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0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771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92篇
综合类   1759篇
基础理论   476篇
污染及防治   224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铜、铅在车前草中的亚细胞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四川荥经县宝贝凼(BBD)和泸县(LX)车前草在铜(Cu)、铅(Pb)单元素污染处理下叶片中Cu和Pb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表明,BBD车前草生物量和富集Cu、Pb的能力均明显高于LX.不同处理下,BBD车前草各亚细胞组分中Cu和Pb含量变化特征为细胞器最高,细胞壁次之,胞液最低;;LX车前草各亚细胞组分中Cu和Pb含量变化特征为细胞壁最高,细胞器次之,胞液最低.BBD和LX车前草亚细胞各组分Pb含量均高于Cu.细胞器是细胞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结合Cu、Pb的能力较强,细胞壁对进入植物体内的Cu和Pb有极强的束缚作用,这可能是车前草能够解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好氧颗粒污泥细菌藻酸盐对Cu~(2+)的生物吸附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玲  林跃梅  王琳 《环境科学》2010,31(3):731-737
以好氧颗粒污泥中提取的细菌藻酸盐为原料制备干藻酸钙吸附剂,对水溶液中的Cu2+进行了吸附研究.对比了不同p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模型拟合,测定了该吸附剂的解吸性能,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二阶导数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对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藻酸钙对Cu2+的吸附反应是一个比较快速的过程.当Cu2+初始浓度为10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0.7g/L时,吸附最佳pH值为4,吸附能力为67.67 mg/g.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来描述.好氧颗粒污泥藻酸钙吸附剂对Cu2+的吸附过程中有离子交换和pH值升高现象发生,溶液中的Cu2+与吸附剂上Ca2+交换的同时需要有H+的参与来维持电荷平衡.傅立叶变换红外二阶导数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好氧颗粒污泥藻酸钙吸附剂中MG嵌段与Cu2+和Ca2+结合的方式不同,Cu2+能与吸附剂表面的MG嵌段发生螯合,使藻酸钙表面的结构更加有序.以100 mmol/L HCl为解吸剂,解吸效率可达到91%.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改性小麦秸秆对赤潮异弯藻的去除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在与未改性秸秆相同用量(0.10 g/L)的情况下,在120 m in时,改性秸秆对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可以从10%左右提高到80%以上.为了探讨改性秸秆对赤潮异弯藻的去除机制,测定了核苷酸在260 nm时的吸光度,结果发现水体内核苷酸物质浓度增大,说明在此作用过程中,藻细胞膜结构遭到破坏,核苷酸物质由胞内释放.当改性秸秆用量为0.15 g/L时,释放核苷酸在260nm时吸光度与正常细胞的吸光度比值为1.17,此时改性秸秆对赤潮异弯藻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实验发现,改性秸秆对赤潮异弯藻同时具有吸附作用和灭杀作用.当浓度较低时,改性秸秆通过吸附细胞体,或者与细胞膜结合,从而导致部分藻细胞的絮凝;而当浓度进一步增加时,改性秸秆可以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导致大量膜内物质的释放,进而导致藻细胞的死亡.  相似文献   
994.
污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铜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模拟土柱淋溶实验来研究污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铜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污泥土地利用会明显增加土壤中铜的总量,但大部分集中在40 cm以上的土壤中。通过BCR连续提取法发现,经淋溶后耕作层(0 cm~30 cm)土壤中的铜仍然以残渣态为主(占50%以上),但能被植物利用的酸溶/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铜有了明显的增加。与去离子水相比,模拟酸雨(pH=4.5)会使土壤中铜的淋溶强度增加,并更能促使其向下迁移。  相似文献   
995.
李丽  宋姚  侯娟娟  杨毅 《环保科技》2010,16(1):23-25
采用铜离子选择电极法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铜离子浓度条件下测定水样中溶解态腐殖酸与铜离子的络合率,探讨主要因素对络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大,腐殖酸对Cu2+的络合量总体增大,在实验条件下,络合率可超过94%。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增加也会使络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加反而使络合量减少。  相似文献   
996.
钢渣深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仁静 《云南环境科学》2010,29(5):63-65,81
以昆钢本部及红钢所产的转炉钢渣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热泼钢渣的矿物组成,分析钢渣中有价金属的组成,确定不同的粒级、不同的磁场强度,采用干式磁选与湿式磁选相结合的“一段闭路破碎,磁滑轮磁选;一段开路磨矿,一粗一精选别”深度处理流程,应用于红钢钢渣磁选车间及昆钢钢渣磁选厂,获得良好的磁选指标。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渣浆输送断流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总结了项目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997.
