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232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368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李冰  李玉瑛 《生态环境》2007,16(3):802-806
石油污染物进入土壤中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发生的挥发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迁移过程。本文以柴油为石油污染物的代表,研究了温度及土壤质地对柴油挥发行为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纯柴油的挥发及柴油从四种不同土质的薄层土壤中的挥发试验,对柴油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纯柴油及柴油在四种薄层土壤中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的关系均可采用二次多项式来拟合。通过对比经相近时间柴油从4种不同土壤表面的挥发后,发现柴油挥发量均大于从纯柴油时的挥发量。在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同的土壤中进行了柴油挥发试验,结果表明高有机质会抑制土壤中的柴油的挥发。  相似文献   
82.
对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采集到的南京市气溶胶Pm2.5 进行季节性初步分析,并对其中的15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值法判断南京市PAHs夏季主要来源于柴油型燃烧,冬季主要来源于柴油和煤型相结合的燃烧.对15种优控PAHs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化合物之间显著相关,表明各化合物的来源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3.
针对海洋柴油溢油,采用破乳剂对油水快速分离进行了研究.分别对油水比、温度、破乳剂量及存在Ca2 、Mg2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列油水快速分离试验,并测定了破乳剂作用下乳液的界面张力.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溢油形成的乳液稳定性较差,油水分离较容易,但分离后的水中含油量较高.加入聚醚类非离子型破乳剂FA、FB、FC和FD,可达到油水低温、快速分离的目的,且分离后的水中含油量较低.随着破乳剂浓度的增加,界面张力降低,当破乳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界面张力最小,脱水效果最好.Ca2 、Mg2 对聚醚类非离子型破乳剂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4.
Triton X-100对土壤中柴油的解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对土壤中柴油解吸特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其解吸的影响,通过振荡平衡法研究Triton X-100对浙江水稻土、重庆紫壤、江西红壤、海南沙土、青海灰漠土和黑龙江黑土中柴油解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riton X-100对浙江水稻土、重庆紫壤、江西红壤、海南沙土、青海灰漠土和黑龙江黑土中柴油的解吸均符合先快后慢、最后达到解吸平衡的规律,平衡时解吸量分别1.61、1.85、1.80、2.29、2.01和1.13 mg/g.其解吸动力学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6种典型土壤中柴油的等温解吸特征可较好地用修正的米氏方程模型进行描述(R2>0.92).Qmax(柴油最大解吸量)介于1.81~2.23 mg/g之间,浙江水稻土、重庆紫壤、江西红壤、海南沙土、青海灰漠土和黑龙江黑土中ρmax(柴油最大解吸率)分别为73.20%、78.06%、75.63%、90.36%、79.89%和62.92%;土壤各理化性质对Triton X-100解吸土壤中柴油的影响起综合作用,其中土壤w(砂粒)与ρmax呈显著正相关(R2=0.993 6,P < 0.01),对Triton X-100解吸柴油的影响最大;而CEC(阳离子交换量)、w(OM)、w(黏粒)均与ρmax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研究显示,修正的米氏方程可用于描述柴油在土壤-水-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系统中的解吸行为,w(砂粒)是影响不同土壤中柴油解吸的关键因子,可为应用Triton X-100修复柴油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5.
以处理葡萄糖废水的好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曝气量对颗粒污泥的菌群结构以及后续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曝气条件下的颗粒污泥形态以及细菌,真菌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曝气量为167L/(min·m3)时,丝状真菌比例最高(8.57%),且单位生物量的生物柴油产量也最高,达到(48.62 ±1.36)mg/g SS.不同曝气条件下形成不同菌群结构的颗粒污泥,不仅影响了污泥制备生物柴油的产量,其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曝气量为167L/(min·m3)条件下,亚油酸甲酯(C18:2)大幅增加,这可能与该条件下颗粒污泥中出现的酵母菌Dipodascus有关.由此可见,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曝气量来提高生物柴油产量和调节其组分结构.  相似文献   
86.
