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382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固体废物相关概念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体废物法对废物的一些概念进行了定义,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当中,对这些概念缺乏深入认识,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对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调查、认定、统计、管理、预测、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与废物相关的行动出现偏差甚至不准确。对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及废物利用、处置、贮存、排放等概念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观点。  相似文献   
102.
导弹贮存可靠性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导弹的定期检测数据,通过对导弹贮存可靠性的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简述了6种贮存可靠性预测模型.在假设产品出厂时可靠度为1的情况下,给出了各模型未知参数的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3.
传统难降解塑料存在污染问题,因此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许多自然环境条件下,可生物降解塑料降解速率依然缓慢,也存在一定生态环境风险。目前,在全球气温上升的背景下,可生物降解塑料在土壤环境中老化的纳米尺度机制和破碎化潜势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以聚乳酸(PLA)基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膜来源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联用系统(AFM-nanoIR)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条件(常温25℃和高温50℃)下微塑料表面在纳米尺度上的老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温度条件下PLA表面粗糙度均随老化时间(7和14 d)增加而增加,且高温条件下粗糙度更高,表明高温土壤环境中PLA表面破碎化更快。纳米红外光谱(nanoIR)成像结果表明,与未老化样品相比,老化PLA表面C—O官能团信号明显增强且空间分布面积比例增加(由原始样品的21.1%提高到老化后的37.9%~50.8%);老化14 d时,高温条件下C—O信号比常温环境更强。相似地,老化PLA表面■信号增强,分布面积比例增加,表明PLA在老化过程中形成新的羰基化合键。洛伦兹接触共振技术(LCR)分析结果显示,常温土壤环境PLA表面第1振...  相似文献   
104.
由于不合理的管控,塑料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人们对新型、绿色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研究表明,生物可降解塑料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样具有负面影响。本文梳理了2000-2023年的近万篇文献,综述了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发展历程、种类、污染现状、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效应,并对今后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促进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并为其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探究协同老化后的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以PV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iO2/UV/O3协同老化方式,对比考察了老化前后PVC对甲基橙(MO)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的进行,PVC颗粒表面碎片化加深,粒径明显减小,Zeta电位值降低,并出现了新的含氧官能团。原始PVC对MO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而老化后的PVC对MO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主要的吸附模式均为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老化前的PVC对MO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而老化后的PVC对MO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老化前后的PVC对MO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表明MO与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非均匀表面上的多层吸附。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微塑料携带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丙烯酸聚氨酯涂层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下的老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霞  李晓刚  张三平 《环境技术》2006,24(6):19-22,25
本文采用交流阻抗测试技术、傅立叶红外测试技术研究了丙烯酸聚氨酯涂层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武汉、拉萨)下户外降解规律,分析了其降解机理,比较了不同地区的环境老化强度,并探讨了丙烯酸聚氨酯涂层降解过程中电化学等效回路模型的转换问题.结果表明:(i)随曝露时间的延长,涂层的孔隙率增加、孔隙结构增大,体系由一个时间常数特征转为两个时间常数特征,涂层内逐渐形成了腐蚀性离子通往基底金属的通道,基底金属发生腐蚀,随金属腐蚀产物的增加,金属/溶液双电层电容逐渐被具有弥散效应的电容元件替换;(ii)丙烯酸聚氨酯涂层抗蚀性能的降低主要由涂层内高分子链节的断裂所致,随曝露时间的延长,在仲酰胺处发生断裂,生成了新的基团伯酰胺;(iii)丙烯酸聚氨酯涂层在拉萨地区的降解速率较武汉地区快.  相似文献   
107.
塑料制品在服役过程中易于老化,且交叉应用场景多,导致产生大量的混杂废塑料。浮选是分离混杂废塑料的重要方法,其主要依靠表面改性来实现分选。物理表面改性包括火焰处理、沸腾处理、轻度热处理等。化学表面改性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润湿剂表面改性,常用润湿剂包括单宁酸、羧甲基纤维素钠以及木质素磺酸盐等;第二类为化学方式处理表面改性,如氨水、高锰酸钾、次氯酸钠等预处理方式。本文总结了前述表面改性方法在废塑料浮选分离中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采用整车自然暴晒、整车阳光模拟试验搭载PC样板的方法和TNR的计算方法,对整车自然暴晒与全光谱阳光模拟老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光谱阳光模拟试验仪表板区域的PC样板的色差数据与整车自然暴晒测得的色差数据具有有较好的相关性;整车全光谱阳光模拟试验25个循环数(600 h)的TNR数据相当于整车自然暴晒一整年暴晒的70_~84 %,不同车型数据结果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9.
110.
利用阿伦纽斯法(Arrhenius)作曲线,已可能预估有机材料的使用寿命。最近,已能够获得湿度和温度对湿敏材料老化性能综合影响的数据。这里提出了一种使用这些数据计算材料预估寿命的计算方法。这些材料是在置于已知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室内的(温暖的)密闭电气设备里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