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74篇
安全科学   17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702篇
基础理论   138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作为水环境中与氮循环密切相关的两类重要微生物,藻类和细菌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实验通过藻菌共培养,研究了微囊藻与硝化细菌不同种群密度下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初始氨氮(NH4+-N)为30 mg/L的硝化细菌与微囊藻共培养体系中,藻初始种群密度较小时,藻菌在实验前期同步增长,但随着氨氧化细菌(AOB)代谢产物亚硝酸盐氮(NO2--N)的快速积累,藻生长受抑制并逐渐死亡;而藻初始种群密度较大时,NO2--N被藻菌及时利用,藻菌保持同步生长直到NH4+-N消耗至较低水平。实验表明,微囊藻与AOB对NH4+-N存在竞争性利用,微囊藻对AOB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推断,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硝化细菌和微囊藻的关系主要是对营养盐的竞争利用关系。当湖泊中藻类大量繁殖时,硝化细菌的作用可能会因此而减弱。  相似文献   
52.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其形成机制是控制酸雨污染的重要研究基础.本研究基于遥感监测的降水发生前后的致酸前体物大气SO2和NO2柱浓度数据,利用气流轨迹方法探讨了辽宁省大连和丹东2007年典型场次酸雨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卫星遥感影像与气流轨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表达酸雨前体物的来源、传输模式及降雨对致酸前体物的清除效果,为科学、合理地判断酸雨沉降机制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3.
安徽滁州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目标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及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滁州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地区近30年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了8.39Mt。区内大部分地区土壤碳储量表现出"碳源"效应,仅局部地区呈现出"碳汇"效应。滁州地区0~0.2m表层土层有机碳储量为53.74Mt,有机碳密度平均为3.42kg/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滁州地区0~1.8m表层土层中,72%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赋存于0~1.0m土壤中。通过对滁州地区不同统计单元的中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密度的分析,系统查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4.
扎当冰川雪坑中不同粒径微粒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光明  徐建中  康世昌  黄杰  任贾文 《环境科学》2011,32(11):3264-3270
为了研究雪冰中不溶性微粒的矿物和元素组成及其来源,2009年5月和7月在念青唐古拉山扎当冰川垭口采集了2个雪坑样品,采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和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方法(XRD)测定了不同季节粗细微粒(d〉10μm和0.22μm  相似文献   
55.
通过测试玻璃钢设施的静电参数,研究分析玻璃钢设施的静电特性,表明玻璃钢设施有较大的静电危险性,提出了一般防静电措施,预防玻璃钢设施的燃爆风险。  相似文献   
56.
杨森  吴斌  郑旸 《装备环境工程》2012,9(5):106-111
模拟运输振动试验台作为一种机械式随机振动模拟器,能够较好地再现汽车运输振动环境。针对模拟运输台在调试、使用时具有一定盲目性的问题,进行了运动学仿真。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建立的正确性,调整模拟运输台上可变参数进行一系列的仿真,总结这些参数对于最终结果影响的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模拟运输台的台面振动由系统自激振动和凸轮带动台面强迫振动复合而成;台面上功率谱密度的第一主峰主要和系统的自激振动有关,第二主峰主要和凸轮带动台面的强迫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57.
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表观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固碳能力及所固定碳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关注.基于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对比研究了1991年营造的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林不同阶段(1991、1997、2003和2010年)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造林19 a后林地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0 kg.m-2和0.99kg.m-2.研究期内(1991~2010年)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平均固碳速率分别为37.89 g.(m2.a)-1和16.84 g.(m2.a)-1,且土壤呈现加速固碳特征.2003年林地表层重组有机碳分配比例为71.44%,显著高于2010年(67.99%).2003年林地表层或亚表层轻组顽固性碳指数显著高于重组,但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尤其是轻组顽固性碳指数.2003~2010年间燥红土"新固定"碳中57%~70%受物理保护,33%~49%为生化稳定性碳.研究揭示出干热河谷人工林燥红土具备较大的固碳能力.受物理保护碳的生化稳定性低于非保护碳,其稳定性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8.
黑碳气溶胶(BC)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背景点位BC的浓度水平和来源特征有助于掌握BC在区域尺度上的辐射强迫特性和环境影响。2009年秋季在华南沿海某区域大气背景点进行了为期约40 d的BC在线观测。观测期间BC的平均浓度为(2.34±1.33)μg/m3,与其它区域背景点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利用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拟的高分辨率三维气象场数据驱动HYSPLIT-4反向轨迹模式,模拟观测期间每小时的气团轨迹,将所有轨迹分为来源特征明显的东北沿海、北方内陆、香港方向和东南海面方向四类。当受到东北沿海来源气团影响时,BC的浓度为平均水平的1.4倍,BC和CO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而其它三类气团影响时的BC浓度都低于平均浓度,且BC和CO的相关关系很差,说明来自东北沿海地区的较近距离区域传输是影响该背景点大气BC的主要源区。  相似文献   
59.
基于GIS的海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空间插值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地理信息系统即GIS的支持下,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规则样条(regularize spline,RS)和张力样条(tension spline,TS)4种插值方法对2006年7月获得的大连湾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处理,并对插值结果的精确度进行交叉验证,分析和比较不同插值方法获得的分布图。结果表明,插值精确度普通克里格>反距离加权>张力样条>规则样条;4种方法均能较客观的模拟出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分布趋势,但是在整体趋势和局部趋势两方面的综合考虑下,普通克里格的表现效果更好。文章进一步指出,在确定站位数量及分布前提下,插值结果的精确度可以通过选择空间插值方法得以改善,但其根本还是取决于站位布置的数量和其分布合理性。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公共场所的人群密度与拥挤事故的发生概率.基于连续人群流动模型,从人群密度角度探讨了人群拥挤事故发生的机理.由于不同民族个体生理尺寸的差异,人群最大忍受密度不同,以此作为判断人群拥挤事故的标准,并结合我国情况提出我国人群最大忍受密度为9人/m2.最后模拟了某个拥挤事故场景,用该模型对其进行拥挤事故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人群流动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拥挤事故的发生,对预防和控制人群拥挤事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