;(4)芦苇的根冠比及密度与水深呈反比,芦苇的株高与水深呈正比.  相似文献   
114.
冰雪九寨     
决定去九寨前,很多人惊讶:现在去?很冷的。还是秋天吧,那时才美。不过此前的一个数据却让我坚决摇头:秋天的九寨沟,日接待游客量一两万。那样,将是见人不见景,且喧闹难耐。诺日朗瀑布,关于神的爱情抵达九寨沟当日,正是圣诞节,坐上观光车,白茫茫的冰雪、缭绕的云雾、潺潺的水声,就那样不着痕迹地跳入心间。  相似文献   
115.
为研究观赏植物净化甲醛的机制,选取了6类具有代表性叶片类型的21种观赏植物,放入密闭玻璃箱中进行甲醛的吸收试验,同时测定植物气孔密度、光合生理指标并观察叶片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多肉植物和披针形硬革质叶片的龙舌兰科植物甲醛净化能力较差,其他叶片类型的植物净化能力较强,其中绿吊兰的净化效果最好.SPSS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甲醛吸收量与气孔密度和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类型的植物叶片,其解剖结构的差异较大,与甲醛净化能力间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进一步证明了植物吸收代谢甲醛的能力与净光合速率关系最为密切,气孔密度为重要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6.
于维强 《环境》2009,(11):86-87
英国发明家詹姆士·戴森最近推出了一款新发明无叶片风扇,这种新型电扇叫戴森空气增加器,它能产生神奇的凉风,由于没有叶片,也不会覆盖尘土,或者伤到好奇儿童的手指。  相似文献   
117.
118.
滨海区芦苇和香蒲耐盐碱性及除氮磷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友媛  孙萍  陈广琳  王宁宁 《环境科学》2015,36(4):1489-1496
滨海河口区水体盐碱含量高,生态景观萧条,亟需筛选既能耐盐碱又能有效去除氮磷的植物.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盐碱胁迫下,芦苇、香蒲的耐受性及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率.结果表明,芦苇至少能够耐受10‰的盐度和高达8.5的p H,香蒲能耐受的盐度为7.5‰、p H为8.0,结合生长、生理指标(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的变化,芦苇耐盐碱性强于香蒲;盐胁迫下,芦苇对氨氮去除率相对较高,由于香蒲生物量较高,对硝氮、总磷去除效果好,分别比芦苇高2.5%、7.3%,对总氮去除两者相当;碱胁迫下,芦苇耐碱性较强,对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较香蒲稍好,而香蒲对总氮的去除率比芦苇高8.2%.综上所述,芦苇、香蒲可作为修复滨海高盐碱水体生态景观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19.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含盐量湿地土壤中芦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接种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Glomus versiforme(GV)对非盐渍化和盐渍化湿地土壤上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a+、Cl-含量的影响,旨在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和盐碱化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2种湿地土壤上4种AM真菌的平均菌根侵染率为2.5%~38%,接种CE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它接种处理;盐渍化湿地土壤上芦苇菌根侵染率与非盐渍化湿地土壤间无显著性差异,非盐渍化湿地土壤芦苇生物量、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显著高于盐渍化湿地土壤,而Na+和Cl-的含量显著低于盐渍化湿地土壤.对于非盐渍化湿地土壤,接种GV处理显著增加了芦苇地上部的干重,促进了芦苇地上部对N、P、K、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接种GV和RI则显著促进了芦苇根部对P和K的吸收;4种接种处理显著降低了芦苇地上部N∶P,接种FM和GV显著降低了根部C∶N和C∶P;4种接种处理也显著降低了芦苇地上部Cl-的含量,接种RI处理显著降低了芦苇地上部Na+的含量.对于盐渍化湿地土壤,4种接种处理对芦苇生物量、矿质营养吸收和Na+、Cl-的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影响.结果也表明,AM真菌对于不同含盐量湿地土壤芦苇生长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菌根效应,在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对芦苇生长的有益作用明显好于盐渍化湿地土壤.应结合相应的技术措施进一步通过野外实地实验筛选接种效果好的AM真菌菌种,探讨菌根技术对不同含盐量湿地土壤上芦苇生长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20.
白洋淀每年产芦苇约10万t,其中苇箔是白洋淀地区的传统产品,利用芦苇量最大。在加工苇箔和工艺品过程中,大量的苇叶、苇根、苇尖被丢弃,扔到河沟河汊。现有研究表明,成熟芦苇叶片、叶鞘中全氮含量为地上茎氮含量的8~9倍,磷含量为地上茎磷含量的6~7倍。可见,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下脚料的丢弃将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在白洋淀开展芦苇成型燃料资源化利用项目,不但能将芦苇及废弃物变废为能,还可以降低当地农户用能支出,增加收入。同时解决废弃物污染水质问题,改善环境和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