核电厂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承载着事故工况下为安全停堆设施持续提供应急电源的安全功能,而主油罐是确保该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设施,其安全问题影响重大。为客观评价其危险指数,文章利用国际权威分析工具"道(DOW)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该主油罐进行实例评价,并针对性的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如增加油罐阻隔防爆技术。结果表明,经过安全补偿后,主油罐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为"最轻",总体降幅达到61%,其中增加油罐阻隔防爆技术后的危险指数比改进前降幅达到30%,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工程火灾和爆炸风险。  相似文献   
87.
使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了5种生物柴油和0号柴油在常温常压状态下燃烧产生的碳烟照片,分析了碳烟粒子的形貌及影响形貌和生成量的因素。研究表明,碳烟粒子多呈球状,平均直径在35~75nm之间,粒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总体排列呈现链状或者块状;碳烟形貌及生成量与火焰温度、燃料的氧含量、芳香烃含量、硫含量以及十六烷值等因素有关,与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燃烧火焰温度高、含氧量高、芳香烃和硫含量少,十六烷值高,使生物柴油的碳烟粒径普遍较小,整体排列更紧密,粘结程度更强。  相似文献   
88.
以重型货运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车辆碳排放与车速、装载率、货运周转量等的关系。选取20辆重型货运车,通过油耗测试装置与GPS装置等采集了货运车辆连续6个月的油耗、行驶里程、平均速度、货运周转量等数据,根据碳平衡原理计算出车辆的CO2e排放因子,得出了车速与装载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重型货运车辆行驶速度主要分布在50~70 km/h范围内,其行驶时间占比达67.2%;0.4~0.8之间的装载率占比达到75.25%;单车月度货运周转量主要分布范围在10×104~40×104t·km;CO2e排放因子主要分布在1 000~1200 g/km,其平均值为1 120 g/km,而平均吨千米CO2e排放因子为52g/(t·km)。本研究得出了装载率与吨千米CO2e排放因子的拟合关系式,发现车速提高时CO2e排放因子降低,装载率自0.2提高到1.0时吨千米CO2e排放因子降低70%以上,货运周转量提高时吨千米CO2e排放减少。  相似文献   
89.
清洁生产在油气长输管道施工领域涉及较少,观念和方法还未完全推广。油气长输管道施工企业与传统生产型企业有许多不同之处,以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为例,就如何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挖掘清洁生产潜力来做探索性、建议性的研究。实践证明,该企业清洁生产机会的突破口为柴油消耗,通过柴油消耗平衡图的建立和重点耗油设备运行状况的调查,找到了降低柴油消耗的清洁生产方案,使企业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利用法规认证全流稀释定容采样系统以及满足精度要求的颗粒物排放分析系统,运行GB/T 19754—2005《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推荐的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CCBC),分析了在用国Ⅲ/国Ⅳ/国Ⅴ柴油公交车以及在用国Ⅲ柴油公交车进行DOC(氧化催化转化器)+CDPF(催化型颗粒捕集器)改造后的颗粒物质量、固态PM2.5数量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国Ⅲ、国Ⅳ、国Ⅴ柴油公交车的颗粒物质量排放因子分别为63.77、63.20和14.42 mg/km,固态PM2.5数量排放因子分别为3.87×1013、3.10×1013和2.77×1013 km-1.与国Ⅲ柴油公交车相比,国Ⅳ柴油公交车的颗粒物质量、固态PM2.5数量排放因子分别降低了1%和20%;国Ⅴ柴油公交车分别降低了77%和28%;进行DOC+CDPF改造的国Ⅲ公交车颗粒物质量、固态PM2.5颗粒数量排放因子分别为1.78 mg/km和3.19×1011 km-1,比未改造前分别降低了97%和99%.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的低速(0~21.8 km/h)、中低速(0~37.5 km/h)、中高速(0~51.7 km/h)和高速(0~60.0 km/h)4类行驶工况中,低速行驶工况的固态PM2.5数量排放因子最高,约是整个循环的2倍;在加速、匀速、减速、怠速4种行驶模式中,加速行驶模式产生的固态PM2.5单位时间排放量最高,其分别为减速和怠速行驶模式下的10和6倍.研究显示,提高柴油公交车的平均车速,降低加速行驶比例有利于降低其颗粒物排放;DOC+CDPF可显著降低国Ⅲ柴油公交车的颗粒物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