徐明岗  张茜  孙楠  申华平  张文菊 《环境科学》2009,30(7):2053-2058
采用盆栽试验,在磷酸盐固定铜、锌单一及复合的三级污染(Cu 200 mg·kg-1、Zn 400 mg·kg-1)红壤和水稻土中,种植黑麦草40 d,测定不加养分、加入KCl和NH4Cl、K2SO4和(NH4)2SO4后土壤中有效态铜锌含量、黑麦草生物量及其铜锌吸收量,以讨论养分对污染土壤中磷酸盐固定态铜锌的活化作用.结果表明,磷酸盐固定的铜单一、锌单一和铜锌复合污染红壤中,增加养分,有效态铜锌的含量都较未加入养分的增高,并且养分KCl和NH4Cl的增高幅度大于K2SO4和(NH4)2SO4,其中在磷酸盐固定的锌单一污染红壤中,有效态锌含量较未加入养分时增幅高达133.4%.虽然加入K2SO4和(NH4)2SO4,促进了红壤中黑麦草植株的生长,最大增幅达22.2%,但同时也增加了植株21.5%~112.6%的铜锌吸收量.调节养分对水稻土中铜锌的生物有效性没有显著影响.施入氮钾等养分能够改变磷酸盐固定的污染红壤中铜锌的生物有效性,对固定的铜锌都有活化作用.因此,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中要充分考虑施肥等养分条件对固定钝化的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高香玉  崔益斌  胡长伟  钱新  孔志明  李梅 《环境科学》2009,30(11):3388-3392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水样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成分和含量,共检测出15种目标化合物,表明该区域水体已经受到有机物污染;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在低浓度浓缩水样处理下(1倍组)生长无显著影响,叶绿素a、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高浓度下(5倍和10倍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抗氧化酶系统中SOD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显示有机污染物胁迫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彗星试验中,Olive尾矩和尾动量增加,纤细裸藻细胞DNA损伤程度随着太湖水样污染物浓度增加而加重,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太湖梅梁湾水样具有潜在致突变性.结果表明,慧星试验和SOD活性试验结合使用在水环境中的遗传毒性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适合作为水体有机污染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9.
AS/PDM复合混凝剂对冬季太湖原水除藻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硫酸铝(AS)制成的系列稳定AS/PDM复合混凝剂,用于冬季太湖原水的除藻效果研究.通过混凝除藻实验,考察了复合混凝剂加药量、AS与PDM复配质量比(20∶1~5∶1)、PDM特征黏度(0.55~3.99 dL/g)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使用复合混凝剂替代预加氯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原水使用AS、AS/PDM(0.55/20∶1~3.99/5∶1)复合混凝剂后的余浊达到2 NTU的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时,其加药量(以Al23计)分别为4.24 mg/L、 3.96~1.87 mg/L,除藻率分别为83.00%、 87.52%~90.93%;加药量为4.24 mg/L时,其除藻率分别为83.00%、 88.29%~97.66%,余浊分别为2.00 NTU、 1.76~0.43 NTU.对加氯水的加药量为4.50 mg/L时,AS/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AS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AS/PDM(3.99/5∶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AS、AS/PDM(0.55/20∶1)、AS/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因此,AS/PDM复合混凝剂可明显提高AS对冬季太湖原水的处理效果,与单独使用AS相比,余浊达标时节省加药量,加药量相等时提高处理效果.此外,使用复合混凝剂还可替代预氯氧化工艺中加氯对混凝除藻作用的部分功能,有利于提高水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00.
板栗壳吸附Cu2+的平衡与动力学研究及工艺设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板栗壳吸附Cu2+的平衡、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对吸附工艺进行设计.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对静态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拟合,同时采用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静态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并计算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自由能变(ΔGo)、焓变(ΔHo)和熵变(ΔSo).结果表明,平衡实验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离因子RL值在0~1之间,为有利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平衡吸附量随Cu2+起始浓度增大而增大;ΔHo和ΔSo分别为12.206kJ·mol-1和21.534J·mol-1·K-1,ΔGo为负值,表明板栗壳吸附Cu2+为放热过程,可以自发进行,吸附过程增加了固液界面的混乱度.基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推导出的板栗壳用量计算公式可用于预测将一定体积一定起始浓度Cu2+溶液经过吸附降至所需浓度的板栗壳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