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24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676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97篇
灾害及防治   10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深入了解保定市空气质量状况,揭示PM2.5与臭氧(O3)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利用小波分析法对保定市2013—2020年每年4—9月AQI、PM2.5、O3-8 h (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和NO2浓度的逐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2013—2018年保定市O3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最大日浓度达到347 μg/m3;随着治理措施的颁布与实施,PM2.5超标天数由2013年的97 d减至2020年的1 d,PM2.5超标情况逐年改善. ②O3超标天数由2013年的3 d增至2018年的95 d,2020年减至61 d;O3超标天数占PM2.5和O3超标总天数的比例从2013年的3%增至2020年的98%,说明O3逐渐成为影响保定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③2013年保定市O3-8 h浓度低于“2+26”城市均值,2014—2020年O3-8 h浓度高于或接近“2+26”城市均值,说明近年来保定市O3-8 h浓度的升幅已超过“2+26”城市的平均水平. ④小波分析发现,2013—2020年(除2015年和2018年外)AQI与PM2.5污染序列的第1主周期相近,从2017年开始,AQI与O3-8 h污染序列的第1主周期和第2主周期均一致,说明近年来保定市空气污染逐渐由PM2.5污染转为PM2.5与O3复合污染. ⑤在同一时间尺度范围内,PM2.5与O3-8 h污染序列的震荡频率基本一致,说明二者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15—2019年,NO2与O3-8 h污染序列的震荡频率趋于一致,说明保定市O3-8 h浓度受前体物NO2影响较大,2020年震荡频率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后生产规模尚未完全恢复,致使NO2、PM2.5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比降低有关. 因此,减少NO2排放,协同控制多污染物是实现保定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2.
环境影响评价自引入我国以来,经过40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套具有我国国情特点的成熟制度框架体系. 为探究过去40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以1980—2020年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收录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Space文献分析工具,绘制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知识图谱,对比分析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力量、时空演变特征等信息,重点分析得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研究热点;结合聚类分析实证结果,从研究方向、指导理念、制度完善、技术体系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演变特征和重点领域发展趋势,并提出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展望与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国际学术界对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学术影响力不够、学科交叉研究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纠错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切实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能力,一方面需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与公共管理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完善经济、技术政策环境评价顶层设计,加强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融合研究;另一方面,应推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经验走向国际学术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国际学术话语权,不断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3.
为了减少小样本时间序列资料中个别异常值对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破坏性影响,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之一的三组耐抗线对西藏近30年气温、云量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气温和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分布,并讨论了二者的相关特征。通过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相比,表明三组耐抗线用于西藏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具有明显优势,而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西藏气候变暖估计偏高。分析认为,西藏气候变暖主要由最低气温增高显著所致,最低气温变暖趋势在春、夏季较明显,冬季相对不明显;西藏各地增温幅度在空间分布上不一致,中、西部地区呈较强的增温趋势,东部相对较弱;西藏高原总云量和低云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总云量和低云量变少分别与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升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4.
新闻节目一直以来都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点。但如今部分新闻节目单一的形式,基本不变的西装制服,播音风格略显古板严肃,多少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视觉以及听觉上的疲劳。面对现当代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迅速流行,电视新闻着实受到了严重冲击。因此,电视新闻也不得不开始面对"创新"的问题。在创新中求发展,不管是节目的形式,还是风格,亦或是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5.
系统阐述了长治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主要环境污染指标的变化趋势,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6.
对于利用网格布点所测得数据的处理,可采用积分法、趋势面法、多项式法和平均值法,各种处理方法各有其特点。平均值法计算简单,各个网格权重相同,意义明了,但精度不高;积分法和趋势面法考虑到了位于中心的网格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大,组成的三角形多,统计时利用次数就多,边缘的网格数据利用次数少,物理意义明确。积分法还可计算总量,趋势面法可以在图上表示区域分布及变化趋势;多项式法除了计算其平均值外,还可模拟测定值,可计算测得数值序列趋势值和偏差值,分析污染物分布及变化情况。使用时要根据分析对象的物理意义及研究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7.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采取了大量污染减排措施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如何客观评估减排效果是目前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难点.为准确评估大气污染过程的减排效果,本文利用北京地区常规气象资料、国控站PM_(2.5)浓度资料,遴选了北京地区2018年3月11—14日和2013年3月14—17日两次空气污染过程,计算了大气容量系数、静稳指数,并利用KNN数据挖掘算法和WRF-Chem模式,对比分析了有无减排条件下的PM_(2.5)日均浓度.结果表明:两次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和局地气象条件较相似,就大气热力和动力的垂直结构来看,2018年空气污染过程比2013年空气污染过程的大气稳定性更强、边界层高度更低、环境容量更小,但PM_(2.5)峰值浓度却显著下降,平均浓度明显降低,PM_(2.5)小时浓度的增长趋势相对平缓,重污染持续时间缩短.KNN数据挖掘算法减排评估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较好地预测PM_(2.5)日均浓度的变化趋势,2018年3月11—14日,在减排和不减排情景下PM_(2.5)日均值分别为171和229μg·m~(-3),减排使得污染过程PM_(2.5)平均浓度下降了25.3%.数值模拟结果与KNN数据分析结论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减排措施的有效性.综合看来,2018年空气污染过程中PM_(2.5)浓度相比历史相似气象条件下的污染过程显著降低,这是长期大力度减排效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8.
李欣悦  张凯山 《环境工程》2019,37(6):111-116
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气态污染物NO_2、SO_2与大气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以2014—2016年成都市8个监测站3种污染物(PM_(2. 5)、NO_2、SO_2)的监测数据做统计数据分析,包括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M_(2. 5)与SO_2和NO_2的关系密切,3种污染物之间总体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春、冬高,夏、秋低,且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规律;在重度雾霾条件下,PM_(2. 5)与SO_2的关系较其他污染物密切,但在空气质量条件较好的情况下,PM_(2. 5)与NO_2的关系较其他污染物密切。这说明SO_2对雾霾的形成有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SO_2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因此,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SO_2的来源及其清单的准确估算,这对于雾霾的控制异常关键。  相似文献   
129.
梳理我国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分析生活垃圾处理及分类现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宜我国国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技术发展趋势:城市应建设静脉产业基地,区域布局可再生回收体系,重视有害垃圾的收集处理,发展高效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提升厨余垃圾设施处理能力;农村应推行多样化有机废弃物处理方式,建立因地制宜的可回收物收集模式,区域统筹其他垃圾的处理,部门协同管理有害垃圾的回收处理。  相似文献   
130.
选取湘江流域29个水质监测断面2008—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包括DO、COD_(Mn)、NH_3-N、TP、Pb、As、Cd,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及季节性Mann-Kendall检验,对湘江流域的水质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优良,且污染物浓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受其自身条件及其发展的影响,污染类型及趋势差异明显。2)对于重金属Pb、As、Cd的整体治理效果要好于NH_3-N、TP。3)湘江流域内NH_3-N和TP的污染浓度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而重金属污染差异明显,主要受河流流量变化以及历史排放的影响。4) 2008年以后,政府干预逐渐替代城市发展等经济因素成为影响湘江流域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