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160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2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沈瑞士  任中兴 《陕西环境》1995,2(2):35-36,40
1引言近年来,由于城市水、电价格的提高和环境要求的日趋严格,电镇企业纷纷向乡镇转移和扩散。由此而带来的农村局部污染问题时有发生。长远看,电镀废水所含的酸碱、氰化物和重金属将对农田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乡镇企业对电镀废水的处理,如用传统方法处理,在经济上、技术上和管理上均存在许多障碍。如在经济上,即使造价最低的化学法,也得数万元,乡镇企业难以承受;在技术上,对于乡镇企业素质比较差的从业人员,难以掌握,排放废水往往不达标,另外,相当一部分业主还存在…  相似文献   
82.
83.
报道了用广州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污泥热处理(焚烧或热解)灰渣制作无填料烧结普通砖的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84.
岩金矿山尾矿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尾矿的综合利用是目前岩金矿山科技攻关的重点,本文介绍了用尾矿制造尾砂砖,高水固结材料的原理及工艺,分析了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岩金矿山的尾矿有着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
页岩—煤矸石煤红砖法治理铬渣除毒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光  程川 《环境科学》1997,18(5):75-76
以页岩、煤矸石为主原料烧制的铬渣砖法,在铬渣掺量达20%,煤矸石掺量10%时,铬渣砖整砖检测表明,解毒彻底,除毒效果稳定;表面层检测表明,水溶性Cr^6+浸出浓度为1.16mg·L^-1,经长达5a大气,日晒条件下的跟踪检测,仍能达到GB5086-85标准,其除毒效果主要受着窑温、体系酸碱性、含煤量及助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HAS土壤固化剂对电镀污泥处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涂洁  侯浩波 《环境工程》2003,21(4):44-47
本课题采用HAS土壤固化剂代替传统固化基材对电镀污泥进行常温固化处理 ,在实现污泥无害化的基础上 ,探讨利用电镀污泥研制一种性能优良的“免烧免蒸”护坡砖的可行性。实验研究表明 ,固化块的机械性能、抗冻 融性能、耐干 湿性能均满足护坡砖的要求 ,并且浸出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因此 ,该固化工艺开辟了电镀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7.
88.
深入揭示透水/不透水下垫面格局特征(组成、位置和比例等)对城市地块汇水单元地表径流及污染产生能力的影响,对减轻城市内涝及控制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透水/不透水下垫面格局特征与地表径流总量(Q)、溶解态污染物累积负荷(Ld)和颗粒态污染物累积负荷(L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表征破碎度的斑块密度(PD)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分别与QLd呈正、负相关,PD与Ld呈显著正相关(r=0.59,P<0.05,以COD计),LPI与Ld呈显著负相关(r=-0.60,P<0.05,以COD计);②表征复杂度的景观形状指数(LSI)和平均斑块形状(MSI)分别与QLp呈正、负相关性,LSI与Lp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5,以TP计),MSI与Lp呈极显著负相关(r=-0.62,P<0.01,以TP计);③表征聚散度的内聚力指数(COHESION)和分散指数(SPLIT)分别与QLd呈负、正相关性,COHESION与Ld呈显著负相关(r=-0.59,P<0.05,以COD计),SPLIT与Ld呈显著正相关(r=0.6,P<0.05,以COD计);④在城市小尺度透水面格局规划上,适量减少细小规则斑块的散乱分布,增加较大的不规则斑块或斑块群,对有效调控地表径流及污染有积极影响.通过透水/不透水面的破碎度、复杂度和聚散度与汇水区单元径流产生和污染输出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从格局特征(面积、距离和形状等)考虑合理配置LID设施调控径流污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9.
不同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组合对于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其对城市面源污染形成过程(污染物累积-冲刷-输送)的影响及污染负荷削减效果的评估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深圳市国际低碳城为例,分析了6场降雨事件下透水路面-生物滞留池组合对城市面源晴天污染物累积量、降雨径流冲刷量、不同LID设施的削减量、溢流的负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颗粒物平均累积量为(15.80±3.79)g·m~(-2),粒径250μm的颗粒物质量占比约为65.14%;6场不同强度降雨对地表颗粒物的平均冲刷率为17.15%,粒径105μm的颗粒物冲刷率为62.71%~74.94%;降雨冲刷地表径流污染物SS、TN、TP的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2.02、0.025、0.001 3 g·m~(-2);透水路面下渗、过滤作用对污染物SS、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70.26%、46.29%、19.27%;生物滞留池对径流二次净化去除率分别为85.25%、20.22%、70.27%;入河径流污染物SS、TN、TP的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0.08、0.011、0.000 3 g·m~(-2),是地表冲刷污染负荷的4.05%、43.47%、24.39%.透水路面-生物滞留池组合应用对道路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显著.通过定量化表征透水路面-生物滞留池组合应用道路的城市面源污染形成过程,以期为城市面源污染形成过程的污染负荷估算及LID工程绩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LID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和海绵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通过使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和路面装置,试验研究了径流污染物在透水混凝土路面各结构层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透水混凝土面层和多孔隙水泥稳定基层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30%~50%、15%~30%,而级配碎石基层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不足10%。据分析主要原因为透水混凝土面层和多孔隙水泥稳定基层为多孔介质,并含有水泥,由于水泥自身特性,污染物通过截留过滤、物理和化学吸附以及生物作用被去除。通过阐明各结构层除污的情况为透水混凝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