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80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82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80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采用球磨混合方法,将催化剂以m(Cu/SAPO-34):m(VW/TiO2)为1:1的比例制得干混样品SAPO-Ti。利用固定床实验台架研究了混合催化剂的NH3-SCR脱硝性能及其抗硫性能。采用 XRD、BET、SEM、H2-TPR、NH3-TPD和in-situ DRIFT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球磨混合样品SAPO-Ti同时具有2种催化剂的晶体结构,且酸量增加,中温活性提高。表面形貌研究表明,VW/TiO2催化剂覆盖在Cu/SAPO-34催化剂表面,对Cu/SAPO-34催化剂起到保护作用;原位红外结果显示,Cu/SAPO-34催化剂硫中毒失活主要是在Cu活性位上形成硫酸盐物种,导致活性位减少,脱硝效率下降,而SAPO-Ti表面形成硫酸盐的数量减少,抗硫性能提高,主要是由于表面VW/TiO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硫性,保护内部Cu2+活性位,以保持高效中温脱硝性能。  相似文献   
592.
以NH3为还原剂,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对上海某燃煤电厂烟气进行脱硝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烟气出口NOX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9.71 mg/m3,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浓度限值要求;项目年减排NOX(以NO2计)2 530.74 t,收益为2 224.30万元,其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93.
不同方法制备的铟催化剂选择性还原N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负载量的In/Al2O3催化剂分别以浸渍法、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得,对比评价了不同方法制备的样品在富氧条件下以丙烯为还原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活性,考察了氧气浓度、H2O对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铟催化剂有较高的去除NO活性,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最高活性都可达90%左右;而浸渍法样品的活性较差,最高转化率不到60%.氧气浓度对NOx最高转化率及其相应反应温度均有重要影响.随着O2浓度的提高,最高活性对应的反应温度降低.反应气氛中H2O的加入使铟催化剂活性大幅降低.铟与其他多种金属活性组分相比,一个突出的不同表现是,3种方法各自的最佳负载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594.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丙烯为还原剂 ,溶胶 凝胶和共沉淀两种方法制备的Ag Al2 O3催化剂的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Ag(5 ) Al2 O3(SG)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活性。同时详细考察了C3H6 浓度、NO浓度和空速等因素对Ag(5 ) Al2 O3(SG)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高空速条件下仍然具有良好的性能。此外 ,还考察了乙烯、丙烷和辛烷为还原剂 ,Ag(5 ) Al2 O3(SG)催化剂的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以辛烷为还原剂 ,该催化剂还原NOx 的活性 ,特别是低温活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95.
有机磷农药对不同生物来源的胆碱酯酶选择性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余孝颖 《环境科学》1996,17(4):41-43
用酶电极法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对3种不同生物来源的乙酰胆碱酯酶的选择性抑制,发现敌敌畏对家蝇的AchE抑制最强,电鳐次之,鸡肝阳弱,同时研究了5种农药对电鳐AchE的选择性抑制能力,发现9.8×10^-8mol/L的辛硫磷即可抑制其活性的10%。  相似文献   
596.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分析了白洋淀土壤和植物中六溴环十二烷(HBCDs)异构体和对映体的选择性富集分布及传输特征.土壤和植物样品中ΣHBCD浓度分别为1.32~8.25 ng·g-1(干重)和N.d.~2.18 ng·g-1(干重);在采蒲台(CPT)、圈头(QT)和范峪淀(FYD)检测到的污染物浓度较高,表明南部土壤污染较北部严重;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相比,白洋淀地区HBCDs的污染水平相对较低.淀区HBCDs的富集存在显著的异构体和对映体选择性行为,γ-HBCD和α-HBCD分别是土壤和植物中的主要异构体,平均百分比贡献率分别为68.24%和44.10%;在多数土壤和植物样品中均表现出(-)-HBCD比(+)-HBCD更易于被选择性富集.ΣHBCD从土壤到植物根系的传输RCFs(根富集因子)为0.12~0.93,其中泥胡草对HBCDs的富集能力最强,荠菜最弱;植物根部到地上部的传输系数(TFs)为0.09~0.81,植物茎向传输能力为补血草 > 牛筋草 > 荠菜 > 泥胡草.HBCDs异构体在土壤-植物体系的RCFs与log Kow,TFs与log Kow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植物物种的差异和复杂的真实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为白洋淀淀区土壤-植物体系中HBCDs的污染及其立体选择性行为提供依据,对该地区综合评估其生态安全风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7.
选用硅胶为基质材料、乙烯基膦酸为功能单体、Fe3+为模板离子、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膦酸功能化的Fe(Ⅲ)印迹硅胶聚合物。对印迹吸附材料的吸附条件、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通过FT-IR、SEM、EDX、TG和N2吸附/脱附分析对印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印迹吸附剂对Fe3+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印迹吸附剂在8 min可达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达16.12 mg/g,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印迹吸附剂展现出较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与Cr3+、Mn2+和Zn2+相比,对Fe3+的选择性系数k分别为8.9、10.75和12.37。经过6次吸附-解吸试验,印迹材料吸附Fe3+的能力仅下降了5.9%,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598.
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煤中氟浓度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温碱熔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量烟煤及石煤中氟化物浓度,对测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溶液的pH值及温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准确度较高,误差小,测量方便快速,实用性强,可作为煤及其它矿物质中氟含量测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99.
得克隆(dechlorane plus, DP)是一种氯代添加型阻燃剂,自2006年首次在环境中被报道检出后,在全球各种环境和生物介质中被检出,已成为广受关注的一类新环境污染物。DP的工业品由2种同分异构体(syn-DP和anti-DP)组成,生物中DP的组成与工业品的组成并不完全一致。笔者总结了DP在生物中富集的文献。现有文献有关DP的生物富集研究主要集中在鱼、鸟及部分哺乳动物。鱼类中普遍观察到syn-DP的相对富集,部分鸟类样品中观察到anti-DP的相对富集。大量文献将生物中DP的组成与工业品DP的组成直接比较来判定是否存在生物对DP的立体异构体选择性富集,忽视了环境与生物过程对DP组成的改变,因此,DP在生物中的立体异构体选择性富集情形可能被低估。室内暴露实验揭示选择性代谢与排泄是造成DP在生物中选择性富集的主要原因,但具体的代谢、排泄的机理目前并不明晰。DP在生物中的立体异构体选择性富集还受生物组织、体内浓度、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和性别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要了解DP生物富集中的立体选择性富集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DP在不同生物中的吸收、代谢及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00.
采用氢氧化钠高温熔融浸取沉积物,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浸取液中的总氟,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浸取条件,使方法在5.00μg~500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当取样量为0.2 g时,方法检出限为12.4 mg/kg。用该方法测定沉积物有证标准物质,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测定3个沉积物实际样品,总氟质量比为254 mg/kg~1 389 mg/kg,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4.1%~4.8%,3个质量比水平加标回收率为99.2%~1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