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5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观测7种生长年限苜蓿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7种生长年限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及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年限Pn、Tr、WUE和Gs的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刻不同;②根据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测4年、6年苜蓿光合速率的下降同时受气孔和非气孔因素限制,而8年、12年、14年、18年、26年苜蓿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③从苜蓿的净光合速率看,日均净光合速率最高的是6年生苜蓿,苜蓿的最佳利用期为6年。  相似文献   
32.
苜蓿根瘤菌对多氯联苯降解转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莉  滕应  骆永明  李振高 《环境科学》2010,31(1):255-259
采用溶液摇瓶实验研究了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对三氯代联苯(2,4,4′-trichlorobiphenyl)单体以及18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混合物的降解转化能力.结果表明,接入苜蓿根瘤菌转化7d后,随着溶液中底物2,4,4′-TCB浓度的增加,该菌株对其的降解能力也逐渐提高,在1.0、5.0、10.0、25.0、50.0 mg.L-1浓度条件下该菌对2,4,4′-TCB的降解率分别为34.0%、48.3%、69.7%、96.0%、98.5%,并且通过气相质谱分析,发现溶液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代谢产物.同时,苜蓿根瘤菌对不同浓度下18种PCBs同系物混合物的降解能力,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呈现出从低到高,然后降低,并趋于平衡的趋势,其最高降解率可达54.7%,并存在高氯代PCBs向低氯代PCBs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33.
小麦/苜蓿套作对菲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恒亮  占新华  张晓斌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9,30(12):3684-3690
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采用植物土培和室内培养、分析试验探讨了菲污染土壤小麦/苜蓿套作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植植物提高了菲污染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和磷酸酯酶的活性,酶活性升高幅度为14.72%~46.52%;却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抑制率为36.13%~94.79%.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第14 d,脲酶和磷酸酯酶活性在第21 d达到最大值;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7 d达到最小值;过氧化氢酶活性达到极值所需时间短,其对菲相对敏感,过氧化氢酶可作为  相似文献   
34.
面向我国村镇垃圾存量治理的需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是关键.但目前对富含氨氮的垃圾堆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的研究尚少见报道.选取耐性植物紫花苜蓿,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N水平处理(0、10和50 mg ·kg-1)对Cd-PAHs复合污染土壤植物生长、污染物的去除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此评估N在植物修复垃圾堆场污染土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污染条件下[ω(Cd)为10 mg ·kg-1ω(PAHs)为400 mg ·kg-1],苜蓿生物量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分别为不加N处理的6.0和6.3倍;低污染条件下[ω(Cd)为1 mg ·kg-1ω(PAHs)为100 mg ·kg-1],低N水平处理能促进苜蓿的生长,但差异不显著,而高N水平处理显著抑制其生长.植物修复中,苜蓿对低污染组中Cd的修复效率在5.58%~7.49%,N的添加显著提高高污染组中苜蓿修复效率,由0.95%提高至3.02%;与菲(Phe)相比,N对土壤中芘(Pyr)去除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此外,苜蓿可促进土壤中Phe和Pyr的去除,其中通过促进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作用占主导地位,而植物吸收作用的贡献小于0.21%.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显示PAHs和Cd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高N水平处理对单一Cd污染和高污染组中细菌群落分布影响更大,促进具有生物修复作用的菌属成为土壤优势细菌群落,如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等.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垃圾堆场和非正规填埋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对云南省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含羞草根瘤菌进行了分离,选择其中40株菌为接种菌株,通过结瘤试验并采用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其结瘤能力.经过结瘤试验,发现除菌株SWF66075和SWF66093没有结瘤外,其它38株菌株均与含羞草植物结瘤.结瘤率为95%.从结瘤试验所获根瘤中,分离得到结瘤菌株,采用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子标记对结瘤菌株与接种菌株进行了比较研究.蛋白图谱及聚类分析显示,26株接种菌株与其结瘤菌株的全细胞蛋白分子图谱完全相同,在100%的相似水平上与其结瘤菌株聚在一起,说明宿主植物所形成的根瘤确系接种菌株侵入所致,因而可将这些菌株确认为根瘤菌菌株;而SWF66012、SWF66029、SWF66044和SWF66058等12株菌株的结瘤菌株与其各自接种菌株的全细胞蛋白图谱存在较大差异,推测这12株接种菌株与其结瘤菌株可能不是同一菌株,尚不能确定它们与含羞草植物的结瘤能力,这些菌株是否为根瘤菌菌株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全细胞蛋向SDS-PAGE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地验证根瘤菌结瘤能力的方法.该方法进一步完善了结瘤试验,并初步揭示了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适用于对大量根瘤内分离菌株进行根瘤菌的证实研究.图2参28  相似文献   
36.
以湖北洪湖分离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为材料,考察了它们的内源质粒在培养过程及共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的质粒在培养条件下比较稳定,传代50次后没有明显变异。对其中2个菌株与4种不同的大豆宿主共生过程中质粒的稳定性研究,发现HA12-1-12的共生质粒和隐性质粒高度稳定,HA7-2-2的质粒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质粒检测的结果及RFLP分析表明,HA7-2-2共生质粒的稳定性高于隐性质粒,而  相似文献   
37.
苜蓿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8.
农药降解质粒向根瘤菌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细菌农药降解质粒P~(JP4)向根瘤菌的转移以及农药降解质粒引入根瘤菌后,对其共生性、固氮能力和根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根瘤菌受体均接受了农药2,4-D降解质粒P~(JP4)。转移频率在4.0×10~(-6)—6.4×10~(-6)之间。其中一个受体菌株在灭菌土壤中接受该质粒,其转移频率为5.1×10~(-7)。接受了农药降解质粒的接合子保持了根瘤菌的共生性状、乙炔还原活性,所形成的根瘤结构与亲本株没有明显差别。从根瘤中分离的接合子仍保持了质粒P~(JP4)。  相似文献   
39.
将从自杀性重组质粒pDB30上分离的3.6kb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发光酶基因(luxAB)的BglⅡ酶切片段,克隆到小Mr的高拷贝质粒pIJ2925上,构成新的质粒,pHNLX1011;然后将pHNLX1011经BglⅡ部分酶切,酶连在含蔗糖酶基因(sacB)的自杀性重组质粒载体pMH1701上,载体分别采用BglⅡ酶切和BamHⅠ酶切.连接转化后共得到4种重组质粒类型的菌株,它们具有不同发光活性;将它们分别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HN01进行三亲本杂交,发现它们的转座频率均较pDB30高.对经转座标记后的根瘤菌进行发光活性检测,只有pHNC3质粒所转座的根瘤菌浇具有较强发光活性.所得发光根瘤菌衍生菌株能在野大豆和栽培大豆黑农39根际形成正常根瘤,能用X光片记录下根瘤的发光活性.  相似文献   
40.
报导了黄芪根瘤菌CA8561和JL84的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测算了它们与已知根瘤菌、茎瘤菌各属模式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CA8561和JL84均具有独立的进化路线,充分显示了黄芪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